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玲生活
-
2 # 傻鳥的回憶
這種情況再大多數企業都有這種事情,因為企業想借這種方式來吸引更多的員工,招聘網寫的很好來和人力談得也很好,但是來到企業上班你就會發現和招聘上寫的差距太大,這種情況時常發生
就拿我所在的工廠來說,招聘上寫的很好工資普工五千到六千,技工六千到八千,技師八千到一萬二,有各種補助和激勵還有餐補,有的還沒寫每天兩班倒十二小時制每天需要坐班車,節假日放假也少,國家規定放五天給你放四天,其實工廠在招聘上寫的只是在這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
3 # 張白的職場人生
根據我的經驗,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如果處於大環境不好,求職並不順利,而你又急於找到一份工作的時候。先過去談談,畢竟先就業再擇業,或者說手握多個offer也是談工資的底氣。
其次,對於薪資,hr的許可權並不是百分之百一人說了算,甚至給你打電話的人事在人事部門裡只是招聘員,而非人事經理。所以完全有可能在你本身價值體現的前提下,跟用人經理談,跟人事經理談。
-
4 # 生活雜談錄1
首先,在招聘簡章上寫的4000到6000的工資,這是整個公司的平均水平,其中包括高管的和底層員工的,這樣一平均就是這個水平。
其次,在你到公司面試時,企業會給你說2600的底薪,而上面說的工資是需要你去做業績提高的,而整個部門的銷售能力是層次不齊的,整個一平均就是4000到6000的標準。
最後還有一種就是企業在發招聘簡章過程中,是會參考本地同行業同崗位的工資標準,寫出實際工資會擔心你不會來,所以先寫高點讓你去面試,在面試過程中通過各種理由解釋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在通過面試官的花言巧語讓你先留下來。
-
5 # 魯中大飛哥
其實企業招聘和我們找工作是一樣的,為了吸引對方,都會提高自己含金量,說自己的好,我感覺現在找工作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工資待遇問題,我感覺等我們去到公司以後,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爭取的,把自己的能力提高了,我感覺公司是不會虧待你的。好的福利待遇是靠我們自己去爭取的,誰都靠不住,如果找個不適合自己的工作,自己不想去幹,公司給你待遇在好你也不會去的。
-
6 # 辣條特派員
就是套路,先虛報工資虛假招聘,等人去了就告訴你試用期三個月或半年,試用期工資兩千轉正後翻倍,等小白信了這些爛騙子的話幹到要轉正時,然後缺德公司就把人開了,接著又重新招聘,就達到了低賤工資騙人幹活的下爛目的。
-
7 # 小凡旅行
國內工資太低了。現在我在國外上班,每個月收入都是2,/3萬起步。如果不亂花錢的話,一年存個20多萬也是很簡單的,包吃包住,上班也很輕鬆都是電腦辦公,感挺好的就是離家遠。但是為了賺錢沒有辦法
-
8 # 李小霏VLOG
為了吸引求職者注意,如果一開始看到工資很低,估計求職者也不會去關注這家企業,企業也很難招到優秀的人才。現在這種情況很普遍,求職者在找工作時肯定會把好幾家企業的待遇進行比較,如果待遇不好,肯定不會投簡歷。入職後如果待遇跟之前說的不一樣,很多人也會選擇懶得折騰的,大多還是會留下來的。
-
9 # 安安v西西
這是一些企業招聘時慣用的伎倆。
第一,如果在招聘資訊裡,直接寫底薪2600,誰會投簡歷呢?況且,對企業的口碑也有不好的影響。
第二,打電話詢問或進行面試時,人力資源部的人會告訴你,還有績效、獎金等其他福利,綜合工資會達到你的要求。
第三,把底薪定低一點,企業可以鑽一些空子。比如,你加班,企業就按底薪來給你算加班費;你休產假,企業就按底薪付給你產假的薪資;如果企業不景氣,要裁員的話,也會按底薪來給你進行賠償。
同時,記住一點,看招聘資訊上的薪資,要看它的下限而不是上限。4000-6000,意味著工資就是4000,不要幻想著6000。
-
10 # 滬漂日記VLOG
直接開出2600的底薪,誰還去面試啊?現在好多公司都是先把人給騙進去,然後呢灌輸各種毒雞湯,忽悠面試者,最後有些心理素質差點兒的人,沒有什麼社會經驗的人就被那些公司給忽悠了,最後呢,待幾個月待不下去又辭職了,接著呢那些公司再發虛假廣告繼續招人。
-
11 # 馮起升
有三個原因:
第一,企業要找到合適的人是不容易的
雖然說求職者困難,但對於企業來說,要找到合適的人也不容易。
如果你月薪說是兩三千,根本就沒人願意來。
所以,招聘資訊裡頭把月薪調高一點,增加個一兩千,讓薪資看起來更有吸引力。
然後,就會有更多應聘者來應聘了。
反正,至少你要先把人忽悠過來吧。
不然,HR根本就完不成招聘任務,你說這咋整呀。
第二,企業的用人成本和勞動者拿到的工資是不一樣的。
很多員工發工資一看,喲,自己才那麼三四千。
但是,三四千的工資,企業支出的成本卻遠遠不止於此。
社保、公積金、還有其他福利,等等。
綜合一算下來,人工成本可能是員工實際到手的一點五倍甚至兩倍。
你這那3000塊吧,企業負擔的是五六千。
你要是拿5000塊,人家就是七八千、八九千的人工成本了。
很多企業是負擔不起的。
第三,很多崗位的薪資本身就是彈性的。
大多數崗位和公司,至少會有個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
基本工資是反正你必須拿到手的,績效工資則是根據具體工作績效的情況來計算。
所以,招聘資訊上寫的是4-6000,他的意思是總的薪資。
但是,應聘者嘛,肯定是想著直接無責任底薪。
這就導致了雙方認知的不一樣。
其實,越是高階崗位,績效部分佔比越大。
越是直接創造收益的崗位,彈性也越大。
給應聘者幾個建議:
1.勞動力市場就是一個供需博弈的過程
市場上的工資水平都是有它的原因的。
總體上來說,就是一個供需博弈的過程,你能拿到什麼樣的工資,主要取決於你的能力水平和競爭者情況。
2.儘量選擇一些富有挑戰性和價值性的崗位
這些崗位的收入會比較高,而且發展前景會更好。
高技術含量的技術、研發崗位,或者說壓力與挑戰大的銷售、營銷策劃崗位,前景好,越到後面你越有優勢;
反之,行政、前臺、文員,等崗位,雖然輕鬆安逸,但是收入水平較低,而且越往後越低,也不容易跳出來了。
3.入對行很關鍵
不同行業可能會有很大的差距。
選擇那些高收入的行業,以及對於人力資本要求高的行業。
去這樣的行業才有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前景和更多的學習成長機會。
回覆列表
工資不寫高些沒有吸引力,沒吸引力就沒有人會去投簡歷,而HR是有招聘任務指標,有面試任務、入職任務數量要求。為了完成任務更容易,就會在釋出時,只發布最有吸引力的資訊,最直接的就是工資了。高月薪都是吸引招聘者自願上鉤的誘餌,招聘者想要拿到很難,因為這個高工資是有很多條附加條件的,而附加條件是沒有直接公佈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