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王朝,確實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來治國。之所以如此,這自然是因為儒家思想更加有利於自己的統治。各種原因,既牽扯到中國思想史的演進過程,也牽扯到幾大哲學流派的互相爭鬥,還牽扯到古代統治階級的具體操作問題。
我們先來看下中國思想史的演進過程。中國的思想史中,以周朝為分界點,有一個很明顯的前後區別的。周朝以前,中國的主要思想流派還是處在鬼神崇拜的階段。其實,就是一種原始的多神宗教。從世界的宗教發展史來看,只要是存在宗教,就存在一個神權和君權的爭奪問題,中世紀時歐洲的混亂便是源於此處。試想一下,在同一件事上,代表君權的皇帝或者國王的意見,和代表神權的祭祀有衝突,那麼聽誰的?是神權大還是君權大?這種混亂,曾經不止一次地干擾了商朝的重大決策,甚至可以說商朝的滅亡就是因為盲目的崇信鬼神。
所以,在周朝建立之後,以天命信仰、宗法制和祖先崇拜來代替了鬼神信仰。天命信仰虛化神靈,將人王包裝成“老天的兒子”,也就是“天子”,將君權和神權繫結;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合在一起,推匯出“孝”的概念,再將孝進一步推到“忠”。而“忠”的思想,則是統治階級最需要的。這樣一來,天命信仰、宗法制和祖先崇拜共同交織,便形成了日後儒家思想的一個總體基礎。
到了春秋時期,社會的發展造成了思想的碰撞,出現了“百家爭鳴”。雖說是“百家”,但實際上大的思想流派只有四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但是對比儒家,其他三家都有自己的缺陷:道家過於崇尚自然和權謀,以“無為而無不為”,弱化君主,強調小國寡民。如果以道家治國,國家這種體質都會慢慢消亡,更別說發展了;墨家過於強調自力更生,人民以墨家的方式生活會非常困苦。而且,墨家強調一種高於君權的“鉅子”制度,相當於在君主下另立國家,這自然是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法家,其他的一切都好,但是統治方式過於直接和直接,沒有彈性。所以法家適合做統治骨架,但是無法滿足百姓的精神需要。所以,這三種思想都無法滿足統治者的需要。
事實上,這三種思想都被統治者拿來做過實驗,但是效果並不好。秦朝以法家治國,結果造成法律過於嚴苛,讓百姓受不了,不得不揭竿而起推翻皇帝;西漢初年以道家的變種“黃老之學”治天下,結果被匈奴壓制了幾十年;而墨家,則一直以秘密社團的方式存在於社會底層,雖然生命力頑強,但是從來沒有被接納過。
相比之下,儒家則有很明顯的優勢。儒家是一個進取的思想,不像道家一樣強調所謂的“自然”,有利於社會發展;儒家強調對君主的忠誠,而且不排斥社會分工,不像墨家一樣讓統治者討厭;儒家的道德觀,還可以和法家思想進行有效互補,以“外儒內法”的方式,既把君主包裝成“聖君”,也能暗搓搓地實行社會的法治。這種統治方式,可謂是“有裡有面”,軟硬適宜,可以達成天下的平衡。所以從漢武帝之後,中國正式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方針,在兩千多年時間裡,持續地影響著華人。
中國古代的王朝,確實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來治國。之所以如此,這自然是因為儒家思想更加有利於自己的統治。各種原因,既牽扯到中國思想史的演進過程,也牽扯到幾大哲學流派的互相爭鬥,還牽扯到古代統治階級的具體操作問題。
我們先來看下中國思想史的演進過程。中國的思想史中,以周朝為分界點,有一個很明顯的前後區別的。周朝以前,中國的主要思想流派還是處在鬼神崇拜的階段。其實,就是一種原始的多神宗教。從世界的宗教發展史來看,只要是存在宗教,就存在一個神權和君權的爭奪問題,中世紀時歐洲的混亂便是源於此處。試想一下,在同一件事上,代表君權的皇帝或者國王的意見,和代表神權的祭祀有衝突,那麼聽誰的?是神權大還是君權大?這種混亂,曾經不止一次地干擾了商朝的重大決策,甚至可以說商朝的滅亡就是因為盲目的崇信鬼神。
所以,在周朝建立之後,以天命信仰、宗法制和祖先崇拜來代替了鬼神信仰。天命信仰虛化神靈,將人王包裝成“老天的兒子”,也就是“天子”,將君權和神權繫結;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合在一起,推匯出“孝”的概念,再將孝進一步推到“忠”。而“忠”的思想,則是統治階級最需要的。這樣一來,天命信仰、宗法制和祖先崇拜共同交織,便形成了日後儒家思想的一個總體基礎。
到了春秋時期,社會的發展造成了思想的碰撞,出現了“百家爭鳴”。雖說是“百家”,但實際上大的思想流派只有四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但是對比儒家,其他三家都有自己的缺陷:道家過於崇尚自然和權謀,以“無為而無不為”,弱化君主,強調小國寡民。如果以道家治國,國家這種體質都會慢慢消亡,更別說發展了;墨家過於強調自力更生,人民以墨家的方式生活會非常困苦。而且,墨家強調一種高於君權的“鉅子”制度,相當於在君主下另立國家,這自然是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法家,其他的一切都好,但是統治方式過於直接和直接,沒有彈性。所以法家適合做統治骨架,但是無法滿足百姓的精神需要。所以,這三種思想都無法滿足統治者的需要。
事實上,這三種思想都被統治者拿來做過實驗,但是效果並不好。秦朝以法家治國,結果造成法律過於嚴苛,讓百姓受不了,不得不揭竿而起推翻皇帝;西漢初年以道家的變種“黃老之學”治天下,結果被匈奴壓制了幾十年;而墨家,則一直以秘密社團的方式存在於社會底層,雖然生命力頑強,但是從來沒有被接納過。
相比之下,儒家則有很明顯的優勢。儒家是一個進取的思想,不像道家一樣強調所謂的“自然”,有利於社會發展;儒家強調對君主的忠誠,而且不排斥社會分工,不像墨家一樣讓統治者討厭;儒家的道德觀,還可以和法家思想進行有效互補,以“外儒內法”的方式,既把君主包裝成“聖君”,也能暗搓搓地實行社會的法治。這種統治方式,可謂是“有裡有面”,軟硬適宜,可以達成天下的平衡。所以從漢武帝之後,中國正式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方針,在兩千多年時間裡,持續地影響著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