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帝王史話
-
2 # 咦泳鳳6873
路途遙遠,水太多,不適應。試問渭河有多少水,東流如海不復回。加上連年征戰,國內有多大的物力,財力,人力,沒有天時地利人和,車馬勞頓,長途奔襲,冷兵器時代,人心又不向背。這仗不好打,楊廣東征高句麗失敗之轍,不虛心吸取教訓。李治為何能打敗高句麗?
-
3 # 談史說事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攻下高句麗十多個城池,野戰殲滅高句麗主力軍十幾萬,但是沒有達成一舉攻滅高句麗的戰略目的。
唐軍此次失敗有著多重原因。
首先是高句麗本身並不好打。高句麗地盤雖不大,但是已經經營了數百年,有城池百餘座,軍隊三十餘萬人。更重要的,高句麗人是山地民族,生活在遼東和北韓半島群山之中,建立了大量地勢險要的山城居住。唐朝雖在野戰中能不斷取勝,但是想要攻克高句麗建築的大量山城,就相當費力。高句麗可以利用山城體系遲滯唐軍的攻勢,等到冬天到來,來自中原的唐軍不適應當地嚴寒氣候,後勤運輸困難,就只能退兵。此外,蓋蘇文對高句麗的控制很牢固,其內部相當穩定,全力抵抗唐朝,沒有出現大量倒戈投降。
高句麗不好打,但唐朝卻低估了打高句麗的難度,犯了輕敵的錯誤,戰前,唐太宗認為,高句麗所佔據的不過是漢朝四個郡的地盤,唐軍攻取並不困難,這被事實證明是不對的。
唐朝對攻取高句麗的難度認識不足,導致戰術失誤頻頻。高句麗山城防禦體系的堅固,和當地冬季早寒的氣候,決定了唐軍只有速戰速決,長驅直入,直搗高句麗腹地,才能達成戰略目的。如果逐城攻取,難免曠日持久,陷入持久戰而不得不退兵。但是唐軍在戰爭程序中一味求穩,不敢出奇兵,多次貽誤戰機。第一次是在高句麗十五萬大軍增援安市城時,李道宗進諫認為高句麗舉國之兵北上,其首都平壤空虛,請給他五千精兵,直取平壤,則高句麗可以一鼓而下。但這一建議未被採納。在唐軍將高句麗援軍殲滅後,唐太宗意圖繞過安市城進取平壤,但又被長孫無忌以皇帝安危重要的理由所勸阻。這兩次唐軍一再喪失進取平壤的戰機,而採取了步步為營的“萬全之策”,終導致頓兵堅城之下,被迫退兵。
唐軍更大的失誤則在海路。原本海路唐軍計劃直接登陸進取平壤,但是為求穩妥,後來卻改為在遼東半島登陸,遠離高句麗的核心地帶。並且唐太宗又犯了用人不當的錯誤,海路唐軍主帥刑部尚書張亮為文官,毫無軍事才能,臨戰怯懦,最後海路唐軍戰果很小,幾乎沒有對高句麗構成威脅。
回覆列表
晚年徵高麗的時候,李世民已經百病纏身,雖然親自披甲上陣,然而已無壯年時的風采,唐軍屢次在攻堅戰中失利,李世民的陣地都差點被靺鞨人突破,要不是半路殺出薛仁貴這匹黑馬,後果不堪設想。當時的唐軍,有帥無將,缺乏披堅執銳的衝鋒陷陣之人,這個人就是李世民。如果李世民以攻王世充擒竇建德的年齡克高麗,簡直易如反掌,高麗比王世充好打多了。不服老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