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橘子侃古詩

    平仄是用聲調劃分的。平仄格律產生於唐朝武則天時期,唐宋時期屬於漢語的中古音時期,那時候漢語四聲八調系統,四聲是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各分陰陽。平聲就是普通話的一聲和二聲,上聲就是普通話的三聲,去聲就是普通話的四聲,入聲這個聲調在現在普通話裡沒有了,都分到了一二三四聲裡。

    中古音時候,平聲為平,上去入聲調不平所以為仄。在現在普通話裡,一二聲是平聲,三四聲是仄聲,入聲在普通話裡已經沒有了,可以把他們找出來,有專門的工具。

    雲對雨,雲是平,雨是仄,所以平對仄。

    來鴻對去燕,平平對仄仄。

    三尺劍對六鈞弓,平仄仄對仄平平

  • 2 # 刨食者

    放假無聊,多說幾句:

    說普通話沒入聲的,“鵝”頭的“額”頭,山“峽”的晚“霞”,“時”刻在“石”刻,“浮”誇的衣“服”。。。把這些都念成同音就沒有入聲了。

    把陽平和入聲弄成一個音標,不得不說是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沒考慮周全的地方,會給詩詞教學帶來很多的麻煩,學生問起來,好多老師自己都語焉不詳。

    末了分享個公式吧,“夫”“扶”“斧”“父”“服”對應“陰ū““陽ú”“上ǔ”“去ù”“入ú”,面對面講授時,會用“a”做標準音解讀,āáǎàá,但沒這麼多字來表音

  • 3 # 南倡北道757

    甭管你多高學歷,填寫古詩詞,首先要熟諳漢語拼音。然後就憑自己的悟性了,多跑論壇,多填多寫,多虛心請教,別小看古詩詞,在芸芸眾生中也不是人人都能玩會的。再有,會寫還不算是什麼,要寫的即讓人讀了有同感,還得要讓人易懂易背。每寫一首詩就奔著對人有一種啟迪,每填一首詞就得想著是不是能被人喜愛,甚至能流傳後世,哪怕是一句兩句呢

  • 4 # 字作多情

    詩詞的平仄其實很多講究。不同的字,古代和現代的發音是有所區別的,平仄也是不一樣的。平仄所追求的其實是一種音韻之美,讓不同的漢字組合,讀起來不至於拗口,聲調方面抑揚頓挫,

    在普通話普及的今天,我們可以簡而言之的這麼理解:普通話的第一,二調,我們認定為平聲;第三,四調,認定為仄聲。

    關於聲調平仄的系統性書藉,首推《聲律啟蒙》,也有叫《聲律發矇》的。比方說“天對日,雨對風,九夏對三冬”,前者是平聲,後者是仄聲。只有平仄相對,才會充分表現漢語的音韻之美,讀起來有起有伏,朗朗上口。久而久之,對於平仄的講究,就成了詩詞創作中約定俗成的章法之一了。同時,為了拓展詩詞創作的靈活性,使語言不過於侷限於平仄,古人還約定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等等遊戲規則。

  • 5 # 農眼看世界

    初學寫詩時,可先按自己的造句習慣將想說的寫出來,然後對照格律調整一下一般就可以了。例如,冬天你回故鄉,沿途看到柳樹還綠著,想到花兒都開盡了,於是你感慨地寫下:百花凋殘柳仍綠,折來一枝插門庭。對照七言律絕平起的格律,你會發現殘處應該仄卻平,仍處應該平卻仄,來處應該仄卻平,門處應該仄卻平,修改後就成了“百花謝盡柳猶綠,折取一枝插舊庭”,搞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安規電容?主要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