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馭風者520

    亂扯,誰說的秦滅楚時楚是十萬軍隊。李信第一次滅楚時雙方各二十萬人,李信軍後路被抄失敗。王翦二次出兵六十萬,楚先是派項燕為大將率軍二十萬迎戰,後來聽說秦軍起傾國之軍六十萬,擔心楚軍兵少,於是派將軍景琦統軍二十萬和項燕匯合,四十萬對抗六十萬,是個特大戰役,可惜楚軍糧盡沒辦法對峙只能撤兵,被王翦所乘,楚軍徹底崩盤。

  • 2 # 歷史哨聲

    《史記》是記錄王翦60萬滅楚 楚軍10萬並無記載,題主從哪裡得到比司馬遷更準確的資料?

    關於王翦滅楚之戰楚軍的兵力,無論是《秦始皇本紀》,還是《楚世家》都沒有記錄,只有《王翦列傳》有這麼一句話:

    “荊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

    悉國中兵,是說楚國傾國而出抗擊秦軍,至於多少,沒有具體資料。也可能是10萬,也可以是30、40萬,反正沒人知道。

    王翦滅楚之戰是因為60萬人勝利嗎?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王翦60萬軍隊是因為楚軍夠強。李信20萬滅楚是太小瞧楚軍了。

    但其實並非李信20萬就不能滅楚,非得掏空秦國的60萬軍隊才能滅楚。

    李信20萬滅楚失敗最大的原因是後勤基地郢陳的楚中國人昌平君叛秦救楚:

    “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秦始皇本紀》

    李信滅楚過程是:

    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李信又攻鄢郢,破之——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

    李信為什麼在破鄢郢引兵而西,讓楚軍在自己身後追趕?原因就在於郢陳昌平君反秦,李信不得不戰略回防。

    李信滅楚的行軍路線見下圖:

    藍色線是蒙武軍路線,紫色線是李信軍路線,本來二軍是向東南攻打楚國都城壽郢(今淮南市壽縣),但中途要回軍城父(二軍交匯點);

    同時黃色先是救援壽郢的項燕軍,綠色線是郢陳的昌平君軍,紅色線是追擊李信的楚國首都壽郢守軍。

    李信被擊敗,是追擊的壽郢守軍、項燕軍、昌平君君三方夾擊的結果。

    李信20萬滅楚,不是楚軍太強,而是後方叛變,不得不回撤;在回撤過程中被楚軍三方夾擊而敗。

    這就是為什麼秦始皇沒有因為戰敗處罰李信,反而讓李信在223年王翦滅楚後“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李信和王翦滅楚戰略觀念不同

    王翦60萬是要和楚國主力決戰,先滅軍後滅國,是陣地戰;

    李信20萬是要奪取楚國首都,先滅國後滅軍,是閃電戰。

    王翦信封步步為營,李信信封奪人先聲。

    但不管王翦,還是李信,一旦後方造反,糧草支援被斷,都必敗。

  • 3 # 蘇沉船

    先給題主一個答案,再做詳細分析,答案是:“因為楚國已拿不出更多兵力。”

    為什麼呢?事實上史書並沒有記載楚國跟秦國交戰的兵力,十萬人之說是推測,也基本符合現實。

    這場戰爭雖在名義上是秦楚戰爭,實際上卻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秦國的實際力量是秦、趙、魏、韓四國,此時秦國已經兼併三晉,佔盡中原經濟最繁華地區。

    楚國在跟秦國決戰以前,早就失去南陽盤地和漢江平原多年,上圖紅框以內才是秦國的所有領地,原楚地已有小半被秦國侵佔,那時楚國已不是以前的大國,僅僅是失去近半實力的弱國。

    秦王政雖不親上戰場,本人卻是戰略專家,他要做的是把新佔領的領地的力量轉換為秦國的力量,這就是《孫子兵法》中強調在敵國作戰最優先的就是從敵國領土獲取糧草,在敵國取得一鍾糧草就相當於從本國運送二十鍾。糧草補給則影響到士兵的數量,你要有足夠糧草供給前線十萬大軍,才能往前線派十萬大軍,不然本中國人口再多,糧草供給不上也是枉然。

    秦王政坐鎮陳郢,居中排程,把魏、韓、楚最富裕地區的糧草供應到前線,才使得王翦六十萬大軍可以維持戰鬥力,如果秦王政排程能力不足,本地糧草也不充足,秦國就算有六十萬兵力,也只能往前線派三四十萬,經濟與君主排程能力才是決定兵力的關鍵。

    楚王負芻雖然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對秦王政也算是頑抗到底,楚國跟秦國斷續打了五年,王翦攻楚是從第三年開始,此前楚國跟秦國交戰就已經損失了很多兵力,長期消耗下來兵力也來不及補充,所以往往推斷楚國最後大約僅剩十萬兵力。

    我認為之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楚國為什麼這麼弱,是都以為這時的楚國還是幾十年前的強國,擁有世界最大的版圖,以為楚國可以像趙國打長平之戰那樣跟秦國進行消耗。

    往年秦國面對五國合縱進攻都難以抵擋,說明強大如秦國也承受不起好幾個國家進攻,而王翦伐楚兼用秦、趙、魏、韓四國之力,楚國莫說已丟去小半領土,就算是鼎盛時期也很難同時抵擋四個強國進攻,滅亡只是遲早的事情。

    楚國想要對抗秦國需從大戰略著手,從一開始就堅決協助趙、韓、魏抵抗秦國,或許還有希望。大戰略失誤後,靠項燕取得階段性勝利沒有什麼太大意義,只是勉強給本國續命。秦王政瓦解各國外交,以迅雷之勢橫掃天下,他的戰略層次也決定了該一統六國。

  • 4 # 玉之溪

    這個問題我可以告訴大家我的答案,楚國出動的10萬軍隊,那是全國各地抽出來的精銳軍隊,是中央軍,在楚國存在許多皇親國戚,四大家族,還有好多地方軍隊。

    楚國,自建國後就好像化外之地,歷史悠久,自建國到被秦滅,有800年的歷史,疆域遼闊,底蘊深厚。

    對待東周天子,也是桀驁不馴,在春秋之時,就開始稱王。

    在楚滅國之戰前,楚國多次被秦擊敗,大傷元氣,楚國多次遷都,但它實在太大了,秦軍攻入楚國腹地,戰線拉長,而楚國之地多山丘、多河流,每佔一地,要分兵把守,應為這是滅國之戰,佔領要進行有效治理。

    手工手機錄入,大家可以發表自己見解!

  • 5 # 軍都弩

    這些數字往往只是概數,有誇大之嫌,但是秦國能夠動員的兵力大於楚國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這是因為秦國經過成功的法家統治變法已經形成完整的中央集權政權,但是楚國的變法失敗,仍然處於君主與貴族共治的階段,楚國處於貴族共治,無法類似中央集權迅速調動全國的資源與人力,因而動員兵力不如秦國。

    但是中央集權未必就一定能夠打敗貴族共治制度後世往往出現反例,貴族軍事民主制度往往導致更加恐怖的戰鬥力,只要能夠出現傑出的統治者,後世的金太宗並未實現中央集權,因為私動國庫被大臣毆打,但並不妨礙金朝吞遼滅宋,清太祖請太宗甚至多爾袞都沒有中央集權式的絕對權力,但是照樣開疆拓土逐鹿中原統一天下,多爾袞甚至都不敢稱帝,因為有貴族制約,明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朱元璋也只是與淮西軍事實力派共治,穩定江山後,朱元璋將其大部處死,這才建立真正的中央集權制度。

    反而真正的中央集權制度往往導致拖累軍事行動的惡果,例如北宋的趙光義北伐幽州之大敗南宋趙構處死岳飛的惡果。秦朝本身也是反例法家統治的中央集權國家一旦被征服就徹底玩完而貴族共治的國家則會反抗不斷。

    劉邦項羽進入關中,秦人說降就徹底降了,甚至三秦父老成為劉邦的鐵桿支持者,而不思驅趕這個劉邦外來征服者恢復秦朝;秦國征服楚國各種暗潮和反叛不斷髮生,直到反叛成功徹底滅亡秦國。

    劉邦僅僅釋出約法三章就獲得了秦地百姓的真心擁戴,蓋是因為法家統治的秦國嚴酷過度即使是秦人也不會再想回到那種體制之下;而秦國征服楚國,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這類反叛者多於牛毛,尤其是各地貴族希望恢復自己的勢力與家產無不謀劃趕走和消滅外來征服者,這就是秦國與楚國的區別,歷史的詭異在於讓楚人報了亡國之仇,卻也部分接受了秦人統治天下之術。兩種制度都有合理之處,漢家治理天下霸王道雜之。

  • 6 # 文藝青年Right

    “秦國出動六十萬軍隊攻打楚國,楚國出動十萬軍隊抵抗”,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想解決這個問題,要先提取其中最關鍵的資訊,秦國出動六十萬軍隊,而且秦國戰鬥力非常強大,作戰也非常勇猛,那麼對於楚國來說,作為一個捍衛者,他肯定要齊集聚兵力全力抵抗,那麼問題來了,楚國是隻能調集十萬兵力抗衡,還是隻需要十萬的兵力就能抵抗秦國的軍隊呢?

    瞭解這個原因,就首先要明白秦國為什麼要大動干戈、賠上老本,調集六十萬的軍隊去攻打楚國呢?那麼就要了解當時的局勢了。

    秦國與楚國針鋒相對時,已經是戰國中後期了,之前在秦國軍隊勢如破竹的攻擊下,南韓、趙國、魏國都已破滅,秦國軍隊可以說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打得楚國軍隊落荒而逃,國土喪失,連都城也搬遷了。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嬴政想要王翦出戰,而王翦想要六十萬軍隊才能出兵,嬴政認為王翦年事已高、膽小怕事,所以沒有允諾。而是任用年輕的將領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出征,但是萬萬沒想到,李信辜負了嬴政的期望,年輕終歸敗給了經驗。沒辦法,嬴政只能向王翦認錯,讓他率領六十萬大軍出征。大將軍王翦戎馬一生,身經百戰,深知楚國難以平定,如果不以重兵一擊摧毀的話,恐怕日後還會死灰復燃。而大將軍王翦一定要求秦王嬴政六十萬軍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所以這是為什麼秦國一定要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你們看過最悲傷的電影是哪部,可以跟我分享一下觀後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