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未帶地圖的旅人
-
2 # 光頭老爸談教育教育
如果依問題所說,認知偏差就會導致抑鬱症,這個世界就沒有健康人了。
在心理流派中,有一種叫認知療法,由著名心理學家貝克博士在精神分析流派的基礎之上創立的。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認知模式,這也成就了芸芸眾生,成就了這個世界的精彩;但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功能不良行認知模式(詳見貝克抑鬱十大認知扭曲模式),阻礙了我們心理的健康和成長,而抑鬱症就是極端的例子;認知療法也正是透過堅定的糾正這些不良認知模式來治療抑鬱想的情緒障礙。這種技術後來逐漸與行為療法融合,形成“認知行為療法”,成為現代心理學左手精分右手認知的學術稱謂。
認知行為療法是用來治療抑鬱症非常有效的心理療法,但也並非只有抑鬱症病人才會有效,臨床簽證,對強迫症、厭食症、焦慮症等神經症同樣有效。
作為有一些心理問題的正常人,(請大家注意,有心理問題,不意味著這人就有什麼問題,就給人帶上不正常的標籤,是極端無知和可笑的,)認知行為療法也會讓你受益的,因為在我本人來看,它不僅是一種治療方法,也是一種哲學體系,讓人變得快樂的哲學體系,所以大家可以瞭解,學習,作用,純天然,無公害,絕無副作用。
-
3 # 一盞茶的恬靜
很好的問題。對於抑鬱症的研究採用單一的遺傳因素顯然無法滿意解釋其病因,環境因素的誘發因素,不容忽視,一般認為,遺傳因素是一種易感性素質,當然易感素質也並不是一定來自遺傳,如早年(兒童期)生活經歷等,也是不可忽視的,可以說,環境因素在抑鬱症的發生作用很重要。在心理學相關研究,如認知理論認為,抑鬱症患者就存在一些認知上的誤區,這些認知誤區自然和這些易感素質也是有關係的,比如因為易感素質影響,患者會對後續的生活經歷會出現消極的扭曲體會、消極的自我評價、會感覺悲觀無助等等體會。所以,抑鬱症患者肯定是有負性的自動思維和不確定的認知錯誤的,也可以理解為題目所說的自我認知產生偏差,這種認知的偏差往往是消極的、悲觀的、無助的感受。在此基礎上,患者往往也不能採取正確的應對方式,進而導致不良的情緒不斷累積,慢慢進展為抑鬱症,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一個結合。為什麼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結合?這是因為易感素質不是一種全或無的存在,而是一種過渡的狀態,較為易感的人在較輕的環境因素就可能發病,但是若然其能夠採取積極的認知和應對模式也不一定會發病。這就是認知療法,或者認知行為療法在抑鬱症中應用的出發點,認知療法就是幫助患者辨認這些消極的認知誤區,採取行為作業的方法糾正患者思維,達到治療作用。在早發的輕中度抑鬱障礙的治療裡面是可以達到藥物治療一樣的療效的,只是需要週期較為長,而對於慢些的抑鬱患者,重度抑鬱患者療效欠佳。
回覆列表
抑鬱一定跟認知偏差有關,或者說,人的心理問題就是認知偏差造成的。
心理諮詢學中有一個流派主張的治療技術叫認知療法,主要觀點就是改變認知從而改變行為。認知偏差有以點概面、過度概括、誇大縮小、亂貼標籤、錯貼標籤等等。
心理諮詢師對來訪者諮詢的過程就是讓來訪者改變自己的錯誤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