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即含蓄。當文化有了發展,到了文人階層,就需要對普通物質進行“精工細雕”,也就是說日常實用的物質要經過“打磨”,“研究”,以及境界上的提升。《詩經》曰:雅,正也;《玉篇》曰,雅,素也。於是,大量表面的含義還是被隱藏起來:傢俱開始雕畫,文房開始雕刻,扇面開始著畫…並將主人的個性體現其上。詩歌相對於小說的發展就是一個俗到雅的過程。
宋亡以後,華夏文化衰微,主要是雅文化的落落。明代詩詞歌賦輝煌不再,文人群體數量減少,代之以小說與詩聯、思想家的興起。前者是否與雅俗的消長有關?
回覆列表
-
1 # 輝城啊
-
2 # 楊早講史
【一句話答案】應當反過來說,小說的流行促進了雅文化的衰落。
題主在兩方面都只說對了一半,一方面應該說是小說的出現衝擊了雅文化,催促它衰落,另一方面俗文化起來了,雅文化也沒衰落。從歷史眼光來看,雅俗只是動勢上下的過程罷了。當小說進入雅文化後,它又會慢慢換上雅文化的面目。
( 明代商業社會)
用陳平原和莫言的觀點看一下。陳平原在《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中說:“讀小說當然不同於聽說書(或者擬想中的聽說書),不再是靠追蹤一瞬即逝的聲音,而是獨自閱讀,甚至掩卷沉思。”而莫言在《檀香刑》後記裡說:“也許,這部小說更適合在廣場上由一個嗓音嘶啞的人來高聲朗誦,在他的周圍圍繞著聽眾,這是一種用耳朵的閱讀,是一種全身心的參與。”
小說起初的發展和商業的興起直接相關,最初是面向市民階層的需求,表現市井文化題材內容和審美喜好,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形式被文人階層採納後也發生了分化,如陳平原先生所說的“案頭化”過程。下層市井娛樂依然存在,文人案頭創作也不乏,李漁就是一個這方面的好例子,李漁說我寫小說就是為了自己樂著玩,也不管它能不能演。
而隨著歷史發展到了莫言的時代,莫言明顯採取的是一種本雅明式的藝術政治化方式,後現代的文學作品跨越學科,和大眾傳媒形式結合在一起,語言與聲音、色彩和圖形交融,表達方式也變得現代,就像今天聲音app上的文學電臺一樣,聲音和圖形、影片成為新的文字形式。看起來是雅的衰落俗的上升,但未來幾十年這些俗又會被上升為雅而產生新的“俗文學”吧。
(根據趙樹理作品改編的聽說書場面)
明末小說流行,根本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進而導致市民社會的形成,於是催生了小說的繁榮。
明末時期,由於白銀的流入和商品經濟的繁榮,在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什麼意思呢,即是出現了僱傭關係,生產關係純粹的依附於土地。相當一部分的人口,不再依附於土地,而是成為商人或工人。像是三言二拍、《金瓶梅》等著名小說,對商人、市民的描寫與關注,即可證明那時候出現了以商業為中心的都市。尤其是蘇杭,常駐人口更是高達百萬。
一個龐大的市民階層形成後,必然會出現新的娛樂需求。市民不像是文人、官紳那樣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喜歡讀的東西,往往是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故而小說在明末繁榮起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小說,皆是民間口口相傳,再被文人們改編成文。《金瓶梅》是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除此之外,大量的情色小說也在此時湧現,說明了當時的出版人投市民所好。
明末之時,其實還湧現了一批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像歸有光、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等。明末的小品文水準不亞於小說,只不過明清小說太過耀眼,遮掩了其光芒。再加上文學史對明清時代文學的總結,導致許多非文學專業的人,對明末文學產生了誤解,以為明末小說的流行跟雅文化衰落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