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山小禪師

    在這個人文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讀書”一詞個人覺得只適合部分在校學生以及部分與書本有關工作的社會人員。而其他大多數人更適合“聽書”一詞。

  • 2 # 空空杳

    讀書有必要擴義,即,從目的、載體、形式等方面進行開拓擴充套件。

    【一】目的

    讀書,對每個人的意義是不同的,或者說,每個人讀不同的書都有不同的目的。

    有些人是為了獲取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些人是為了樂趣,有些人是逼著自己去看的。我們會發現,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不是出於自己所願,沒有自我目的去讀書的,都很痛苦,也無法長久。

    其實,這是因為,大家太把讀書聖潔化了,原本,讀書只是為了獲取不同的資訊的,別管這種資訊是什麼。但是,因為很多人過度聖潔化讀書本身,造成很多人在沒享受到讀書的樂趣之前就已經被讀書的痛苦壓制了,還如何繼續下去?

    明確自己讀書的目的,不是說,一提到讀書,動輒之乎者也,動輒宇宙演變。可不是誰都天生對這些感冒的。讀書,也可以是學習園藝,也可以是學習幽默有趣,也可以是學習開拓心境。

    所以,明確讀書的目的,就是明確,我可以自由選擇貼合我生活或者我個人感興趣的書籍,而非被大眾定義為高階的書籍。要知道,很多某個領域卓越的人,最開始,那都是雜學家。【二】載體

    古時候,用於傳播資訊的載體中,相對來講,書本是比較便捷長久的方式,因此,才有了讀書。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資訊載體就不再侷限在紙質的書上。

    手機、電腦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入手,透過音訊、影片等方式,將書本上承載的資訊傳遞給需要它們的人那裡。

    正因如此,讀書已不簡簡單單侷限在紙質書籍上,也不簡簡單單侷限在電子書籍上,而是可以拓展到一檔記錄節目、一檔課程講解節目等上面。

    但是,因為人們沒有擺脫對紙質書籍的使用慣性,同時,也因為紙質書籍的確在長久存續上具有強大優勢,因此,有人依舊認為,只有讀紙質書才是正兒八經的讀書。

    其實,讀書目的本是為獲取資訊,既然達到了這個目的,那麼,又如何要侷限於到底是透過聽的還是看的,到底是透過紙質的還是電子的。【三】形式

    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與之前很多時代有一些差異性,因此,如果依舊按照之前時代的情況去界定我們現在的生活,就容易出現照本宣科的狀況,因此,現在的讀書,需要結合不同需求,在形式上進行一些揚棄。

    比如,讀書是為獲得更多資訊,而因為獲得更多資訊,幫助自己重建了思維,因此愛書。這本是一種良性迴圈。

    可如果把讀書過度高尚化,把書本束之高閣,枉顧古人在特定時代資訊資源的稀缺性下才強調聖賢書,而一味把書本無限崇高化,不允許“一百個人心目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的詮釋,只是守著書的“聖潔”,那麼,書就必然不是“聖賢書”,而只會是一塊板子上用於落土的製作精良的廢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完一定要馬上放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