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退休職工老於

    過去以姓氏聚集起來的居住地,是由於中國農耕社會那個時代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居住方式——張家屯,李家莊、陳家衚衕……而這些分別存在的居住場所往往還具有其他許多的功能——彈棉花村。酒坊、醋坊……

    而隨著現代生產方式的重新佈局,絕大部分居住場所已經不具備集約式的生產方式所需要的居住形式。自然會被功能更全的建築、生活群落取代,其消失是建立在新的生活居住方式的更新和改善,是時代的進步。是新的生活方式的需要——住在寬敞明亮的樓房,花園式的居住環境:醫院,學校、商店、幼兒園,敬老院。等各種設施成龍配套,自然沒必要繼續過著為了生產方式而蝸居的生活。總而言之,新的居住方式,衝破了宗族、家族的束縛,也衝破了陳規陋俗對新事物的牴觸和束縛,一定是利大於弊!

    你說呢?

  • 2 # 汪叔華

    上古時代是天子賜姓,胙土命氏(始於先秦時代是以嚴格遵循以嫡長子繼承權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原則),諸侯命字。故凡世之姓氏,有因國、因官、因爵的特殊而不同,又有因采邑、居地、職業的差異而衍變,到現在人數在8萬以上的姓氏,有400多種。

    漢代班固編纂《白虎通》有曰:“宗者何謂也?宗,尊也,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族者,何也?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流湊也。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故謂之族。”

    一直以來,中國家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因為古代地廣人稀,便於同血緣的聚落宗族抱團取暖,共同抵抗外侮和自然災害,而其中的"榮光耀祖"和"葉落歸根"思想是有積極的社會意義的。

    現在的城市化,大家既無血緣,甚至互不相識,居住在以小區為單位的筒子樓裡,生老病死各不來往。好處就是這種以居委會為初級單位的構建能提升國家認同感,無論你體制內編制還是自由職業,亦或哪怕你是低收入困難戶,都要形成國家的依賴,繼而擺脫血緣親戚關係的羇絆。但我們離開了宗族圈子,不能辨親疏,識遠近,甚至如五腹之內視若途人,倫理道德更是缺失。我們現在是幾千年來未曾出現的變局,可能許多弊端是我們根本無法預料的,因為人類最偉大最樸素的親情不是僅限於子、父、祖三代的血緣關係,畢竟群居的親情,能有效提高人的思維和激發人們積極改造世界的心態。

    最後賦《題某地拆遷安置樓》一首以綴文末之感:

    萬丈高樓鶴立據,拆遷改造斷袍裾;

    為鄰對面無喧語,做客周圍有顧慮;

    漠漠淮濱籠遠樹,泠泠洛澗響前除;

    主人豢犬猶識故,不戀新居念舊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一定要有題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