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蘆說詩詞
-
2 # 君之所見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最大亮點在於選取明朝中後期幾個典型人物,從微觀敘述分析,最終展現於宏觀。也讓讀者能夠從個人案例較為容易地,能夠以“平民”角度去理解問題,更直觀的掌握整個歷史走向,讀者又不乏對歷史後續展開自己感性的假象。
書中提及張居正,張居正作為明後期的改革首輔,已經發現不適應整個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弊病所在,力推改革。然則社會歷史走向已經不可逆轉,張居正改革側面反襯出明後期的各種問題癥結所在。作者黃仁宇以張居正一人,寫出明朝國家機器的不可逆轉衰落。
書中提及海瑞,典型清官模範,在任何海清河晏的盛世王朝這樣的官員肯定能得以重用,建豐功偉業。事實並非如此,細讀明朝歷史,細讀海瑞能夠發現,海瑞其實一生時運不濟,朝廷內與眾官僚格格不入,皇帝眼裡也只是一種模範樣本而非重用。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但放在當時的環境中又那麼的合情合理。試想在明後期那麼一個腐敗成片,皇帝昏庸的大環境中,像海瑞這樣的清官簡直就是奇葩,就是個例。這是一種可悲,以海瑞一人的可悲,展現出整個朝局的大勢已去。可謂四兩撥千斤。
書中提及戚繼光,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起那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民族英雄戚繼光。誰可知戚繼光在當時政治處境、軍事處境異常艱難。戚繼光是英雄,但不代表其清廉,戚繼光在朝廷也得選擇站隊,也得疏財走通。在正常思維之下他的這些做法是不對的,然而在明後期他在整個不好的大環境中,唯有這樣才能獲得認可,才能高居其位,方能展現其軍事才華。這是一種悲哀,也是明朝後期的一種真實寫照。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從個別人物入手,揭示了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這是其巧妙之處,也是一針見血之處。
正好在讀,簡單聊聊:
作者方面,黃仁宇是絕對的老一輩知識分子,他1936年就去天津南開這樣的名校讀書,讀的還是電機工程系。抗日戰爭時期,他進入《抗日戰報》工作,還曾進入過成都中央軍校。1950年退伍之後,他赴美讀歷史,先後拿到了學士,碩士,博士的學位,在哥倫比亞大學做過訪問副教授,在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當過研究員。豐富的人生經歷,紮實的文筆,註定了這本書是一本好書。
內容方面,該書以1587年即萬曆十五年發生的史事和人物為中心,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存在的種種問題,並以此為基礎給出了經驗教訓。
“大歷史觀”的視角,敘事細膩的同時又立意高遠,著實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