回覆列表
  • 1 # 大獅

    直到2003年左右,筆者當時20來歲,正是風華正茂講究追潮流的歲數,那曾想突然迷上京劇了。緣起是筆者開車的時候實在沒得聽,恰好電臺播放於魁智專輯。唱的是《三家店》中的選段“將身兒來至在大街口”,於先生唱的那叫一個絕,我竟然莫名其妙的喜歡上了。

    回家後,買了幾張VCD碟片,跟著學唱。哪曾想一發不可收拾,猶如電影《梅蘭芳》中孫紅雷演的角色一樣,愣是迷上戲子了。

    開始也不懂什麼派系,就知道個於魁智。他怎麼唱我就怎麼唱,逐漸找到了技巧。半年後,學會了不少唱段。也開始對戲有了瞭解,知道了各個派系和行當,逐漸開始跟著其他名家學唱。後來隨著網路的興起,找資源也就容易多了。幾乎所有名家的戲我都聽了個遍,先學唱老生戲,後來也學唱過花臉和小生,也學唱過幾段旦角。

    學戲就是個熟練工,越是唱的久越是學的快,無論是唱老生的於魁智、耿其昌、杜鎮傑、張克、王佩瑜、張建國等等,還是唱花臉的康萬生、楊赤、孟廣祿等等吧,老一輩新一輩的戲我能聽就聽,能學就學。不過學的多了,也就雜了,有時候唱著唱著就從餘派跑到奚派上去了,要不就從言派跑到楊派了。

    後來有幸遇到過歐陽中石老先生和孟廣祿先生,受到一些啟發,開始專注一個流派。我個人比較喜歡奚派,於是專攻奚派。時至今日,已經可以唱全本《珠簾寨》老生戲。我經常自己跟自己對唱,唱完李克用,再唱程敬思。唱的不咋地,但我起碼敢唱。等到再過三十年,我年紀大了後,到活動中心或公元唱唱戲,不比那些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強。

    如今我接觸的小票友中,最小的只有7歲,十幾歲的孩子一大把,就是個愛好,也別說什麼文化傳承。這種高大上的詞彙輪不到咱身上,咱就是個玩兒,充其量算個愛好京劇的票友。

    還是那句話,喜歡就唱,別管他人怎麼看。郭德綱有句話說的很對“英雄莫問出處,流氓莫問歲數!”

  • 2 # 覺覺自在一覺羅雨靜

    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與現代脫節的,而是我們沒有很好的傳播和推送,致使90後00後對它沒有一定理解,所以才會有偏見。但是隻要我們正確傳播,也便能得到更好的認可。

  • 3 # 半畝仙客

    能唱全段四郎探母,現代歌只能聽,唱出來全一股西皮流水味!

    大二開始喜歡的京劇,最喜歡於魁智先生和李勝素女士的腔,聽四郎探母整段超過百遍,片段不下千次,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不愛當眾表演,但真是喜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線譜上A調是什麼意思?該如何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