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科技羅賓王

    曾經聽過一段阿炳的《二泉映月》錄音,是在1950年阿炳臨死之前,中央音樂學院的楊蔭瀏教授趕去錄製的,真的無法形容,大家可以網上搜一下。

    同樣也聽過趙本山拉《二泉映月》,覺得很不錯,但是聽了阿炳之後,才知道什麼是有靈魂的音樂。

    最有名的關於二泉映月的故事,就是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說,如果我聽過原奏,絕不敢去指揮這支曲子,我要跪著聽。而且也為它留下了眼淚。

    真實的阿炳是什麼人?一個吃喝嫖賭抽俱全的人,作為道士把一個香火旺盛的雷尊殿敗光,做了討飯的流浪藝人。自己的眼睛也是因為花柳病致盲。

    最終,阿炳煙癮發作,選擇上吊自殺。

    但是,阿炳的二胡技藝卻是是上天賜予的天賦,阿炳拉琴從未得到過訓練,全憑自學,而且同一曲子每次拉出的都不一樣,大多是即興發揮。因此被稱為“中國的貝多芬”,可謂名副其實!

  • 2 # 裁文剪史

    阿炳的一生,飽嘗世態炎涼,歷盡了生活的滄桑與磨難。阿炳的父親叫華清和,是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阿炳的母親是無錫秦姓家族的一個寡婦。在阿炳還不記事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含恨離開了人世。

    華彥鈞開始隨心所欲、放任自流,他吃喝嫖賭,百無禁忌。後來,無法無天的他甚至還吸上了鴉片。因為長期不自律的生活,加上感染了病毒,華彥鈞的雙目徹底失明瞭。

    有了董催娣細心照料,阿炳的生活也變得相對穩定了。正是在這一段時間,他一顆浮躁的心終於安頓下來。阿炳自從雙目失明後,流落街頭,這讓他更加貼近了社會的最底層,也使他更深切地體會到了人民的疾苦。於是,他創作了一大批經典作品,“瞎子阿炳”的名聲也變得越來越響了。

  • 3 # 糊塗的歷史

    也許當時我腦海裡想的是:只有經歷過艱難困苦的瞎子阿炳才能夠創造出《二泉映月》這樣的曲子了,這樣人是值得我尊重的,在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用他來激勵我;

    今天刷到了這道題,引出了我遙遠的記憶,於是進行了相關資料的查詢,顛覆我之前的固有印象,反正最後的忠告就是我們沒有必要了解他,我們要懂得欣賞經典,比如《二泉映月》。

  • 4 # 圍爐談史

    都別搶,我來答。

    這一年是1950年,但當了12月4日,阿炳就結束了自己淒涼的一生,享年57歲,更讓人痛心的是,阿炳只是那個舊時代千千萬萬苦難人們的一個縮影,一首《二泉映月》可謂是拉出了整個時代的痛苦,筆者每次聽都會不由自主的落下眼淚。

  • 5 # 李好說歷史

    母親去世之後,阿炳就由道觀的師傅撫養,其實這個師傅就是他的親生父親。師傅對阿炳愧疚心很重,教他讀書也教他技術,可以說沒有師傅的培養就沒有後期阿炳的成就。阿炳在音樂上格外有天賦,他的師傅也發現了,非常注重培養他的音樂才華,阿炳也沒辜負師傅的希望,在當時名氣不小。但阿炳為什麼最後變成瞎子了呢?

    從他平生的經歷能看出,真實的阿炳其實就是一個有著音樂才華的普通人,甚至他還有種種陋習。比如嫖妓就是其中一個,後來因為自己無人照顧,才不得已娶了一個媳婦來伺候自己。

    阿炳死的時候才57歲,照現在的年齡來看是有些小了,但是在那個年代能活到57歲,也算是有始有終。這個二胡天才,死後卻迴歸了道教,葬於道教墓地。

  • 6 # 鬼谷雜談

    已經有了很多正統回答;我來說說感受。

    大概十年前,經常去無錫出差,去看過瞎子阿炳的故居,出來進去的感受,滿滿的滄桑和冷清感,一種天才落難的處境。

    看阿炳的經歷,幾次落淚。阿炳一生跌宕起伏,有過年輕時的放蕩,與妓女鬼混無度,因而獲紅眼病,沒有經過正規治療,導致雙目失明。

    之後潛心研究音樂,後又習古箏。後來以街頭賣藝為生。

    後因賽事,阿炳拉了一段自來熟,因而轟動當地,後經中央音樂學院專家親訪,現場錄製了5段音樂,幾月後再去錄製,阿炳已經離世。無限惋惜和遺憾,一世天才僅留下5段錄音。

    後來這段音樂被起名二泉映月,贈送日本來訪大使,從而聞名世界。

    我自己在故居聽二泉映月原版,聽的淚流滿面。無限滄桑和傷感,而又展露生命中的頑強。原版比現在電視上的演奏感覺要慢一點點,二胡也比較老,沒有功放,音乍感粗糙,實則細膩。

  • 7 # 江南雨中行

    阿炳,本名華彥鈞。一箇舊社會無錫市的民間藝人,出身貧寒。有音樂天賦;雖不識譜,不會作曲,但二胡拉的是槓槓的。以在街頭賣藝為生。作為一個瞎子、一個飢一頓飽一頓的藝人,無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被形形色色的人欺凌。他所拉的曲子,也是隨心情、心境、情緒而成。他一生拉的曲子很多,《聽鬆》、《江湖水》、《二泉映月》……當然,也就少不了插科打渾的低俗之段。他吸鴉片,逛妓院,今朝有酒今朝醉……梅毒,讓他兩目失明。好不容易熬到了解放,人民政府關心、關愛像瞎子阿炳一樣的民間藝人。安排專門音樂專家上門為阿炳錄製二胡樂曲……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未及等到那一天,阿炳便撒手人還。嗚呼。畢竟,後人還是記住了華彥鈞這個名字,耳際還會響起那些如訴如泣的二胡絃音,他的民間藝人的天賦,更多的是,掛在口頭上的“瞎子阿炳”!

  • 8 # 跪射俑

    生活放蕩,因嫖娼染上梅毒而雙目失明;因酗酒不小心失火燒了他棲身的道觀,只得流落街頭行乞。

    很有音樂才華,但作風放蕩。

  • 9 # 冠球文藝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華彥鈞,出生於無錫市,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

    阿炳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

    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

    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

    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

    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享年57歲。

    阿炳現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 10 # 觀上靈雲

    相對而言,阿炳出生在一個有產業的家庭,這個產業就是他叔叔家的道觀。

    與很多人想象的相反,過去的廟宇道觀都是盈利場所,並不是什麼修煉的地方,老道和尚有家有業,阿炳的叔叔家就有這麼一個道觀,但是他叔叔沒有孩子,於是死後這個道觀就歸了阿炳,但是這個阿炳是個花花公子,很快就把這份家產敗光了,最後只能流落街頭拉二胡賣唱。

    沒有錢的阿炳老實了,攢下點錢和一個女人同居(沒結婚),而且還有了孩子,就這樣阿炳走完了人生,他基本還算可以,在他那個年代。

  • 11 # 黃蜂二師兄

    阿炳在電影中是一個無錫被道觀撿來養大的孩子,跟師傅學到一手拉二胡的技藝,後來在街頭賣藝,與一位姑娘相愛,但是財主看上他女友就多次來搶,因此打瞎了阿炳的眼睛,女友也跳河自盡了,悲憤而無處申冤的阿炳創作了著名的《二泉映月》。僅存的阿炳照片

    不能不說編劇的腦洞非常強大,真實的阿炳是由道觀主持和保姆生下的孩子,6歲時接回道觀,但是告訴孩子是撿來的,教會了阿炳各種樂器,二十多歲時阿炳已經是非常帥氣的小夥了,父親臨終把他的身世告訴了他,並且他因此繼承了道觀,但是阿炳交友不慎,家產敗光並且身染重病,被堂弟趕出道觀在無錫弄堂裡的一個破屋租住。阿炳雕塑

    阿炳先是街頭賣藝,患眼疾失明後在家修樂器為生,閒來無事就教教鄰居的孩子們拉二胡,後來有個孩子考上音樂學院,正逢吳教授在收集民間音樂,教授從這個學生嘴裡知道了阿炳的民間藝術後前往錄音,由於錄音裝置不好只有一部分作品流傳下來,二胡曲《聽松》等三首二胡曲和兩首琵琶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首二胡曲《二泉映月》,1951年此曲在廣播臺播放,阿炳也因此名聲大噪,正當大家準備對他的其它作品進行搶救性挖掘時,卻得悉他已病逝。

    阿炳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民間藝人,甚至還有些劣跡,但是他創作的樂曲卻是傳世之作,《二泉映月》目前已經在世界廣泛流傳,很多人認為它就是音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演奏家小澤征爾認為這是一首應該跪著聽的名曲,還有位國外著名音樂家認為它就是中國的《命運交響曲》!中國的“貝多芬”/瞎子阿炳

  • 12 # 薩沙

    真實的瞎子阿炳就是一個普通的二胡演奏家。

    瞎子阿炳原名華彥鈞,清末的1893年出生在無錫中心洞虛宮雷尊殿旁的一個房間。

    瞎子阿炳是風流的產物,是這裡當家道士華清和同 道觀做雜務女工、寡婦秦嫂的私生子。

    此事是標準的醜聞,在清末江蘇鄉下,阿炳的母親是要被家族浸豬籠處死的。

    即便沒有遭遇生命危險,阿炳母親也飽受家族成員迫害、謾罵、譏笑,在阿炳4歲時候就羞憤而死。

    父親無法承認這個私生子,只得將阿炳交給鄉下的親戚撫養,到8歲才接回道觀,謊稱是自己的徒弟。

    父親為了面子嚴格保守秘密,直到1918年去世前才向26歲的阿炳坦白身世。

    在這之前,阿炳一直把父親叫做“師傅”。

    因為是父子關係,父親對阿炳相當鍾愛,不但教他讀書識字,也交給各種本事。

    父親自己就是一個小有名氣的音樂家,在他的教導下,阿炳從10歲開始學習二胡、琵琶、三絃和笛子,也開始參與法事。

    阿炳具有超人的音樂天賦,加上父親教導有方,很快就成為著名演奏大師。

    在17歲師,阿炳開始在道場表演音樂。由於演奏技術極其高超,加上外表俊美,被當地人稱為“小天師”。

    父親死後,阿炳繼任當家道士的職務。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遺傳,阿炳也好色,經常穿便裝下山嫖妓,還迷上了鴉片,一抽就是30多年,一說他還喜歡賭博退二八槓。

    由於阿炳自己很多惡習,道觀逐步蕭條,最終入不敷出被別人接手。

    因為自己身份特殊,阿炳怕被熟人撞見,嫖妓不敢去中高檔場所,往往去最低檔的窯子。

    久而久之,阿炳感染上當時的絕症梅毒,到34歲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導致雙目失明,成為了瞎子阿炳。

    由於體力極為衰弱,阿炳已經無法做道家的法事,只能在街頭拉二胡賣藝,成為最低等的街頭藝人。

    但由於二胡演奏水平極高,阿炳仍然是有名的街頭藝人。

    到了46歲,阿炳還俗後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催弟結婚,主要是他雙目失明,需要人照顧。

    建國後,國家開始系統保護傳統民樂。

    資料這麼寫:1950年8月下旬,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楊蔭瀏、曹安和欲為其錄音,因當時阿炳已棄業三年,延至9月2日下午7時30分開始錄音,錄製《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當時阿炳已很長時間沒有演奏了,樂器是借來的;阿炳堅持練習了三天才錄的音,錄的六首樂曲(二胡琵琶各三首)都是阿炳本人決定的;當時約定半年以後再錄。

    然而,還不到半年,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無後,葬於無錫西郊璨山一和山房道教墓地。

    阿炳只是一個普通藝人,自己還有很多毛病。他也沒有反抗過日本佔領軍,試問一個瞎子怎麼反抗。他只是在街頭賣藝,如果日本兵付錢聽曲,阿炳不會也不可能拒絕。在進入無錫城時,阿炳同其他老百姓一樣,都要向日本兵鞠躬。

    阿炳也不是演奏什麼高雅藝術,為了混口飯吃,他也當街演奏黃色小曲,人總要活下去吧,何況一個瞎子。

    阿炳演奏和哼唱的黃色小曲,大人是不允許孩子、半大小子聽的。如果知道孩子聽了阿炳唱的這些黃色小曲,孩子回家就會狠狠挨一頓揍。

    話說回來,誰規定藝術家必須是道德楷模的?天底下有這種道理嗎?

  • 13 # 泉240830234

    應該把瞎子阿炳的故事改編成電影!這麼偉大的音樂家。

    聽過《二泉映月》,為琴聲所憾動,潸然而淚下。

    我想只有經過大苦難,大悲傷的人,才能作出這首享譽世界的名曲,偉大的音樂家!

    真實的瞎子阿炳誰也不知道,解放後就病逝了!我也不能網上說什麼?我就說什麼?沒意思!

    關於阿炳的母親就有多個版本。有的說阿炳是幹雜活的女傭人所生;還有的說是無錫城裡首富大戶家小姐的私生子;更有甚的說就是道觀裡的女道人所生。

    即然身世都是個迷,其它關於阿炳的私生活也可想而知了,裡面有太多的戲說的成份。

    阿炳孤苦伶仃,悽慘而死。沒有留下後人。如果他要有後人子女,憑藉著阿炳音樂界的名望,也是個知名的大家吧。

    誰敢胡說八道呢?以事實不符可要吃官司的。幾千年封建陋習吃絕戶的事在當今社會還在重演。

    他在世間悽苦而死,留下生命的絕響。我們還要在他死後說三道四,我想哪個偉大的音樂大師都沒有如此待遇吧?人性的悲哀。

  • 14 # 覃仕勇說史

    答:瞎子阿炳是個極其不幸的天才。

    首先,他的出生就是一個不幸。

    他是一個私生子,父親的身份很神秘——神秘得猶如《天龍八部》中著名私生子虛竹的父親:少林方丈玄慈。

    在《天龍八部》中,葉二孃和玄慈生下虛竹後,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境況,她都咬死不肯說出虛竹父親是誰。

    阿炳的母親也一樣,不肯對任何人吐露阿炳父親的身份。

    但阿炳的母親不會武功,沒有葉二孃堅強,受不了別人指指點點,在阿炳三歲那年自盡了。

    收養阿炳的,是一個華姓大族裡的婦女,阿炳管她叫嬸孃。

    阿炳八歲那年,嬸孃家境貧寒,供不起他讀書,把他送到了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交給當家大道士帶。

    在這年,阿炳當上了小道士,並有幸到私塾讀了3年書。

    當家大道士自號雪梅,不但長得英俊瀟灑,而且道骨仙風。

    最讓無數人豔羨的是,他精熟鼓、笛、二胡、三絃、琵琶等諸般樂器。

    阿炳有悟性,跟在他身邊,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阿炳21歲時,雪梅道長因病去世。

    雪梅道長臨終前,告訴了阿炳一個深藏多年的秘密:他的俗家名字叫華清和,就是阿炳的生身之父,他幫阿炳起有名字:華彥鈞。

    阿炳的內心世界在那一刻遭受到了巨大沖擊,忽忽如狂。

    雪梅道長其實還有一件事沒告訴阿炳——即阿炳這個名字,也是他起的。因為阿炳命中五運缺火,所以取名阿炳。

    雪梅道長死後,阿炳成了雷尊殿的當家道士。

    雷尊殿的香火極盛,單憑那些香火錢,阿炳可以像他父親那樣,走完養尊處優的人生路。

    但是,他受不了母親棄他而逝、父親隱藏自己身世多年的打擊,性情大變,破罐子亂摔,酗酒、吸食鴉片、逛窯子,最終在28歲那年,感染上了梅毒,導致雙目失明。

    雙目失明後的阿炳無法參加法事勞動,只能以街頭賣藝為生。

    36歲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婚。

    不過,也在淪落在社會最底層的時間裡,阿炳的天才得到了噴薄式的發揮,據說,他創作地270多首樂曲,可惜的是,僅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其中的《二泉映月》堪稱Teana之音。

    據說,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時,他流著眼淚告訴別人:“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阿炳逝於1950年12月4日,終年57歲。

    華鈺麟說,新中國成立前,阿炳靠一把叫花胡琴,馬馬虎虎還能混得下去;一解放,政府雷厲風行,嚴加禁毒,他抽了三十多年鴉片,難以戒絕,煙癮發作,只得自行了斷……

    阿炳死後第二年,即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臺首次播放《二泉映月》;1959年10週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二泉映月》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

    1985年,《二泉映月》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瞎子阿炳,是個不幸的天才,是世界公認的中國傑出的民間音樂家。

  • 15 # HuiNanHistory

    瞎子阿炳雖然是中國知名的民族藝術家,但他的前半生其實並不算光彩。

    阿炳的父親華清和是無錫城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母親是一個寡婦,倆人私下通姦生下了阿炳。

    阿炳3歲時,母親被同族相迫而死,他被父親送回老家託族人撫養,8歲後被帶回雷尊殿,並被送入私塾讀書,取學名彥鈞。

    直到21歲時,華清和因病去世前,阿炳才被告知了自己的身世。

    由於出身不算好,再加上華清和的放縱,阿炳在年輕時可以說是吃喝嫖賭毒全都沾染。他好吸食鴉片和嫖妓,導致入不敷出。

    34歲時,由於罹患梅毒,阿炳的雙目失明瞭。瞎子阿炳,那雙眼睛就來自於此。

    阿炳流落街頭後,無力參與道觀的法事工作,只能以街頭賣藝為生。就是這段經歷,使得阿炳的技藝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阿炳成為民族藝術家,其實只有短短几個月時間。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 16 # 歷來現實

    一提起阿炳,耳邊就回響那首如泣如訴的《二泉映月》,從報告文學裡,從廣播劇電視劇裡,我們得知,阿炳原名叫華彥鈞,是個孤兒,是個吃過許多苦的勞動人民,是個對藝術一絲不苟的藝人,是個為人民默默奉獻的藝術家,還是個愛國的抗日模範。

    阿炳生在晚清,他19歲的時候,大清滅亡了,可是大清的滅亡並沒有給自己個人的命運帶來什麼轉機。

    阿炳好像生下來就為了體驗人世間的痛苦的,阿炳的母親,一個不幸的寡婦劉嫂,在廟裡打工的時候被道長強佔,母親不堪受辱,後來憂鬱而死,阿炳三歲就成為孤兒。

    而那個道士華清和在阿炳母親死後,良心發現,不得不認下這個兒子,承擔起一個父親的責任。但人言可畏,因為懼怕流言蜚語,華清和只能把阿炳安排到一個遙遠的地方,花錢僱人照料。

    由於愛子心切,在8歲的時候,華清和不顧一切把阿炳接到了道觀。不過華清和還是沒有勇氣向兒子說出他的身世。直到阿炳20歲那年,華清和害了一場大病,以為自己要不久於人世,這才向阿炳講了他的身世。

    阿炳聽了,心靜如水,並沒有責怪父親,一言不發,只是緊緊地抱著父親。其實在他心裡,師父對他恩重如山,早已就是慈父一般。生父還是師父已經不重要了,自己能做的,就是讓師父兼生父晚年更開心一點。

    1918年,父親去世,阿炳痛不欲生。為生離死別,或許也為命運的不公。如果沒有吃人的禮教,他也不會跟孤兒一樣在鄉下待了八年,也不會當別的孩子喊爸爸的時候,自己會納悶,我的爸爸在哪裡?當小夥伴們不跟他玩,趕他、打他,罵他野孩子的時候,他一臉的茫然。沒有人撐腰,沒有人關愛,就像水中的浮萍隨波逐流,像路邊的小草自生自滅。

    雖然阿炳不會喊父親,但父愛如山,父親教自己學會了認字,學會了做人,學會了各種謀生的手藝,也學會了演奏各種樂器。

    阿炳不幸,生在一個禮教吃人的社會;阿炳又幸運,遇到了一個師傅,一個跟父親一樣慈愛的師傅,一個多才多藝的師傅。他從師傅兼父親身上學會了太多太多的東西,也繼承了老爸的藝術基因。

    16歲的阿炳已經顯露出藝術天才。在道場做法事的時候,能夠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使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各種曲子,每次聽他演奏的人都前呼後擁,好評如潮。

    阿炳是老天送給人間的一個藝術家,阿炳的樂感是天賜的,不管是什麼曲子,阿炳都能把它把它演奏得出神入化、不同凡響。

    26歲那年,父親去世,阿炳接替父親開始處理道觀的業務。

    中國的出家的人必須要戒酒、戒肉、劫色,其實這等於讓一個會說話的人永遠禁言,是根本做不到的。制定一個根本做不到的律條,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家紛紛犯禁,律條失去權威,形同虛設。

    食色性也,一個虛偽的人,會在前談精神文明,人後卻抵抗不了誘惑去搞精神汙染。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在演戲,撒謊。這個社會就沒有了誠信,這個國家的道德長城也會崩塌。

    據考證,日本的寺裡規定,寺院裡的和尚如果抵禦不了金錢誘惑,就去做生意;如果抵擋不了荷爾蒙的發作,就去娶媳婦。有錢不是罪惡,有媳婦跟信佛不是水火不容。只要心中有佛,到哪都是善哉。

    阿炳像天下所有男人一樣,有著正常的人倫需求,抵擋不了這種本能,但卻不能名正言順娶妻生子,只能偷偷去勾連。阿炳不幸最後染上了花柳病。禍不單行,34歲那年,阿炳又雙目失明。

    失明之後,阿炳把道觀盤了出去,到江湖四處漂泊。為了排解苦悶,阿炳又迷上了賭博和染上了毒癮。

    為了維持生計,阿炳被迫上街賣唱,阿炳在賣唱的時候,把藝術才華發揮到極致,每次演唱都叫人百聽不厭、流連忘返,阿炳的美名開始江湖上開始傳揚。

    44歲那年,阿炳人生開始大放異彩,因為他還俗後遇到了一個最愛他的女人董彩娣,這個柔情似水的女人給了他無盡的靈感。

    阿炳的作品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尤其是建國後,阿炳獲得了第二次生命,迎來了自己藝術的第二個春天。

    《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大浪淘沙》透過電波走進千家萬戶,走向世界各地。1950年12月4日,阿炳去世,終年57歲。

    阿炳是個藝術家,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白居易、蘇軾、柳永都喜歡這個調調,人家也都是放蕩不羈的“文學家”,憑什麼阿炳就該是"正人君子"?

    其實阿炳本人並不虛偽,並沒有自己包裝成正人君子。

    那些任意美化阿炳的人跟貶低阿炳的人,腦子還是該放到洗衣機裡清洗一下比較好。

  • 17 # 春秋驛站

    只要提起二胡演奏,人們便會想到《二泉映月》這首名曲,就會很自然地聯想起瞎子阿炳來。

    據說,1978年,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到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訪問,聆聽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後,掩面而泣,不能自己、當即雙膝跪地,虔誠地說,聽這樣的音樂,應該跪著,坐著和站著都是極不恭敬的!

    01.道士下山,締結孽緣,註定了就是個悲劇

    清朝末年,江南的水鄉古鎮無錫,波瀾不驚。

    一個名為華清的年輕道士,精通樂律,其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常常引得無數路人駐足聆聽,堪為一道仙風道骨的別樣風景。

    一個喚作阿芬的小寡婦,新婚喪夫,心中百般愁悵卻道無處傾訴,封建禮教的枷鎖猶如牢籠困鳥,哪個知她夜難眠淚兒沾巾。

    不知道是上天的眷顧,還是月老昏了頭兒,無意間的一次偶遇,在外人看來,不該有任何交集的二人,卻走到了一起。

    1893年,阿炳來到了這個不該來的人間。

    02.幼年喪母,寄養人家,不稱父親卻是師傅

    一個道士,一個寡婦,竟然有了一個私生子,霎時間,在小城無錫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阿炳的母親阿芬不堪忍受世俗的指責,丟下幼小的阿炳,尋了短見兒。

    當父親的華清身為道士,無力撫養自己的骨肉,只好寄養在鄉下一戶人家,到了小阿炳8歲那年,才接回道觀雷尊殿,並以師徒相稱。

    同時,華清為了向阿炳的母親阿芬贖罪,以減輕自己內心深處的痛苦和負疚感,將平生音律所學傳授給阿炳,希望將來他可以立身成才。到了18歲,阿炳在音樂上已經有了很高的造詣了。

    03.明瞭身世,內心掙扎,放浪形骸麻醉自我

    本以為以後的日子會好起來,誰知道阿炳悲慘的人生才開了個頭兒。21歲那年,華清病重,臨死前告訴了阿炳身世。

    這對於他不啻於是晴天霹靂。這些年自己一直活在不清不楚的境地,外界的岐視,他人的非議,阿炳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棄兒,在這個世界上,體驗的盡是屈辱和痛苦。

    接下來、阿炳的生活發生了不可思議的顛覆。

    他產生了厭世情緒,憤世痴俗,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絕望。他流連煙花柳巷,且染上了鴉片癮,全然不顧自己道士的身份。其荒誕不經的行為舉止,讓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渣男”。

    這樣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他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摧殘,最悲催的是,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成了一個瞎子。

    也是因為醉生夢死,揮霍無度,負債累累,最後竟然將父親華清傳給他的雷尊殿,也被他人奪去了,徹底淪為一貧如洗的街頭流浪藝人,靠拉二胡為生。

    04.一生是非,傳世絕響,貧病交迫撒手人寰

    解放後,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得知了阿炳的事,對其與音樂密不可分的坎坷人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一行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而此時的阿炳,已有三年多沒有拉二胡了。

    經過短暫的練習,難能可貴的錄下了阿炳的《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等作品。其中《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當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擬聘阿炳為教師,然而此時阿炳已病入膏肓,未能應聘。又過了三個月,12月4日阿炳與世長辭,享年57歲,葬於無錫西郊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是不幸的,生下來就飽受世人非議,一輩子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阿炳又是幸運的,在彌留之際,卻留下了傳於後世的Teana之音。

    可以說,瞎子阿炳的悲劇人生,是那個封建愚昧的舊時代造成的;而新社會的進步和關懷,卻又成就了他一代大師的傳奇人生!

  • 1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鵝毛大雪紛紛揚揚的漫天飛舞,刺骨的寒風一陣陣襲來,街上行人稀疏而步履匆匆。一位蓬頭垢面的老嫗用竹竿牽著一位拉琴的瞎子,瞎子把二胡掛在肩上,右肋夾著竹竿。嗚咽的琴聲在飛雪中由遠及近,猶如淒厲欲絕的嫋嫋之音。”

    這是陸墟描寫的瞎子阿炳,在街頭賣藝求生的情景。他的二胡下流出的悽切哀怨、動人心魄的樂曲,就是後來被視為中國民族樂曲瑰寶的《二泉映月》。

    但凡聽到過《二泉映月》的每一位華人,都會為之動容。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更是在聆聽過後,發自肺腑地掩面而泣:“這種音樂只應該跪著聽。”

    (瞎子阿炳)

    那麼,瞎子阿炳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一個街上賣唱的,怎能寫出這種曲子?

    阿炳原名華彥鈞,1893年7月出生於江蘇無錫東亭。父親是無錫洞官觀道觀偏殿雷尊殿的一位道長,名叫華清和,號雪梅。他通曉音律,能演奏大部分中國民族樂器,精通正一道梵音、鑼鼓的演奏,笛、笙、胡琴、三絃、鼓,順手拈來都能演奏。尤其擅長二胡和琵琶,在教內享有“鐵手琵琶”的美稱。

    阿炳的母親吳氏,原是秦姓寡婦。後與華清和同居在一起,生下了阿炳。

    但在封建社會,寡婦再婚是被人所不容的。因此,當阿炳呱呱墜地時,吳氏就在族人的威逼下,被迫回到夫家,三年後鬱郁而死,此時的阿炳還不到4歲。

    道士父親無力撫養年幼的阿炳,不得已將他送到老家親戚處,交給一位嬸孃撫養。8歲那年,阿炳回到父親身邊,成了雷尊殿的一名小道士。

    也許是從父親那裡得到了遺傳,也許是在老家被鄉土音樂所感染,阿炳從小就極具音樂天賦。在父親的耳濡目染和悉心指導下,他先從最簡單的敲擊樂器學起,然後學習笛、笙、嗩吶等,最後過渡到二胡和琵琶。

    阿炳學得異常刻苦。在學習笛子時,為了增強腕力,他在笛子上掛了一塊秤砣;練習二胡和琵琶時,指尖經常血肉模糊;夏天揮汗如雨,冬天滴汗成冰。

    透過阿炳的不懈努力下,在他16歲左右,就悉數掌握了吹、拉、彈、唱等技藝,能嫻熟駕馭各種常見道教樂器。經常在道教重大活動和民間集會中擔任首席演奏,統領樂隊。

    22歲時,父親華清和去世,阿炳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經常外接各種法事,有著穩定而不錯的收入。

    (賣藝的阿炳)

    這時的阿炳,可以說名利雙收,滋潤快活。

    也許是安逸的生活,讓阿炳的內心開始膨脹,年輕氣盛的他逐漸放縱了自己,染上了吸毒和逛窯子的習氣。以至於被傳染了梅毒,並引發了眼疾。

    1927年,眼疾嚴重惡化,終至雙眼失明。本來不錯的家產,也讓他揮霍殆盡,只留下心愛的琵琶和一間破屋。1928年,窮困潦倒的阿炳只好流落街頭,靠賣唱為生。

    於是,在無錫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惠山二泉旁,經常就能看到一位雙目失明,帶著墨鏡,背上揹著各種樂器的人,靠說唱新聞和彈奏樂曲維持生計。

    40歲時,阿炳和一個寡婦相依為命地走到了一起,寡婦也就從此成為了阿炳的眼睛,用一根小竹竿,維繫著兩人貧困潦倒的賣唱生活。從此,人們在無錫的街頭巷尾,就時常看到了文章開頭所述的景象。

    不過,阿炳並非乞丐,他的骨子裡還有著“大師”的清高,只靠賣唱賺取生活,從不對人搖尾乞憐。別人要求他演奏,他定會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別人隨意給取報酬,他也從不計較多少。即便別人一文不捨,他也照樣不慍不怒,泰然處之。

    更為難得的是,阿炳愛憎分明,嫉惡如仇。經常採用說唱的形式抨擊邪惡,揭露醜陋。一個頗有權勢的鄉紳強暴婢女,婢女狀告無門以至於流落街頭,阿炳便將此事創編成說唱故事,沿街演唱,嚇得那位惡紳不敢露頭。

    (表演的阿炳)

    “九一八”事變後,阿炳編唱《抗日名將馬占山》,宣揚馬占山的抗日壯舉。為歌頌十九陸軍抵禦日寇而浴血奮戰,他編唱《十九路軍大刀隊殺東洋鬼子像切西瓜》。在抗日戰爭最為困難的時期,他編唱《漢奸沒有好下場》等等,以鼓舞人們的抗戰士氣。

    當然了,代表阿炳終生成就的還是《二泉映月》。這是他去世十年前就開始構思的樂曲。當年的無錫,每當夜幕低垂,燈火闌珊之時,這首悽婉動人的樂曲,就會飄蕩在夜空之中。

    1950年夏天,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楊蔭瀏等人來到無錫收集民間音樂。他們找到了阿炳,希望錄製《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子,以及《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曲。

    當深沉而激越的琴聲戛然而止時,楊教授問道:“先生,此曲叫什麼名字?”

    阿炳回到:“沒有名字,我自己摸索著拉的。”

    教授接著問:“那你經常在什麼地方拉此曲呢?”

    “我時常在街頭和惠山泉邊上拉。”

    “那就叫《二泉》吧。”教授脫口而出。

    同行的人隨即補充道:“《二泉》不像是樂曲名,叫《二泉映月》更好。”

    由此,《二泉映月》來到了華人面前,也走向了世界。

    1950年秋,阿炳第一次登臺演奏此曲,獲得雷鳴般經久不息的掌聲。1959年國慶10週年時,此曲被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1985年,此曲在美國樂曲榜中名列榜首。

    只可惜,1950年12月4日,飽經滄桑的阿炳突然吐血病故,終年57歲。

    (參考資料:《瞎子阿炳》)

  • 19 # 歲月是一條河流

    《二泉映月》是中國的二胡名曲,它樂曲傷感悲愴而又不失慷慨激昂,曲調深沉之中不乏激揚,如泣如訴地展示了創作者阿炳的辛酸血淚的同時,又表達出阿炳對苦難生活的豁達。《二泉映月》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使其成為享譽國際的世界名曲。國際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在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時淚流滿面,並說“這種音樂只能跪著聽。”那麼究竟是怎樣的人生經歷,使阿炳創作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呢?

    阿炳的本名叫做華彥鈞,他出生在無錫的一個道觀裡。很不幸,他是一個私生子,他的父親就是這個道觀的當家道士華清和,母親是個有夫之婦。在華彥鈞四歲時,他的母親被逼迫自盡,父親華清和就把他寄養在嬸嬸的家裡。

    三年之後,華清和把兒子華彥鈞接回道觀,但父子畢竟不能公開相認。為掩人耳目,華清如對外宣稱自己是華彥鈞的師父,華彥鈞也就成了道觀的一名小道士。

    華清和是個很有音樂素養的道士,各種樂器無不精通。也許是基因的緣故,小小年紀的華彥鈞也展現出很高的音樂天賦。在華清和的嚴格要求下,華彥鈞很快學會了二胡、笛等各種樂器。

    1910年,在華彥鈞十七歲時,他就正式參加了道教音樂吹奏。俊朗的外表加上優美的嗓音,華彥鈞很快被人們贊為小天師。

    但好景不長,在華彥鈞二十多歲時,他的父親華清如病逝。華彥鈞於是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了道觀的當家大道士。

    但是華彥鈞卻在此時,因為朋友的引誘,走上了吃喝嫖賭的邪路,並染上了抽大煙的毛病。

    禍不單行,由於嫖妓華彥鈞染上頑疾並最終導致雙目失明。

    道士做不成了,也失去了勞動能力,但還要吃飯續命啊!為了活命,華彥鈞不得不流落街頭,靠賣藝為生。也就是在此時,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阿炳。

    作為一個潦倒的落魄藝人,阿炳不乏愛國熱情。抗戰時期,他創作出很多聲援抗戰的曲目,如《聽松》一曲就意在喚起人們的愛國熱情。

    抗戰勝利後,阿炳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肺病導致他臥床不起。由於不能外出賣藝,阿炳在家修理胡琴餬口,日子過得非常窘迫。

    建國後,阿炳和他創作的曲目得到新生。他創作的《二泉映月》及《聽松》等名曲被業界發掘和儲存。

    阿炳唯一的一次面對話筒的演出是在1950年9月25日的無錫牙醫協會成立大會的文藝演出上,當時他已病入膏肓,但仍強撐病體,直到演出結束。

    二個多月之後,阿炳病逝,終年五十七歲,他的靈柩被葬於無錫西郊道士墓。該墓在1979年又遭破壞,現葬於惠山東麓、二泉之南墓地。

    瞎子阿炳的一生歷盡磨難,充滿辛酸。正是這種苦難的經歷,造就了阿炳這位民間藝術家。

  • 20 # 風沁讀書

    談到瞎子阿炳,自然會想起他戴著圓框盲人眼鏡,黑色氈帽、著長袍拉著二胡的滄桑形象,出生貧窮,一曲《二泉映月》訴盡人間悲苦。相信多數人對阿炳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此,那麼阿炳其人,究竟經歷了什麼,讓他在藝術成就上為眾人所熟知,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民族音樂家”呢?

    讓我們把時間退回至1893年的8月17日,在江蘇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的“一和山房”,阿炳作為一個私生子出生了,取名叫華彥鈞。他的媽媽秦氏是一個寡婦,爸爸正是洞虛宮的當家道士華清和。平素裡秦氏在道觀做清掃,在那個禁錮女性貞潔的封建背景下,秦氏身為寡婦,不但不守貞還和道士私通生下孩子,自然備受族人閒言碎語的痛罵,秦氏不堪羞辱,在阿炳四歲時悒鬱而死。阿炳被華清和送到無錫東亭鎮小泗房巷的老家託族人照料,養至八歲才回到了道觀。

    華清和與阿炳二人以師徒相稱,直到1914年華清和去世前,才告訴阿炳他的身世。阿炳幼時便展現出他的音樂天賦,從10歲開始他跟著父親學習吹笛,鼓、琵琶、二胡等樂器,到17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參加道教音樂的吹奏。當時的阿炳長相俊秀,一把出色的嗓音,人都叫他“小天師”。

    阿炳在父親去世後接手了道觀,和他的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著殿裡的香火收入。阿炳手頭略有盈餘,年輕氣盛,自小缺失的教育亦不能嚴格約束自己,他流連風月、縱情聲色,染上了病,34歲時他的眼晴因此失明,道觀的法事勞作無力參加,於是揹著胡琴走上街頭,從此賣藝為生。

    阿炳每天下午都會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的圍場演唱。

    他的說唱表演結合時事,“一·二八”事變後,他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事蹟,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為了討生活他每天走街竄巷,《二泉映月》正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阿炳的琴技非常高超,據說他可以把琵琶放在頭頂上彈奏,還能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

    雖然阿炳在音樂上有很大造詣,但畢竟他只是個討生活的街頭藝人,真正懂得他的藝術的人又有多少呢?成就阿炳的音樂地位,有兩個功不可沒的人。阿炳曾教過家鄉的一個孩子學過兩天琵琶,這孩子叫楊蔭瀏,後來成為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

    1950年,楊蔭瀏和音樂家曹安女士專程到無錫拜訪阿炳,為阿炳錄音。當時阿炳因為身體原因,很久沒摸過樂器了,他曾經用的樂器都損壞了。楊蔭瀏為他借來的二胡和琵琶,阿炳很重視這次錄製,在家練習了三天,錄下了6支樂曲: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和《昭君出塞》。

    阿炳拉完《二泉映月》時,楊蔭瀏問曲子叫什麼名字。阿炳說:“這支曲子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因為阿炳經常在惠山泉庭上拉,無錫又有個映山河,就定名為《二泉映月》了。錄製後沒幾個月,阿炳便病逝了,終年57歲。這幾首可以說是在關鍵時候搶救下來的!

    阿炳這一生,可以說是受盡苦難,一出生就註定漂泊不定的命運。他流落街頭,受盡生活的苦楚,他的音樂是在悽風苦雨中釀出來的,二胡拉出來的不僅是樂曲,更是他整個苦難的人生。作民間藝人,在市井巷陌摸爬滾打,他的作品更具有生活歷練過的厚重與滄桑感。

    日本指揮大師小澤征爾在1978年訪問北京時,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17歲的女學生薑建華,為他演奏了《二泉映月》,小澤征爾聽這如泣如訴的樂曲深受感動,突然間從椅子上順勢跪了下去,淚流滿面,小澤征爾面對在場人們的錯愕,非常虔誠地說:“這種音樂只應當跪下來聽,坐著和站著聽,都是極不恭敬的。”自此,《二泉映月》漂洋過海,得到了世界樂壇的讚譽。

    生前落魄流離,死後空前盛名。阿炳活著的時候,再不會想到他的音樂會成為為世界所欣賞讚譽殿堂級藝術,他的墓地被遷葬在惠山東麓,佔地742平方米,舊墓碑收藏於市博物館。他的故居被修葺保護,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生潦倒、貧病交加,阿炳活著的時候並無大志,更無豪言,年輕時也經不住誘惑荒唐過。眼晴盲了後,為博取眾人一樂,換個飯錢,他也唱唱豔俗小調。阿炳就是一個平凡的小人物,他不是聖人,更無從談什麼偉大,如《二泉印月》這樣的名曲,他作出的時候,只為了謀生。然而,阿炳其人如何,已經無關乎他的音樂。諸多生活的悲愴,在這樂曲裡化作一聲綿長的哀嘆。聽者感喟落淚的,亦是自己的人生。

    藝術在別處,生活在人間。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魏為什麼要遷都?又為什麼遷都後40年便分裂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