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學書法選毛筆,根據個人愛好。
不贊同。
簡單的劃個區間吧:
北宋以前,選彈性佳的紫毫或者狼毫。
宋代以後,可以用兼毫或羊毫。
這其中的轉變,和宋代文人畫的興起有很大關聯,當然也和高桌高椅,以及明代建築風格改變,進而引起書畫欣賞方式改變,導致書寫工具的改變所引起。
特例也有,比如清代的趙之謙,年輕時用長鋒羊毫,後來轉而用狼毫筆書寫了,至於轉變之動機,可參考榮寶齋出版社出版的《趙之謙研究》一書。
有人說,不就是學書法嗎,只要基本功好,拿什麼筆都能寫好字。
這,純粹是外行之語。
總體來說,建議用彈性佳的狼毫筆書寫,篆,隸,楷,行,草都是,尤其是行草這種表情達意的書體。
羊毫,本是畫畫之筆,後來由於清代金石考據之學興起後,清人在書寫時,為了表現金石之氣斑駁感而用羊毫,因其儲墨大,更適合達到效果,所以用羊毫書寫一直延到現在,有學者認為,現代書風,是清代的延續,從羊毫筆的普遍使用情況來看,或可窺一斑。
關於此,可以參考榮寶齋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毛筆研究》,相信定能找到答案。
不同的書體,學不同的書家,當然我們要還原他的書寫方式,書寫工具,考究他書寫時心理狀態等。比如,大家都知道元代的趙孟頫那麼牛,可是,還有一個比趙孟頫更牛的人,叫李倜。
此人牛在何處?他精研書史,書論,為了偉大的書法事業,把自己家改成了魏晉時的風格,家裡沒有高桌子高椅子,因此也就不存在垂足而坐。
他臨帖,寫字,都是一手執筆,一手執紙,跪坐在地。
這個,可以參考《中國書法史》七卷本,有詳細介紹。
回到上面話題,比如,學董其昌,用羊毫配合五字直執筆,筆筆中鋒就對了。
這個,就得看你學哪個朝代,學誰。
愚見!
有人說,學書法選毛筆,根據個人愛好。
不贊同。
簡單的劃個區間吧:
北宋以前,選彈性佳的紫毫或者狼毫。
宋代以後,可以用兼毫或羊毫。
這其中的轉變,和宋代文人畫的興起有很大關聯,當然也和高桌高椅,以及明代建築風格改變,進而引起書畫欣賞方式改變,導致書寫工具的改變所引起。
特例也有,比如清代的趙之謙,年輕時用長鋒羊毫,後來轉而用狼毫筆書寫了,至於轉變之動機,可參考榮寶齋出版社出版的《趙之謙研究》一書。
有人說,不就是學書法嗎,只要基本功好,拿什麼筆都能寫好字。
這,純粹是外行之語。
總體來說,建議用彈性佳的狼毫筆書寫,篆,隸,楷,行,草都是,尤其是行草這種表情達意的書體。
羊毫,本是畫畫之筆,後來由於清代金石考據之學興起後,清人在書寫時,為了表現金石之氣斑駁感而用羊毫,因其儲墨大,更適合達到效果,所以用羊毫書寫一直延到現在,有學者認為,現代書風,是清代的延續,從羊毫筆的普遍使用情況來看,或可窺一斑。
關於此,可以參考榮寶齋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毛筆研究》,相信定能找到答案。
不同的書體,學不同的書家,當然我們要還原他的書寫方式,書寫工具,考究他書寫時心理狀態等。比如,大家都知道元代的趙孟頫那麼牛,可是,還有一個比趙孟頫更牛的人,叫李倜。
此人牛在何處?他精研書史,書論,為了偉大的書法事業,把自己家改成了魏晉時的風格,家裡沒有高桌子高椅子,因此也就不存在垂足而坐。
他臨帖,寫字,都是一手執筆,一手執紙,跪坐在地。
這個,可以參考《中國書法史》七卷本,有詳細介紹。
回到上面話題,比如,學董其昌,用羊毫配合五字直執筆,筆筆中鋒就對了。
這個,就得看你學哪個朝代,學誰。
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