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諾言開始凋謝1
-
2 # 小小萌新qq
近些年國內汽車品牌發展的很快,各家當然都是有各自造車平臺。但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這塊,很多車企都採用原來的平臺去造車,也就是我們說的油改電。但電動車結構跟油車是完全不一樣的,油改電的結果出現的問題很多,乘坐空間變小,甚至沒位置放備胎。所以電動車還是需要有專屬的平臺,個人看好廣汽新能源的自主純電平臺吧,新車#Aion V#依然是熟悉的GEP 2.0平臺,採用了媲美豪車的高效能鋁合金底盤,同時車體零件大量採用多種鋁合金成型技術,新車較傳統車減重超過55kg,減重幅度高達17%,這樣看來確實可以最大限度保證車身強度。再加上機甲戰士外觀造型,以及600km超長續航,還有遙控泊車黑科技、等方面的出色表現,非常看好。
先解釋平臺的定義,一個整車平臺包括三個部分,下車身系統(包括底盤四大系統、下車身結構、動力總成、電氣系統、內飾骨架)、硬點及CAE模型和屬性。跟平臺相對應的就是上車身其包含整車內飾和整車外飾。簡單說,同一個平臺套上不同的上車身就是不同的車型,比如Tiguan和Sagitar、Kuga和FOCUS。
平臺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共享率,降低成本。核心共享內容包括平臺研發共享、零部件製造共享等。其特點是前期耗資大耗時長,但一旦開發成功,後期受益無窮。現在的大眾MQB就是很好的例子!
平臺設計的難點:相容性。目前一個平臺不僅要相容不同的車身,比如SUV,轎車,而且還要相容不同級別的車,比如A/B級車。一輛車主要結構=平臺+上車身。平臺開發模式是先根據產品規劃設計研發相容性極高的平臺(底盤),然後基於這個平臺分別開發不同車身,同一個平臺外加不同的車身就是不同的車型。
過去的開發模式是一個平臺只負責相容一個級別的若干車型,比如A級車一個平臺,B級車另一個平臺。但目前平臺開發難度更高,原因:1.需要相容不同級別的車,2.需要相容不同型別的車。
平臺開發的優點解釋了很多,但是平臺開發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隱患),一旦某一個車型的平臺件有問題,這個很可能就意味著同平臺的車均有這個問題,如果要召回就要召回一大片!另外,平臺開發的車很多屬性比較類似,差異化不會特別大,這樣對有特定屬性追求的消費者不利!
合資企業,目前比較量產的著名平臺有,大眾MQB/MLB,PSA的EMP2等。
自主品牌裡面,目前做的最出色的就奇瑞T1X平臺,這個平臺已經有車型量產,如虎7、虎5X及虎8。當然,這個平臺是沒法跟大眾PSA相比(大眾>80年,PSA>100年)。 其他自主大部分還停留在逆向底盤階段,其中包括某些所謂的偽豪華品牌(自主私企才沒有耐心搞技術,也不願意砸重金搞技術,速成套娃賺錢+搶佔市場才是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