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391329211
-
2 # 合夥機制與股權激勵
很多家長對“不打不成器”有各自的理解和做法。有些家長遇到孩子不聽話,就來武的“一頓打”,認為這樣孩子以後就不敢犯同樣錯誤了;有些家長是先引導,如果孩子實在不聽,難管教,在適當的打“手上或屁股上”。
我個人覺得“不打不成器”對如今的孩子還是適合的,只是家長要視情況。
我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參考借鑑:
一、孩子犯了錯,家長要做幾件事1、瞭解情況
舉例:孩子和另外小朋友吵架,家長要先了解具體情況,再做定論,千萬不要一上去就打孩子一頓,這樣會造成孩子內心的恐懼和創傷的。
2、修復情緒
舉例:對他說“孩子,我知道,你也有些難過,對吧!”
3、聽他述說
呆孩子情緒穩定後,傾聽他述說具體情況,目光注視孩子,點頭微笑地看著孩子,用“嗯”表示應答,鼓勵他說下去,不打斷、不批評指責。
4、引導孩子
舉例:“爸爸的看法與你的不同,很正常,你認同嗎?”
5、自我分析
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分析,幫助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
6、鼓勵認錯
舉例:可以給孩子個類似的故事,讓孩子從故事裡面能悟到,知錯就改是好孩子。
二、對以下幾種行為,可以適當的打(手上或屁股)1、小偷行為
順手拿走別人家東西,要第一時間給予懲罰和糾正!
2、痴迷網路
上學逃課去上網、痴迷於網路遊戲,一定要給予糾正。
3、玩危險物
比如:玩電、熱水瓶、玩火玩刀等,這些會威脅生命健康的行為家長必須制止!
4、屢教不改
一件事情已經做錯過很多次,明知道錯在了哪,就是不改。
5、無理取鬧
目中無人,自私,經常無理取鬧大發脾氣!
分享就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3 # 一幽幽谷一
當然不適合,現在教育孩子哪還有用打的。你不都說了嗎是老人常說的又不是他們那個年代,教育孩子難道還用以前的方法。以前老人那一輩家裡都有5、6個孩子能一樣嗎?現在家家都是一個寶,即使二胎開放政策也不見得有人生。以前孩子多,為了吃的穿的喝的用的分不均而打架,所以那些老人就不分青紅皂白一頓亂打,當時是把孩子訓服了,可他們心裡服嗎?當然這些老人曾經年輕的時候也不會在意孩子們心裡服不服?哪有那工夫。可現在孩子不一樣了,家裡就一個孩子,想找人打架都沒人,別說吃的喝的用的哪個不是最好的?現在是素質教育,一切文明起來,不是想打就打想罵就罵的年代了。
-
4 # 酸辣土豆絲789
我覺得不是打與不打的問題,而是現在家長對“成器”這個詞的理解不同了。
老人們那一輩理解的成器是會掙錢,孩子聽話懂事,能給家裡爭氣,長臉。那一輩的父母只看中葫蘆結的有多大,不會太關注葫蘆成長的過程,他們有時會把葫蘆的葉子剪了,卻催著葫蘆快快長大。很明顯,缺營養的葫蘆是長不大的,每個葫蘆都很拼命,但偶爾也會有少量長大的,這種葫蘆每次回顧自己的成長曆程都會抱頭痛哭,因為成長太難了,那種艱難我們無法想象,是一種對個性的壓印。
現在的父母對子女成器的看法完全變了。前幾天跟兒子一起看了一集《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兒子問爸爸:“爸爸,什麼才是成功呢?” 小頭爸爸說:“兒子,能讓自己開心就是成功。” 大頭兒子立馬跳了起來:“耶!爸爸,那我豈不是現在就成功了,我每天都很開心。”爸爸笑著點點頭。
而圍裙媽媽卻說兒子有好的成績,成為像愛因斯坦等大偉人那樣的人才是成功。 圍裙媽媽找到了類似市面上補習班的那種培養天才兒童的機構,機構裡有一種神奇的藥水,只要滴在孩子的眼睛裡,幾個小時內就可以讓孩子成為成功人士,孩子會有超強的記憶能力和創造能力。機構的門口圍滿了家長,都爭先恐後的要報名,口裡喊著:“我們要讓自己的孩子成功,我們也要做成功孩子的父母。”
後來大頭兒子有幸被選中,進入了機構嘗試。大頭兒子不願嘗試,說自己只想玩,不想成功。可圍裙媽媽卻很執意。大頭兒子終於被滴上了神奇眼藥水,他瞬間變得聰明無比。被大家喊作天才之子。
正當圍裙媽媽高興時,他們卻發現大頭兒子變了,不再願意跟爸爸玩大笨鷹的遊戲,他對爸爸說:“我可是天才,這種幼稚的遊戲我早就不玩了。”。大頭兒子再也不跟媽媽親了,也不再要求媽媽抱抱。 因為那種神奇藥水是有缺陷的,它會剝奪孩子的情感,讓孩子只像機器一樣運作。 爸爸媽媽再也沒見兒子笑過,當他們站在舞臺下為兒子的各項發明成果喝彩,聽著人們給兒子的掌聲時,卻一點也感受不到一丁點的喜悅,兩個人相擁著哭了,自從兒子成了成功人士,家裡再也沒了曾經一家人一起歡聲笑語。
最後圍裙媽媽才哭著呼喊:“我不要做成功人士的媽媽,只想要我的兒子。”
所以什麼才是成功呢?結局他們救出了兒子,一起唱: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成功,家裡每個人都成功,因為大家都很開心。
顯然這個時候再說打與不打孩子都是不那麼重要了,只要孩子開心,方法隨意。
-
5 # 小於兒育兒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會極度匱乏,長大後性格會形成兩種極端,要麼是性格憂鬱,自閉。要麼會學習父母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隨意發洩自己的情緒。
當然有些家長也信奉“不打不成器”這句話。這些家長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小時候也被打過啊,還不是照樣長大了”
是的,我對於這些把孩子當作情緒發洩口的家長只想說:“打不打孩子,孩子都會長大,就和你種莊稼一樣,施不施肥,莊家都能生長,只是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也許有的家長又會說:"正是因為孩子是最親近的人,才會放下戒備心理,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
可是,家長們,把自己最友善美好的一面留給不熟悉的人,而把自己最差的一面留給自己的孩子,留給自己最親近的人是什麼道理啊?為什麼不能把最好的一面留給和自己朝夕相伴的家人呢?我們既然能夠在物質上儘可能給與孩子最優質的資源,那麼為什麼不能回到家給孩子一個好臉色呢?
其實,孩子的要求真不高,孩子不要求你能成為百萬富翁,精神上的豐腴比物質上的豐腴更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和幸福。
父母的手,是用來撫摸孩子額頭和擁抱孩子的;是用來給孩子安慰的,給孩子安全感的。
也有不少家長贊同打孩子會對孩子帶來傷害,是不好的行為。但是就是一時氣上心頭,言不由衷,也沒管住手……
那麼請家長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老闆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或者莫名其妙地朝你發火,試問你能忍得住嗎?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們往往會忍得住,先把情緒調節好,再在合適的時機解釋或採取方法。
如果在老闆或者其他陌生人面前能忍得住,說明家長是能剋制住自己的情緒的,只是有沒有耐心想不想忍的問題。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培養孩子勇敢自信、活潑開朗的性格,就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包括停止向孩子輸入暴力、消極的語言。孩子越小越是如此。
越小的孩子對情緒感知的能力越強。因為還在成長期間的孩子,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也不具備邏輯分析能力。只能透過情緒來表達需求和感知世界。單一的感知世界的方式,讓孩子的感覺十分靈敏,父母一絲絲的情緒變化都能感知到。而父母在這個時候的影響,往往會決定孩子大腦發育的好壞。
因此,如果想教育好孩子,以下3件事情家長是不能做的:
1向孩子傳播負面情緒。如:疲憊的說“怎麼又鬧了?快點睡!”
2對孩子的哭鬧冷漠。當孩子哭鬧或是表達需求時,家長視而不見,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後盾”,自己是一個人,感受到孤獨。
3對孩子喋喋不休。有一種家長,孩子稍微有一點不順自己的意,就對孩子喋喋不休的訴苦。訴說自己究竟有多麼的不容易。自己心裡委屈,即使是在換尿布的時候,都能夠自言自語的數落孩子。此時孩子的大腦回朝著什麼樣子的方向發育呢?
回覆列表
華人認為打孩子沒什麼,我也是這樣認為。不怕打在皮肉上,就怕打在心靈裡。所以不要動手最好,懲戒的方式也許還有更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