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梁滿屯

    一、叛逆期不是人生必須經過的。十幾歲一直被稱為青春叛逆期的階段,主要特徵是情緒焦躁不安、和家人的衝突、疏遠成人社會、做出魯莽行為和排斥成人價值觀。但是,對世界各地青少年進行的基於學校的研究表明,只有20%的青少年表現出這種模式。也就是說,有80%的孩子並沒有經歷這個階段,他們和童年早期、童年中期併除了身體發育、認知能力提升、社會交往能力提升,並沒有其他的不同。所以,對於孩子來講,不要認為自己一到這個年齡或者第二性徵開始發育,就認為自己到了叛逆期,不要把自己歸類到叛逆者。對於父母來講,是同樣的道理,因為身體發育、激素分泌水平身高,情緒不穩定是很常見的,但是很正常,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不要把孩子歸類到叛逆。

    二、兩個世界的交融大於矛盾。這個階段的孩子因為大腦發育的完成,具備了成人的思維能力,而且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能幹成事情)、自尊(覺得自己非常好)都處於較高水平。他們心目中的世界是一個理想世界,他們見不得任何的虛偽,他們考慮問題大多是從自我意識出發。而成人的世界是一個現實世界,成人考慮問題大多需要從社會情境出發,這就造成雙方看待問題會有一些偏差。但是,家長和孩子都處於同一社會文化環境,並且在同一家庭生活,事實上偏差遠遠小於共通,對於大部分問題他們的看法是一致的。對於孩子來講,應該清晰自己的成長目標、興趣愛好、學業優勢,儘量不要著急著涉足成人的生活世界。對於家長而言,要尊重孩子的看法、要引導孩子形成成長目標,而不是粗暴設計他們的目標和路徑。

    三、注意團體影響。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發展出完全的友誼能力,大多數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圈子”,這些小圈子對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好的方面,能學會社會交往和建立友誼所需的技巧,增進彼此間的關係,獲得歸屬感。學會領導和溝通技巧,學會了合作,知道自己的角色和遊戲規則。學會了如何與別人相處,如何調整自己的需要和願望,什麼時候應該妥協,什麼時候該堅持立場等。透過把以前接受的價值觀和同伴的價值觀進行比較,有助於覺得哪些應該保留,哪些應該放棄。不好的方面,可能結成小幫派,區分自己人和局外人。這樣可能會強化偏見,對某些特徵的人持有特殊的偏見。青少年期對於從眾壓力尤其敏感,要成為同伴團體的一分子,就要接受群體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即使這些行為和價值觀是不受社會讚許的,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抵制他們,容易發生盜竊、吸毒、抽菸,以及傷害他人和自身的行為。對於孩子來講,要清晰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朋友,應該加入什麼的群體,學會拒絕群體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對於父母而言,應該關注而不過多幹涉孩子的交往情況,鼓勵他們向有利於社會的目標方向前進。

    簡要總結一下:對於青少年,沒有固然的叛逆階段,縱然出現了孩子和家長的頂嘴、爭吵,也不過荷爾蒙的一次小小作祟,或者是理想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一次小小碰撞,不會影響愛和被愛的關係,雙方都有能力反思當時的情境。要學會愛自己、愛他人,要清楚世界有許多大事等著你們去做,努力朝著既定目標努力前行,那個改變世界也許就是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你心繫著她, 而她卻對你不理不睬, 原因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