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93793678133

    客家人的遠祖經過遺傳基因的分析是中國南遷耕蠻與古越人的融合體。因此,今天的客家是由耕蠻(苗瑤畲)與古越人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漸漢化而成。而漢化的過程,具體展現在生活食衣住行方面,則是隨著時代趨勢,高度而改變;在語言文化上則融合在漢文化中,成為其中的一支,其中最突出的是文化的載體-“語言”,隨著時代“統治語言”,緩慢而逐漸吸收。因此,“客家話”就成了客家人的標誌。

      

       耕蠻人的後裔漢化時間是自唐代左右,爾後歷朝各代都不曾間斷使之,因而在漢化後實際上是接受自古以來所有的封建思想。而漢化被當作是高尚的、文明的、有教育的,經過這個過程以後,也就是“教化”也被合理的教育在耕蠻人後裔心中。這種情形,到了明末,導致耕蠻人的大部基本已經漢化成為漢人而消失。到了清代,耕蠻人的小部又更進一步被官方收編,而剩下不願被漢化的,也就被當時統治者“野蠻化”成俚、黎,或侗、洞、峒、僮,或僚、瑤,或畬等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教化”包括有形無形的壓力和社會地位的貶抑,就這樣少數民族長期不斷被差別待遇和受到歧視壓力,導致更多的俚、徭、僮等快速消失。

      

       大致宋時,因為南宋抗元的需要,大封南方豪傑功名,遂使南方少數民族被差別待遇和歧視壓力環境的不利,漢化的客家開始精心竄寫族譜,將歷代受封的土官,改為北方中原士大夫南遷,以示地位與漢人同等。直到最近不到二世紀的時間,客家終於完全的高度漢化,伴隨而來的是此時客家人的“隱形”焉然形成。一方面努力和原始“蠻獠”劃清界線,並且一段時間還壓迫過其它少數民族。並且這種現象在客家興起後,歷史上長期的被壓迫成了揮之不去的緊箍咒,即使族譜年代接續和史實記載總是不符,即使和現今醫學研究的結果總是衝突矛盾。可是誰在乎這些?漢化幾乎就是功名利祿高尚的、文明的、有教育的代名詞,直到最近不到20年的時間,客家終於躍上了舞臺。

    過去,客家人與畲族的傳統服飾自成體系,歷代史臣均對此敘述,並引為人文景觀。客家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藍色,著自織麻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婦女則高髻重纓,頭戴竹冠蒙布,飾呈纓絡狀。這與小數民族服飾何其相似!

    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客家內部漢化程度不斷地加劇。其民族身份和族源的認同在當今社會發展顯得尤為極其重要,這不僅是對客家歷史演變的關注,而是對一個民族文化身份的確定。在遷徙中的客家民俗文化也同樣受到地域、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強烈影響,自身民族特徵逐漸淡化,出現停滯或者正在逐步消亡的狀況,這對客家族民俗文化的創新與傳承是極為不利的,特別是這時期浙閩粵客家在族群遷徙過程中民俗文化的比較研究上,至今則鮮有人提及。基於此,對於浙閩粵客家在明清特定的歷史時期民族演變中的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保護研究迫在眉睫,責任重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跟領導談崗位提升時,領導總說先把活幹出來再說崗位提升的事,這樣的話有幾分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