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鐘鳴谷應
-
2 # 九源地本草精選
先看荀子所論及的人性,其本質恰是無所謂善惡的“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為善的機會。荀子的性惡論的思想在先秦百家關於人性的論斷中誕生出了法家的起源。
法家簡單的理解一點吧,就是法律制定專家。是認為人都會善惡轉化。為了防止人的轉惡。就是讓人明白要是犯下惡性得到什麼樣的處罰。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其學生李斯韓非子等一旦掌握和相信的這種學說就不難理解他們所做的一切了!
放到現在企業裡也有很多法家管理者。這罰款那處罰等等。也有很多獎勵的制度。其實人都有善惡轉化的時候,只是有很多人都能控住自己。
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而百家爭鳴,生活在那個時期的思想家的經歷、思維不可能是單一的,但肯定偏重於某一家的思想。《韓非子》的《顯學》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會胡仲良氏之儒,有也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學術界一般認為“孫氏之儒”就是以荀子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戰國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的治學傳統,是儒家經學的主要傳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發展了孔子的“禮學”,倡言禮法兼治;哲學上主張“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一點與孟子截然相反);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可見,荀子的大部分思想屬於儒家範疇(這其實也是荀子自詡、後人默許的)。然而荀子提倡禮法兼治,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這與法家提倡的“以法治國”大同小異。
韓非師從荀卿,但思想的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申不害主張君主當執術無刑,因循以督責臣下,其責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論稱為“術”。商鞅的理論稱為“法”。這兩種理論統稱“刑名”,所以稱為“刑名法術之學”),“歸本於黃老”(指韓非的理論與黃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華,清簡無為,君臣自正),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史記》記載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韓非、李斯同門師兄弟,可以想象當初一起跟隨荀子學習時的情景,討論下學術、交流下思想、吹吹牛逼、暢想下未來,二人估計還是很談得來的,而且都對荀子思想中的“法”的成分特別感興趣,久而久之,便有了自己的思想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