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禹等於娛

    如果沒有特別擅長的領域,可以選擇以下兩個。

    一:生活領域。因為我們身邊的,看到的,聽到的,做的事情。衣食住行,這些都源自於生活。自己看見的聽見的事情陳述出了,然後加上自己的感悟跟理解,就是一片文章。

    二:社會領域。跟生活寫法差不多。但基本都是實實在在的事情。每天多看新聞,關注社會事件熱點。

    生活的點滴。看新聞,讀書,與人的交流等,都可以變成你積累的素材。

  • 2 # 曼言曼語2019

    判定自己的興趣領域一定要從自己的“感覺”出發。

    “感覺”是身體過程,是身體與其他存在建立關係時的產物。

    現在有太多的外界聲音告訴你,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讓我們在他人的期望和指導下成為所謂的“你自己”。我們往往太過關注外界給我們的影響,而忽略了真實的自我是怎樣想的。所以一定要遵從自己身體的真實感受去選擇自己的興趣領域,那才是你內在的自我,最真實的想法。

    大學時我上的是師範類院校,家人都非常希望我能從事教師行業,認為女孩子當老師既有所謂的社會地位,工作很“穩定”屬於“鐵飯碗”又有寒暑假相對比較輕鬆等等社會上主流認同的觀念都在灌輸給我。那時候我試著問我自己這是我喜歡的事嗎?雖然我也有準備教師考試,但是我的心和身體是誠實的,我並沒有付出特別多的努力和精力放在上面,而是聽從了內心真實的想法。沒有選擇這個職業。那時候的我也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所以也經常會不停的自己,做各種興趣測評、職業測評。但最終我真正感興趣的事都不是透過這些途徑判定的,而是跟隨內心、嘗試不同的愛好,身體力行的去感知我的興趣領域是什麼。

    你可以試試練習冥想,來了解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找到自己的興趣領域,也可以透過嘗試不同的興趣愛好,來判定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至於好像都不太擅長,這是因為你連自己真正感興趣,真正喜歡的領域都沒有,又怎麼可能會擅長呢?一件事一種愛好都是要付出精力、時間,專注而持久的錘鍊才能談的上擅長於否。

  • 3 # 酒熟梅子青

    看問題,明顯就是問如何在申請興趣認證時判斷自己的興趣領域,同時又陷入了可能不太擅長的困境中。

    根據百度百科,興趣指興致,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興趣領域,我的理解就是興趣在具體事件上的集合或具體行業的集合。

    客觀的說,幾乎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興趣,但是這個興趣的程度是否能達到擅長往往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客觀上確實擁有足夠的該興趣領域的知識儲備,比如喜歡歷史的同時,能夠粗讀乃至精讀《二十四史》、讀過《全球通史》;二是心理狀態上覺得自己擅長,比如我們要先能從心理上認知到自己可能對某個領域掌握的比別人好,或者比別人的見解更加深刻。

    先說說第一方面,知識儲備,這是判斷自己是否擅長某個興趣領域至關重要的要素。這實際上又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知識如何儲備,這實際上是如何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方法之多簡直如天上繁星,這就不贅述了。不過我是比較推薦諸葛亮的讀書方法的,南宋的鄭樵所著的《諸葛亮傳》中記載“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我認為讀書應當從通讀入手,可以觀個大概,而後隨興趣、疑問補充學習。二是如何判定自己的儲備足夠了,不求和專家一樣,至少要在某個領域高出大多數人的理解。首先,就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言,量變引起質變。自古以來的大家,沒有不是從遍覽諸子百家而起。比如王勃,《滕王閣序》看似王勃一時興起之作,但實際上細究其中典故,便可知道那時候的王勃便已經堪稱博覽群書了。比如《滕王閣序》中寫道:

    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此典故見於《後漢書·徐穉傳》。徐孺為東漢時名士,家貧,常親自耕種,德行為人所景仰。陳蕃,字仲舉,東漢汝南人,為人剛正方嚴,他曾任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待賓客,只是徐稚來時才特設一榻,徐稚走後就把榻懸起來。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此典故《史記·賈誼傳》記載,漢文帝時,賈誼遷謫長沙,四年後,文帝把他徵回長安,召見於宣室,作者藉此表達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

    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

    此典故見於《後漢書·孟嘗傳》記載,東漢人孟嘗,為官清正廉潔,但不被重用,後來歸田。

    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

    此典故中彭澤,指陶淵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攜幼入室,有酒盈樽。”這兩句意思是說,滕王閣的宴集,勝過隱士的獨樂。又有《水經注》記載:“睢水又東南流,歷於竹圃。水次綠竹蔭渚,青青實望,世人言梁王竹園也。”

    以上說明了量變的積累是極端重要的,唯有先靜下心來學習積累,方有達到質變之門的可能。那麼該如何引起質變呢?說實話,我也在摸索中,在這裡和大家獻醜一番,可謂童子無知啦。我覺得要堅持總結,也可以適當去寫作,這不一定是為了功利性的目的,就比如我現在在回答這個題目,實際上也起到了整理我的知識儲備的作用,實際上就是促成質變的一種形式。

    再說下第二方面,即使得自己再心理狀態上覺得擅長。認識自己實際上是個很難的事情。蘇格拉底曾經說道:認識你自己。(這句話也見於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入口處,作為神的訓誡。)一個大哲學家認為認識自己是一項哲學命題,這充分說明了認識自己的重要性。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本能、自我肯定的需要和合群需要,其實和馬洛斯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自我實現需要有異曲同工之妙。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總喜歡選擇—些心理上願意接受的群體,將自己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都與這些群體對照,並接受這些群體對自己的影響。因此,我們若有喜歡的興趣,就嘗試去找同樣喜歡這一興趣的人群去交往,在交往中就能慢慢受到影響,並逐漸認識到自己擅長這個領域,這實際上也是樹立自信的過程。

    我現在也在尋找自己擅長的領域,只是出於感同身受所以回答了那麼多。感覺自己對歷史、法律、社會、心理都很感興趣,也很喜歡文學,不過究竟該以哪個為發展路徑,還需要繼續探索。

    希望大家共勉吧。

    參考資料:

    1.《諸葛亮傳》;

    2.《滕王閣序》;

    3.《後漢書•徐穉傳》;

    4.《史記·賈誼傳》;

    5.《後漢書·孟嘗傳》;

    6.《歸去來兮辭》;

    7.《水經注》;

    8.《人類激勵理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人平常不喜歡打電話,也不和親人聯絡,是有心理疾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