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項羽和劉邦的品行比較:
一、呂布的品行
呂布應該是生性高傲,不為人下。遍看一些縱觀三國群雄,不乏能征善戰之大將,運籌帷幄之謀士,而向呂布這樣,文武全才,智勇兼備,頗得人心,部下愛戴。亦有容人之雅量及見地的人還是少見。
呂布不僅僅是一個猛將,還是一個蓋世帥才一生行無大惡,可以說連大過都沒有,也許只可以指責他和董卓婢女私通這個事,可是卻因為一部《三國演義》,平白地背上了“三姓家奴”的千古罵名,成為反覆小人的代名詞,小說家的刀筆不可謂不利。
二、項羽的品行
細讀史書,透過一幕幕細節,就會清楚的發現,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他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致命傷。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不過是一名強悍的勇士而已。
三、劉邦的品行
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這是他們兩人的第三點不同。
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你別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為,肯豁得出去。
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
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是不動身。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後把天下給分了。
劉邦這個人心是比較狠的,我們曾經講過,他在逃避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
他身邊的人,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就要把他殺掉。劉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後,突然懷疑起樊噲來了。
呂布、項羽和劉邦的品行比較:
一、呂布的品行
呂布應該是生性高傲,不為人下。遍看一些縱觀三國群雄,不乏能征善戰之大將,運籌帷幄之謀士,而向呂布這樣,文武全才,智勇兼備,頗得人心,部下愛戴。亦有容人之雅量及見地的人還是少見。
呂布不僅僅是一個猛將,還是一個蓋世帥才一生行無大惡,可以說連大過都沒有,也許只可以指責他和董卓婢女私通這個事,可是卻因為一部《三國演義》,平白地背上了“三姓家奴”的千古罵名,成為反覆小人的代名詞,小說家的刀筆不可謂不利。
二、項羽的品行
細讀史書,透過一幕幕細節,就會清楚的發現,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他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致命傷。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不過是一名強悍的勇士而已。
三、劉邦的品行
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這是他們兩人的第三點不同。
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你別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為,肯豁得出去。
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
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是不動身。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後把天下給分了。
劉邦這個人心是比較狠的,我們曾經講過,他在逃避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
他身邊的人,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就要把他殺掉。劉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後,突然懷疑起樊噲來了。
結論:不論呂布還是項羽的品行和劉邦都不再一個檔次上,所以他兩誰也殺不了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