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醫生西紅柿奶爸

    心理不健康的狀態每個人都會有,但心理疾病是屬於另外一個範疇了,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比如我們最近受到了一些情感的挫折、家庭的重大變故、學業事業的調整等,都可能讓我們的心理狀態出現失衡,從而有一些負面的情緒情感,這時候就屬於心理不健康的了。

    但我們不能說這時候就有心理疾病了,因為具體的心理疾病會有明顯的身心表現差異:

    比如影響超過一個月不能自愈;

    影響到了社交功能的正常開展;

    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影響很嚴重;

    飲食、睡眠都出現了明顯波動等等,

    這些症狀的出現才可能表明當事人存在了一定的心理疾病,需要及時去找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摸底排查,防止問題越來越重。

    心理不健康雖然不等於心理疾病,但是如果不加以重視,我們的心理健康也會有很嚴重的影響從而逐漸產生心理疾病。

    所以在出現心理不健康的狀態時,我們就要學會及時調整自己,讓自己釋放壓力、宣洩情緒,從而保證自己的內心狀態平穩。

  • 2 # 生活來點心理學

    結論:心理不健康不是心理疾病。

    本文主要對常見的心理及精神問題進行了分類,並對心理正常異常進行了區分,適合心理諮詢師在心理諮詢工作中使用。

    請關注心理行業資訊的“心理樹計劃”專欄。“心理樹計劃”共130篇乾貨,全部由資深心理諮詢師寫成,詳細解讀心理諮詢全過程,預計2020年元旦前完成,本文是其中一篇。

    注1:本表列舉了一些常見的心理問題及精神問題,主要採用CCMD-3的分類標準,並不完全,請見諒。

    注2:遊戲障礙已經被世衛組織在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2019)中列為成癮性精神疾病。

    二、醫學及心理學對心理異常的區別標準

    1、精神病學(醫學)區分標準:

    人的心理及行為出現異常表現時,是因為存在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上變化。所以精神科醫生深信出現心理異常的患者腦部應該存在病理特徵。

    即使某些病理原因未明的心理異常,是因為腦部出現了分子水平的變化所導致,現在的醫學水平暫時無法發現。

    所以從精神病學的角度,心理異常被稱之為精神障礙。

    精神科學為精神障礙的研究與治療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心理異常被心理學家稱之為心理障礙,是因為心理學更多的反映了從心理學角度對異常行為的理解和研究。

    所以精神障礙與心理障礙研究物件基本一致,但角度、理論、治療方式方法均不同。

    在治療某種精神障礙的時候,可以採用心理學為主精神科學為輔或者相反的策略。比如嚴重的強迫症患者可以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接受心理治療,往往效果最佳。

    2、心理學對心理異常的區分標準:

    郭念鋒教授認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區分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應該從以下三個原則(病與非病三原則)進行:

    (1)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有無自知力)。心理學認為“心理是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應”,所以正常心理活動和行為必須與客觀世界相一致。

    比如出現幻聽、幻視(知覺障礙);思維奔逸、被迫害妄想(思維障礙)等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活動及行為表現與客觀世界不一致,並且患者對自己的這種狀態無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全。

    (2)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人的知覺、情感、意志力是一個完成的心理過程,在反映客觀事實的時候,知、情、意應該具體統一的協調性的。

    比如遇見開心的事,該患者卻是悲傷的體驗,即說明失去內在協調性。

    (3)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一旦形成,穩定性極高。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此意。

    如果某人在沒有明顯的外界嚴重刺激的情況下,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出現突然變化,就有可能存在心理異常的情況。

    比如一直比較沉悶的某個體,突然變得非常能夠交際,能言善辯(思維奔逸),如果沒有外界嚴重刺激的情況,極有可能存在異常情況。

    3、常識性區分標準:

    心理諮詢師還可以通過常識性標準進行區分:

    (1)離奇古怪的言談舉止,邏輯思維混亂,性情大變;

    (2)過度的情緒反應。正常的悲痛、恐懼、驚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每個人都會有,但是如果過度反應就可能存在異常情況;

    (3)社會功能缺失。工作、生活、學習、社會交際一旦缺失或嚴重下降,就可能存在異常情況;

    (4)影響他人的正常生活。如果個體的行為舉止已經對別人的正常生活產生了影響,那麼可能存在異常的情況。

    給諮詢師的建議:

    本人在與同行交流的時候,發現很多新手諮詢師對病與非病三原則不熟悉、不會用、甚至不知道,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心理諮詢師在諮詢過程應最先使用病與非病三原則對來訪者進行心理狀態評估,發現異常及時轉診,如若諮詢必須排除異常心理。

    三、評估心理健康的標準

    1、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被公認為是“最經典的標準”: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

    (9)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作恰當的滿足;

    (10)在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較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2、許又新教授認為應該從體驗、操作、發展三個標準衡量心理健康:

    (1)體驗標準是指以個人的主觀體驗和內心世界為準,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當的自我評價。

    自我感覺良好,對自己的評價很適當,不過高的高估自己,也不過分的貶低自己,自己對自己有一個穩定而客觀的評價標準,不受他人評價的影響。不會過分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2)操作標準是指通過觀察、實驗和測驗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效應,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個人心理活動的效率和個人的社會效率或社會功能(如工作及學習效率高,人際關係和諧等)。

    就是做事情比如工作學習是否可以正常進行,是否可以達到滿意的效果,人際關係是否存在問題,是否可以很融洽的跟別人相處,從而能夠順利的完成與他人合作與交流的目的。

    (3)發展標準著重對人的心理狀況進行時間縱向(過去、現在與未來)考察分析(而前兩種標準主要著眼於橫向,考慮一個人的精神現狀)。發展標準指有向較高水平發展的可能性,並且有使可能性變成現實的行動措施。

    就是是否有理想有目標,並且可以把這些理想和目標實現,讓自身得以發展。

    3、郭念鋒教授認為可以從以下十個方面評估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心理活動強度:指對突發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2)心理活動耐受力:指長期經受慢性精神刺激的能力; 

    (3)週期節律性:指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的內在自然節律;

    (4)意識水平:指精神活動的專注水平,以注意力品質作為指標; 

    (5)暗示性:指一個人的思想和情緒是否容易受到他人或自我的影響; 

    (6)康復能力:指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 

    (7)心理自控能力:指對情緒表達、思維過程及行為方式的自我調控能力;

    (8)自信心:正確自我認知的能力; 

    (9)社會交往:正常社會接觸、人際交往的能力;

    (10)環境適應能力:為了自我發展及完善,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健康心理是一種可以讓個體在一段時間內完全展示自我能力的一種心理狀態。比如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心理狀態是影響巨大重要因素。但個體自身狀態及外界環境可能隨時發生變化,所以心理健康水平是一個動態平衡的心理過程。

    在自身及環境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心理健康的動態平衡可以在一定幅度(兩個標準差)內波動,都屬於健康心理範疇。(例如因親人離世或感情生變導致情緒低落,但在一定時間內恢復正常)

    但個體自身或環境發生變化,心理活動可能失衡,一旦失衡會對個體的正常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則稱之為心理不健康狀態。

    4、國家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局釋出《心理健康素養十條(2018年版)》

    (1)強調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相互影響。

    (2)適量運動有益於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鬱。

    (3)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

    (4)睡不好,別忽視,可能是心身健康問題。

    (5)抑鬱、焦慮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6)服用精神類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7)兒童心理髮展有規律,要多瞭解,多尊重,科學引導。

    (8)預防老年痴呆,要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9)要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10)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不逃避,不消極。

  • 3 # 心身療愈的踐行者

    心理健康意味著在生活中各個方面以及活動過程中處於一種良好的狀態。而心理不健康意味著存在心理問題,心理問題一般是指心理衝突存或痛苦或者不適,持續得不到改善而導致的內心方面或者身體方面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從臨床心理角度講評估診斷是有嚴格度界定標準,通常分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而心理疾病通常是指神經症類的疾病是屬於實症就如肺炎那樣需要服藥。

  • 4 # 九一散人

    二者並沒有嚴格的區分概念,心理不健康包括一般性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可疑神經症,輕度人格障礙等,而心理疾病包括確診神經症,嚴重人格障礙,精神障礙,癔症等。心理諮詢的範圍就是針對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等心理不健康的求助者,而心理疾病則需要到專業醫療機構心理科就診,進行藥物治療。

  • 5 # 老和與DAMON

    單純的心理不健康不過是人性作祟

    真正的心理疾病才是大問題

    畢竟心理有病的人是真的不想讓別人好好活著的。

  • 6 # 向之初

    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疾病,但語言的演化讓“心理不健康”延伸出別的意思了,比如罵人的話,比如按照某個特定文化想了不該想的事情………如此這樣,心理不健康就不一定是表達心理疾病了。

  • 7 # 紅樓已逝飛雪猶在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的心理健康分為四個等級,健康狀態,不良狀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不良狀態,就比如,失戀傷心啊,親人去世啊這樣的情況,這種狀態通常持續時間短,程度輕,很多人都會處在這樣一個亞健康狀態中。

    心理障礙,程度上相對嚴重一些,比如社交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神經衰弱等,心理障礙的程度界定是已經對自身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了,但自身人格確實正常的。

    心理疾病,通常為抑鬱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是生理疾病的範疇,需要治療的,相較於心理障礙,心理疾病患者的人格出現了異常。

    因此心理不健康不能一概而論的等同於心理疾病,心理不健康的範圍更大一些。

    希望可以幫到你。

  • 8 # 拼盡全力去保護你愛你

    心理疾病是指人的精神出現功能性問題,產生反生性痛ku。就類似比如腿腳有問題的人得拄著柺杖走路。心理不健康是指心理出現輕微功能障礙。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和家庭社會的關心來緩解症狀 。心理不健康不等於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有病例證明。長時間無法好轉會轉變成精神殘疾人,國家會發給本子

  • 9 # 杭州費律師

    心理不健康不一定構得上心理疾病。心理不健康可能是暫時的一種心理狀態,現實中因為壓力、焦慮等,很多人心理處於亞健康狀態,但並不都是心理疾病。但是發現自己出現心理問題時,應當重視,找出引起心理不健康的源頭,慢慢疏導,結合一些釋放情緒的方法,比如減壓運動、旅遊等,引導自己的心理迴歸一個健康的狀態。

  • 10 # 書中探祕

    心理疾病包括了心理不健康,心理疾病的初級症狀就是心理不健康。

    狹隘偏執、胡思亂想,喜鑽牛角尖等現象,均為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另外,易怒、暴躁、情緒反覆無常也屬心理不健康範疇。

    總之,心理疾病的誘因就是心理不健康,及早排除心理不健康因素,能夠起到預防心理疾病的作用。

  • 11 # 天涯海角27865

    心理不健康和心理疾病都是日常的一種叫法,在西方心理諮詢中沒有這樣的叫法,如果確實有問題,統稱為心理障礙,中國的正規門診常將心理障礙歸為精神科,由精神科醫生診斷。但很多醫生聽一下描述就給患者下定論是什麼障礙,其實是很不專業的,實際要有一套非常專業的測量才能給出結論,是什麼障礙,目前的嚴重程度。我們的心理諮詢事業剛在起步且發展緩慢,國外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 12 # 築愛心理

    心理不健康和心理疾病都是一個灰度概念,它們之間和很大的重合部分,當然也有不同。簡單理解的話可以說心理疾病一定是不健康的狀態,而不健康狀態可能是不舒適或者患病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不緊不慢一直佔左車道,但當你超過他時,他會突然加速,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