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易史記
-
2 # 流雲不為雨
古時如何我不知道,水滸中有: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澆,公子王孫把扇搖的短歌。居於新疆,南北疆,吐魯番等地的熱浪都曾經歷。最辛苦的就是在戈壁荒灘的鐵路沿線,在七,八月份最熱之時,無遮無攔,天天汗流夾背。不帶夠水,能把人風乾。。。。。。
古時如何我不知道,水滸中有: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澆,公子王孫把扇搖的短歌。居於新疆,南北疆,吐魯番等地的熱浪都曾經歷。最辛苦的就是在戈壁荒灘的鐵路沿線,在七,八月份最熱之時,無遮無攔,天天汗流夾背。不帶夠水,能把人風乾。。。。。。
從古到今,且看最熱夏天!
《三國志》裡記載劉備在夷陵之戰時因為天氣太過炎熱,大多士兵都駐紮在山高林密之中,他們幾乎都身穿下衣,每天都有很多人中暑。結果被東吳一把火給乾沒了。
詩歌繁榮的唐代,“詩仙”李白就在《丁督護歌》裡,生動描繪了唐朝夏天的炎熱,當時的夏天是什麼樣子?吳地耐熱的水牛,都熱得難受,以至於夜晚看到月亮,都誤以為是太陽,痛苦地對著月亮大喘氣。理論上該涼快的夜晚,耐熱的水牛都熱到這地步,民夫們可想而知。卻還要在這炎熱的天氣去給官府拉縴?簡直是“一何苦”。而比肩李白的“詩聖”杜甫,卻在作品《早秋苦熱,堆案相仍》裡,寫下了切身的炎熱感受。別看已經是“早秋”,但那天氣依然是“七月六日苦炎熱,對食暫餐還不能”。也就是熱的簡直吃不下飯去。這炎熱的感覺,已經讓人“束帶發狂欲大叫”,恨不得“安得赤腳踏層冰”。就是這麼抓狂。
宋朝的夏天比唐朝更誇張,《宋史》中記載,因為天氣太過炎熱,飲用水都成了稀有資源,一斛水買到百錢,江淮地區一杯水都能買到數十錢,尋常百姓哪裡喝得起,於是“渴死者其眾”。甚至到了立秋的時候,太陽還是很不饒人,有詩記載這一天的酷熱:“酷暑如酷吏,頃刻不可對。萬口噤不息,束溼底多罪。”宋朝人也是很機智,竟然想到用酷吏來比喻酷暑。而比這更恐怖的,則是《清史稿》裡,清朝乾隆八年的熱浪:當時這空前的炎熱天氣,幾乎席捲了中國北方大地。身在北京城的法國傳教士宋君榮,也親筆記錄了北京城裡的災難:酷熱的北京街頭上,常見有人走著路就突然倒斃。僅北京城和城郊,死於炎熱的人就有上萬之多。《青城縣誌》等地方誌更證實,北方各地的酷熱,到了“土石皆焦”的地步,就連大樹也紛紛枯死。北方各地“路人多熱死”,災情十分嚴重。
這種炎熱災難,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也絕非是某年個例,卻是歷代都有的恐怖景象。對待夏季酷熱,歷代王朝統治者也不敢放鬆,宋代時就有“高溫假”,酷熱天氣下,京城的工匠也可以在家休息。每到酷熱災害發生時,歷代王朝也都採取措施,在城門等處免費發放避暑藥物。夏季炎熱,這個看上去不稀奇的自然現象,從古至今,都是決不能輕視的健康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