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顏翁

    張良不爭,不爭之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劉邦分封臣,想把齊地封給張良,確被張良拒絕了,最後張良要了最貧瘠之地,此地,權貴們自然不會看在眼裡,也就不會強取,張良的高明之處,是其瞭解人性的貪婪與驅利避害!

  • 2 # 風語竹音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坐擁江山,其中張良功不可沒。劉邦曾給予張良極高的評價:“卿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後世亦稱張良為“謀聖”。

    張良不但謀略過人,且聰明睿智。

    他早已看透大多帝王“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的心理,所以漢朝初建,他便激流勇退,婉然謝絕了劉邦御封他三萬戶侯的食邑,只求小小的“留地”做為封地,稱“留侯”。

    留地是劉邦與張良相識的地方,也是劉邦起兵之處。

    劉邦到了自己的封地後,不再過問朝政,過著閒雲野鶴般的隱居生活,行“道引”和“辟穀”之術,常常揚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優哉遊哉,樂得知足。

    張良的隱居,巧妙地躲開了官場殘酷的政治鬥爭,避免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悲慘結局,不能不說是一種大智慧。

    這樣的張良無兵無權,已經對劉邦沒有任何威脅,所以劉邦對他自然是一百個放心,對他更是信任無虞。

  • 3 # 米月之城

    我個人認為這跟劉邦的用人之道是分不開的。劉邦在征討天下過程中,吸納了大量的能人志士,劉邦在管理這些人才的時候,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方法,根據人才的能力和有沒有能力對他造成威脅,把人才分級。

    一、韓信一類的大才,對他能造成威脅,劉邦是對他最不信任,大用大疑。

    二、蕭何一類的人才,有才有權,對劉邦非常忠誠,劉邦一生依然三忌蕭何,大用小疑。

    三、張良一類的大才,但一生不帶兵,手下沒有一兵一卒,只出謀劃策,對劉邦沒有任何威脅,大用不疑。

    四、夏侯嬰一類的中才,都不足以對劉邦構成威脅,重用不疑。

    根據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劉邦之所以一直信任張良的原因,除了對他造不成威脅意外,張良的身體不好,時而還告個病假,張良還懂得明哲保身,適時隱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在課堂上做過什麼不應該出現卻很搞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