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子姐姐呀

    “言外之意”這種語言運用的手法在文學創作中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就了文人創造中得“含蓄”“雋永”的藝術風格。他們重視錘鍊詞語,追求微言大義。深入挖掘語言的潛力,將自己難以用語言直接表達的感情體驗熔鑄於一定的意象之中,在有限的言辭中寄寓無盡的豐厚意蘊,為讀者理解、咀嚼作品內涵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正如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所言:“作者得於心,覽著會於意,殆難指陳以言也。”比如黃巢的《菊花》:“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詩看似在滿腔熱情的歌詠秋菊,既描寫了秋菊盛開、百花凋謝的情景,又讚揚了菊花香陣、滿城金甲的盛況,但如果我們聯絡這首詩的時代背景,瞭解黃巢的思想和經歷,特別是他考試落第後對科舉制度深惡痛絕的思想,就可以從中挖掘出作者所寄託的造反思想、反抗精神和美好理想。言為詠菊,其意在詠造反,詠起義軍。

    像這樣“言物寄意”的文學作品在古典詩歌中不勝列舉,使詩歌創作成為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在小說創作中也會用到“言內意外”。例如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中一段關於方鴻漸文憑的比喻:“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方鴻漸認為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於是才想到去愛爾蘭人那兒買張假文憑。

    這裡的“言內意外”現象是透過新奇的比喻展現出來的,使得語言風趣幽默的同時又耐人尋味、新穎奇特,揭露了方鴻漸的虛榮、醜陋心理,表達了作者對這類人的強烈嘲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和歐洲其它語言(法、德、西、葡等)有關係嗎?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