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羅讀電影

    按照以往的社會發展經驗來看,35歲的年齡,應該是知識、人脈、經濟都有一定基礎的時候,正是一個人由青澀走向成熟的時候,也是人生事業有所起色的時候,也是人生中發展的黃金10年“個人認為35歲——45歲,是人生關鍵的10年”。 但是現今的社會,35歲的年齡基本看到了自己60歲生活的樣子,就像提問者說的那樣——日子過得像行屍走肉。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個人認為是由以下幾點造成的。

    1、壓力過大——房貸、教育、醫療、養老,四座大山壓的喘不過氣。35歲,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尷尬年齡:房貸不還不行;孩子教育耽誤不得;生病不治不行;還有父母贍養問題。哪一樣都需要真金白銀,哪一項都需要咬緊牙關,堅持硬挺。壓力過大,慢慢磨滅了生活的激情,有的只是對家人,對親人的一份責任。

    2、焦慮——想改變,怕失敗;不想改變,又不甘心。35歲的年齡,想跳槽想換一份薪資待遇好點的崗位,對面HR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在這個行業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拿的出手的成績或者技術(當然,我不否認有一部分牛人),而大部分人估計只會唯唯諾諾的說:我有XX年的工作經驗,可這又是多麼的蒼白無力!跳槽不行,那就去創業。當你好不容易,決定去創業的時候,我相信身邊的“親朋好友”又會對你群起攻之——都這麼大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還是老老實實的上班才是正事,別折騰了!聽了身邊“好人”的好心之言,想想也是:萬一失敗了,不但欠一屁股債,還得重新找工作,於是不自然的就選擇了自認為最安全的生活方式:老老實實上班,並且自我安慰:掙的不多,但是穩定。就這樣,好不容易燃起改變重生之念,在好心的親朋好友的干預下流產了。而當某一天,突然發現以前不如自己的,由於做出了改變,現在過的比自己好的時候,那點改變的心思又有點活絡,但是最終還是沒有挪動半步,原地踏步。於是,時常“想當初、如果、沒法子”這樣字眼充滿整個大腦,為你的“焦慮”加滿了油。

    3、趨利避害,人之天性;嚮往美好的生活,人之本性。想到和得到,中間只缺了一個做到。而做到的第一步,就是認準目標,馬上行動。空想誤己,實幹興家。讓自己動起來,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管努力,成功了將改變自身乃至後輩的際遇;失敗了,大不了還過這種等死的日子。既然機率都是百分之五十,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去嘗試一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正確看待排球運動員的“一專”與“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