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勒溫把動機的衝突分為三個型別:
1.趨避式的動機衝突:
同一個目標對於個體來說可能滿足某種需要,但同時也可能構成威脅。一個目標對個體
形成了好惡、吸引排斥的兩個方面,此時個體所形成的矛盾的心理環境、就是趨避式動
機衝突。前面所述婦人拉孩子就屬此類。當時真正的母親在“得到自己的兒子的目標行
為下,存在著“拉過來得到兒子”和“拉重了會拉死兒子”的矛盾的心理情境,於是產
生趨逐式的動機衝突。
2.雙趨式的動機衝突:
個體在有目的的活動中同時有兩個並存的目標、而且這兩個所欲達到的目標對其具有同
樣強度的吸引力和能引起同樣強度的動機。但個體由於條件、環境所限制而無法同時獲
取兩個目標,這時在心理上產生難以作 出取捨的衝突情境,這就是雙趨式動機衝突。產
生雙趨動機時必須作出強迫性的、非此即彼的選擇,優柔寡斷則結果可能一個都得不到
或造成對心理的傷害。
社會生活中此種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常常會遇到。如某青年一方面要參加組織安排的活
動,又想觀看足球比賽。參加了組織活動就不能看足球賽,反之也一樣。最後他必須作
一個取捨。
3.雙避式動機衝突:
個體在有目的的活動中,眼前呈現兩個具有同樣強度威脅力的目標;迫於環境形勢,逃
脫一個鹹脅就必須接受另一個威脅,正是所謂的“前有伏兵後有追擊”。此時個體引起
的緊張和隨之所產生的動機上的衝突就是雙避式動機衝突。這正是人們平時所說的“兩
難心理”。
小說《智取威虎山》中有一個楊子榮智鬥欒平的片斷:楊子榮面臨身份被識破的危急時
刻,直逼欒平,要其說出怎麼認識他這個共軍的來歷。此時的欒平面臨兩個都想躲避的
目標——說出自己曾被共軍所俘而認識楊子榮,那麼就會被處死(匪首座山雕的規矩:凡
被共軍俘虜的一律格殺勿論);說不出的話,則也會因誣陷楊子榮而被處死。結果欒平無
法處理這個雙避的動機衝突,將自己推向了死亡
。
人生活在複雜而多彩的人際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不可逐免地會碰上動機衝突。要使自己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就應該正確有效地處理好這類衝突。
美國心理學家勒溫把動機的衝突分為三個型別:
1.趨避式的動機衝突:
同一個目標對於個體來說可能滿足某種需要,但同時也可能構成威脅。一個目標對個體
形成了好惡、吸引排斥的兩個方面,此時個體所形成的矛盾的心理環境、就是趨避式動
機衝突。前面所述婦人拉孩子就屬此類。當時真正的母親在“得到自己的兒子的目標行
為下,存在著“拉過來得到兒子”和“拉重了會拉死兒子”的矛盾的心理情境,於是產
生趨逐式的動機衝突。
2.雙趨式的動機衝突:
個體在有目的的活動中同時有兩個並存的目標、而且這兩個所欲達到的目標對其具有同
樣強度的吸引力和能引起同樣強度的動機。但個體由於條件、環境所限制而無法同時獲
取兩個目標,這時在心理上產生難以作 出取捨的衝突情境,這就是雙趨式動機衝突。產
生雙趨動機時必須作出強迫性的、非此即彼的選擇,優柔寡斷則結果可能一個都得不到
或造成對心理的傷害。
社會生活中此種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常常會遇到。如某青年一方面要參加組織安排的活
動,又想觀看足球比賽。參加了組織活動就不能看足球賽,反之也一樣。最後他必須作
一個取捨。
3.雙避式動機衝突:
個體在有目的的活動中,眼前呈現兩個具有同樣強度威脅力的目標;迫於環境形勢,逃
脫一個鹹脅就必須接受另一個威脅,正是所謂的“前有伏兵後有追擊”。此時個體引起
的緊張和隨之所產生的動機上的衝突就是雙避式動機衝突。這正是人們平時所說的“兩
難心理”。
小說《智取威虎山》中有一個楊子榮智鬥欒平的片斷:楊子榮面臨身份被識破的危急時
刻,直逼欒平,要其說出怎麼認識他這個共軍的來歷。此時的欒平面臨兩個都想躲避的
目標——說出自己曾被共軍所俘而認識楊子榮,那麼就會被處死(匪首座山雕的規矩:凡
被共軍俘虜的一律格殺勿論);說不出的話,則也會因誣陷楊子榮而被處死。結果欒平無
法處理這個雙避的動機衝突,將自己推向了死亡
。
人生活在複雜而多彩的人際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不可逐免地會碰上動機衝突。要使自己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就應該正確有效地處理好這類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