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被歸類為兒童文學,但哈利波特絕不低幼,恰恰相反,它的文學性相當強。
先說思想性。這個系列的主題是:愛可以超越生死。孜孜以求永生、一心想超越死亡的伏地魔接連兩次敗在哈利波特手下,正是因為哈利擁有他既沒有也不可能理解的愛——父母對他的愛,鄧布利多、小天狼星、韋斯萊一家甚至斯內普對他的愛。(“關於愛、忠誠和單純,伏地魔一無所知。一無所知。其實它們都具有一種比他更加強大的力量,一種超越任何魔法的力量,但他始終沒有領會這個事實。”)
這個主題在第一部《魔法石》中得以初步揭示(“如果伏地魔有什麼事情弄不明白,那就是愛。他沒有意識到,像你母親對你那樣強烈的愛,是會在你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記的。”)。接下來的幾部平行展開兩條線索:一條是哈利波特在學院的生活、阻止伏地魔的種種陰謀,另一條是伏地魔為了復活(一到四部)乃至永生(五到七部)所犯下的種種罪行。兩條線索最終在第七部《死亡聖器》中交匯,兩大主角圍繞三件死亡聖器、七件魂器展開彼此爭奪,最後是哈利波特毀滅所有魂器、獲得三聖器,自己面臨死亡的考驗並超越了死亡。愛與死亡,主題看起來俗套,卻最易引起讀者共鳴,它們正是文學乃至人性最永恆的主題之一。
人物刻畫的深度更不用說,不僅主要角色,連次要角色甚至只露面幾次的龍套都個個深入人心。主角三人組有著各自成長中的煩惱,斯內普在陰鬱刻薄的外表下埋藏著對哈利母親深沉的愛,前六部一直以完美形象存在的鄧布利多,死後的第七部突然爆出過往的痛苦經歷,被哈利視為精神偶像的父親,年輕時卻也是校園小霸王,小天狼星從年輕時的不羈到蒙冤入獄再到中年的深沉滄桑,伏地魔從學院最優秀的學生墮落成整個魔法界聞風喪膽的黑魔王……隨便一個角色單獨拿出來都是一段精彩故事,彼此間的關係更是錯綜複雜,JK羅琳能駕馭如此龐大的人物關係,而且分毫不亂,這份功力絕不是一般寫作者能做到的。
然後是整個故事的背景。羅琳完全是憑自己的想象構建出一個魔法世界,一方面以深厚的歐洲文化為基礎,比如霍格沃茨的模式借鑑了古典大學,四大學院分別對應古希臘哲學中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各個魔法咒語都取自拉丁文,各種神奇動植物都來自古希臘或中世紀的傳說。另一方面,這個魔法世界又處處關照現實:所謂純血種和混血種的矛盾貫穿始終,顯然對應英國社會不同族裔間的關係,家養小精靈解放運動讓人想起解放黑奴,預言家日報和那位女記者混淆黑白的報道諷刺的是“新聞自由”,魔法部的種種官僚作風諷刺的是英國政府的無效與低能,看到烏姆裡奇在霍格沃茨的倒行逆施,所有經歷過或正在經歷應試教育的中國讀者必定都會發出會心一笑……既高於現實,又處處映照現實,這正是文學作品承擔的任務。
儘管被歸類為兒童文學,但哈利波特絕不低幼,恰恰相反,它的文學性相當強。
先說思想性。這個系列的主題是:愛可以超越生死。孜孜以求永生、一心想超越死亡的伏地魔接連兩次敗在哈利波特手下,正是因為哈利擁有他既沒有也不可能理解的愛——父母對他的愛,鄧布利多、小天狼星、韋斯萊一家甚至斯內普對他的愛。(“關於愛、忠誠和單純,伏地魔一無所知。一無所知。其實它們都具有一種比他更加強大的力量,一種超越任何魔法的力量,但他始終沒有領會這個事實。”)
這個主題在第一部《魔法石》中得以初步揭示(“如果伏地魔有什麼事情弄不明白,那就是愛。他沒有意識到,像你母親對你那樣強烈的愛,是會在你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記的。”)。接下來的幾部平行展開兩條線索:一條是哈利波特在學院的生活、阻止伏地魔的種種陰謀,另一條是伏地魔為了復活(一到四部)乃至永生(五到七部)所犯下的種種罪行。兩條線索最終在第七部《死亡聖器》中交匯,兩大主角圍繞三件死亡聖器、七件魂器展開彼此爭奪,最後是哈利波特毀滅所有魂器、獲得三聖器,自己面臨死亡的考驗並超越了死亡。愛與死亡,主題看起來俗套,卻最易引起讀者共鳴,它們正是文學乃至人性最永恆的主題之一。
人物刻畫的深度更不用說,不僅主要角色,連次要角色甚至只露面幾次的龍套都個個深入人心。主角三人組有著各自成長中的煩惱,斯內普在陰鬱刻薄的外表下埋藏著對哈利母親深沉的愛,前六部一直以完美形象存在的鄧布利多,死後的第七部突然爆出過往的痛苦經歷,被哈利視為精神偶像的父親,年輕時卻也是校園小霸王,小天狼星從年輕時的不羈到蒙冤入獄再到中年的深沉滄桑,伏地魔從學院最優秀的學生墮落成整個魔法界聞風喪膽的黑魔王……隨便一個角色單獨拿出來都是一段精彩故事,彼此間的關係更是錯綜複雜,JK羅琳能駕馭如此龐大的人物關係,而且分毫不亂,這份功力絕不是一般寫作者能做到的。
然後是整個故事的背景。羅琳完全是憑自己的想象構建出一個魔法世界,一方面以深厚的歐洲文化為基礎,比如霍格沃茨的模式借鑑了古典大學,四大學院分別對應古希臘哲學中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各個魔法咒語都取自拉丁文,各種神奇動植物都來自古希臘或中世紀的傳說。另一方面,這個魔法世界又處處關照現實:所謂純血種和混血種的矛盾貫穿始終,顯然對應英國社會不同族裔間的關係,家養小精靈解放運動讓人想起解放黑奴,預言家日報和那位女記者混淆黑白的報道諷刺的是“新聞自由”,魔法部的種種官僚作風諷刺的是英國政府的無效與低能,看到烏姆裡奇在霍格沃茨的倒行逆施,所有經歷過或正在經歷應試教育的中國讀者必定都會發出會心一笑……既高於現實,又處處映照現實,這正是文學作品承擔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