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漫談君

    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三米,由13根鐵索鏈組成,下面是9根鐵索做底橋,兩邊各兩根鐵索做扶手。而每根鐵鏈上還有862到997個鐵環相扣而成,整座橋算下來有12164個鐵環相扣,重達41噸。

    上世紀三十年代,紅軍飛奪瀘定橋,曾經的“大渡橋橫鐵索寒”建立了奇蹟,譜寫了輝煌。 後人稱讚“十三根鐵索鏈,托起了一個偉大的共和國”。

    瀘定橋位於四川省,始建於1705年的康熙年間。

    在清朝那個時候,打造鐵環並沒有多大的難度,關鍵是找到大量的鐵。

    瀘定橋在瀘定縣,而瀘定線又沒有那麼多的鐵,最後是在距離200多里路的滎經縣打造生產的鐵環,然後再運過去。

    怎樣保證鐵環的質量呢?這可是要建在萬丈滔滔河水之上,如果哪個鐵環出了問題都會導致功虧一簣,出大事故。

    古人也是很有方法的,從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南京城牆起,就開始實行了責任到人,誰製造誰負責,以保證高質量的完成,否則就有可能殺頭。在每塊城牆的磚上都鑄造上打造人的名字,在每個鐵環上,同樣也鑄造上打造人的名字,然後經過嚴格的監督檢查,不達質量,不合標準,絕不罷休。所以這些鐵環的質量都非常的高,非常過關,鐵環的建造一年內就完成了。

    正因為責任到人,出問題還是殺頭的大罪。這樣的話還有哪個鐵匠敢疏忽大意,疏忽大意就是拿著自己的身家性命來開玩笑。

    記得看過一個故事,一工廠生產的降落傘,怎麼也達不到100%的成功率,也就是在跳傘的時候,偶爾有的傘會張不開。最後想到的一個辦法,隨機拿出一個降落傘,讓工廠負責人拿著這個傘從高空跳下去,最後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與上面的責任到人基本是一個道理的,就是誰生產誰負責。

    雖然這些鐵環有40噸重,但是可以分批分次的運到200多里路遠的瀘定縣,這不是難題。

    難的是把這些鐵環連起來之後,要架在100米多長的瀘定河橋的兩邊。古人也是嘗試了很多辦法,因為一根鐵索就有一噸多重,放在船裡運的時候 因為太重,船就打翻了。水路走不通,怎麼辦呢?那時候又沒有更先進的機械來幫助。

    最後,終於想出了好辦法 :

    河兩邊是鐵墩和絞盤,先將兩根粗繩和兩根細繩分別系在河的兩岸,粗繩上綁數十個短竹筒,裡面抹上潤滑油,再將鐵索放在竹筒裡。細繩上溜人,拉動竹筒帶著鐵索往前走,同時對岸的人也拉動竹筒,最後達到目的。

    完成底部9根鐵索,和兩側各兩根共4根,鐵索鋪設完成之後。然後又把如此重的鐵索拉伸到適當的,鬆緊合適的長度。最後又在鐵索上鋪設了木板固定好。

    這樣就解決了兩岸人民過河的問題,尤其是方便了兩岸人和貨物的運輸。避免了原來由於河水的暴漲和陰雨天而無法運輸貨物,而導致經濟損失的問題。

    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瀘定橋的建設方法非常實用,效果又好,現在建類似的橋還用這種方法呢!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古埃及的金字塔的建造,中中國人民英雄紀念碑從開採到運輸,長城的建造,秦始皇陵的建造,其中的哪一項都能挑戰古人的極限,但是他們都克服了困難,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瀘定橋的建設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不但解決鐵的供應問題、鐵索的運輸,鐵索的過河以及如何讓鐵索固定等問題,真可謂是困難重重。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柒月夏

  • 2 # 蕭郎讀天下

    今天就來講一下瀘定橋的知識。千萬別把盧溝橋和瀘定橋弄混了。

    瀘定橋在四川,而盧溝橋在北京,它們兩個遠著呢。

    瀘定橋具體位置是在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

    而建造時間距離我們很近,是在清朝康熙時候建造的。當然就算很近,也有300多年了,具體時間是1706年建成的。

    我們已經知道了瀘定橋只花了一年就建成了,也就說是1705年開始建造的。

    堪稱神速。沒辦法,咱們國家就這個實力。

    這個橋就是一個鐵鏈橋,因為它完全是用鐵鏈造成的。

    一共13根鐵鏈,左右兩側各有兩根鐵鏈作為扶手,底部則有9根。

    有很多人就會有問題了,都是鐵鏈人們怎麼過?難道表演“走鐵鏈”嗎?

    當然不是了,在鐵鏈上面還有木板,很結實,不用擔心。

    而且鐵鏈更結實,因為鐵鏈的每一環都是特別用心打造的,也可以誇張一點,用生命在打造。

    當初康熙為瀘定橋起名的時候,取了“瀘定橋”這個名稱,其中的意思就是平定西藏準噶爾之亂。

    所以對於這個橋,康熙是十分看重的。所以打造鐵鏈的人也必須十分的用功、用心。

    如果他們不用心,導致鐵鏈斷了,那麼這個鐵匠就要承擔責任,輕則殺他一人,重則牽連全家。

    又有人好奇了,怎麼能知道這個鐵鏈是誰打造的呢?

    這就和南京的城牆差不多,南京城牆磚塊有名字,而鐵鏈也有它的所屬。

    最後來說一下,這些鐵鏈是怎麼跨越大渡河的,也就是瀘定橋下面的河。

    據記載是這樣建成的:

    康熙中修建此橋,曾於東岸先系鐵索,以小舟載鐵鏈過重,未及對岸輒覆。後一番僧教以巨繩先系兩岸,每繩上用十數短竹筒貫之,再以鐵索入筒,縛繩數十丈,於對岸牽曳其筒,筒達鐵索亦至。

    也就是把鐵索放在了竹筒裡,然後鐵鏈跟著竹筒就到對岸了。

    關於瀘定橋建成還有一個小故事:

    當時人們知道要建橋了,都非常開心,全都跑去找鐵,準備打造鐵鏈。但是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結果在東靈山,突然有紅光乍現,原來是鐵水。

    鐵匠馬之常立馬帶領大部隊前去,在那裡他們打造了4根鐵柱,非常重,足足有1800公斤,這隻有一根的重量。

    所有人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就是抬不動。

    這時候有一個壯漢出現,自稱叫”郭達“,他輕輕一抬就抬起來了,然後放到了準備建橋的地方。

    後來繼續打造13根鐵鏈,同樣也出現了難題,怎麼搭在兩岸呢?

    又出現一個叫”嘎達”的人,拿著鐵鏈乘船過岸,這樣折騰了好幾次,終於13根鐵鏈都達到了對岸。

    這些小故事,雖然都是假的,但是足以聽出來當時人們多麼的團結一致。

    瀘定橋的建成,造福了一方百姓,讓漢族和藏族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順暢,同時也解決了很多以前未曾解決的麻煩。

  • 3 # 一食之間

    上學的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名叫“飛奪瀘定橋”,想必大家仍記憶猶新。這篇課文講的是當年紅軍為躲避敵人圍追堵截,強渡大渡河,搶佔瀘定橋的故事。當時河對岸還有敵人把手,22名紅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硬是攀著鐵索過橋,奪下橋頭,為後續部隊渡河提供了便利條件。距離這段歷史,已經過去了八十多年,但那條由錚錚鐵索連成的大橋,還毅然挺立在大渡河上。那麼,對於這座橋,大家又瞭解多少?瀘定橋又名大渡橋,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大渡河上。清朝以前,藏漢兩族要想進行物資交流,只能靠大渡河上的渡船,有時遇到惡劣天氣渡船不能航行,兩岸交流就會中斷,造成大量損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康熙皇帝下令修橋。瀘定橋全長一百餘米,其主體都是粗重的鎖鏈,統共13根,兩邊橋欄各2根,橋面9根。這些鐵鏈都是精鐵打造,是由近千個鐵環串聯而成,每根都有近1.6噸重,統共加起來有21噸。如果再加上橋上其他部件,那足足有48噸。這麼粗重的鐵鏈,如何跨越上百米的距離搭建呢?這個問題不僅大家好奇,之前的工匠們也很發愁,畢竟那時候可沒有起重機或是吊橋,成噸的鐵鏈要單靠人力,是很難拖拽到河岸的。一開始,人們嘗試用筏子或是渡船,將鐵鏈從一頭牽到另一頭。但大渡河河水湍急,鐵鏈在水中難以拖拽不說,渡船載著這麼重的東西也很難穩住,最後只能作罷。後來,經過大家集思廣益,一個相對可行的方案被提出,那就是以繩帶鎖。工匠們先在河兩岸做了兩個大轉盤,用粗繩連線,然後在繩子上串上竹筒,再把鐵鏈穿入竹筒內,最後,讓壯漢們轉動轉盤,將對岸的繩子轉過來,這樣繩子上的鐵索也就跟著過來了。不得不說,古代工匠的智慧,實在是高明。通過這個辦法,瀘定橋的主體鐵索很快就運到了對岸,工匠們又在橋頭挖了地龍樁,將鐵索和地龍樁澆築在了一起,最後搭上木板,一座大橋就建好了。建造這座大橋,看起來非常困難,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就很容易。工匠們加班加點,最後只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任務,這效率實在是高。

  • 4 # 星輝650

    在兩岸配備神箭手,在河上放飛孔明燈,兩個神箭手共同朝孔明燈對射,弓箭後帶絲線,讓絲線跨江,

    或一岸放飛風箏,孔明燈,另一岸用弓箭射。

    絲線跨江後,沿線放孔明燈把線吊起。

    換粗線,換繩,再換鐵鏈。

    有一根跨過對岸,就好辦了。

    同理接著弄就可以把十幾根鐵鏈都跨過江。

    用山板掛上鐵鏈,讓對岸用撓鉤攔截也可以。

    至於粗鐵鏈,更好說,一個鐵匠負責一段,幾扣十幾扣,然後再把每個鐵匠的連線成一條。不可能只有一個鐵匠吧。

  • 5 # 葭明通半瓶歷史

    A 人力物力不足的擔心就沒有必要了。B商業上不划算的經濟考慮也就不用考慮了,政治利益上很划算。C 在無限的人力物力之下,技術難題,從來也不是難題。

    那麼就開始幹唄!

    雖然每根鐵索1.6噸,但是每根鐵索是由一個一個的鐵環構成的呀!

    無限的人力嘛!十個人組成一個班組,開一口爐子,就做一個鐵環,精益求精的就做一個鐵環,可不可以。

    鐵環好弄,鐵索也好弄,無非就是不計工本,大清朝有這個能力!

    難的是做好之後安裝,尤其是安裝第一根。

    這裡有一個歷史真理:人命真的不值錢,但是在國家利益面前,人命還是值點錢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自有那不要命看錢親的勇夫把第一根繩子帶過對岸去。

    於是,一切好辦了。

    第一根繩子換成粗繩子,那些勇敢的人就可以攀著繩子來往了嘛!

    然後準備一個更粗更可以承重的繩子,事先套上很多大竹筒,讓人揹著第二根繩子攀著第一根繩子過河去,固定好了。

    這邊把竹筒子拉回來,然後把鐵鏈子綁在竹筒上,對岸用絞盤再把竹筒連著鐵鏈拉回去。

    ok !剩下的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葭明通小時候親眼見過大人們這樣在河上架橋。

    當然了,用的不是鐵鏈。

  • 6 # 珞珈山的貓

    康熙皇帝十分關心底層百姓的民間疾苦,於是特命四川總督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修建完成這座溝通兩岸的鐵索橋,儘早的給兩岸百姓創造便捷的交通條件。

    鐵索橋的主要受力是靠13根大鐵鏈構成,其中4根作為兩側扶手,另外9根作為底板。而這些大鐵鏈之間又採用小鐵鏈進行固定,最後在底板上方鋪設木板。一座結構穩定,承載力強,而自重又輕的鐵索橋便修建完成。這樣的設計可以說是最為經濟實用持久的方案。

    當時的工人們採用的方法可以說十分的聰明。首先選取足夠長的一根長繩。將繩子的一頭固定在大渡河的一岸。而繩子的另一頭則放在木筏之上。用小木船從河的一邊行駛到另外一邊,那麼繩子也就實現了橫跨兩岸的目的。

  • 7 # 薩沙

    簡單也不簡單。

    說簡單,是製造13根鐵鏈,其中4根是扶手,9根是橋身。

    這些鐵鏈每根就有1噸多,由862至997個鐵環相扣構成。

    因瀘定不產鐵,鐵鏈是在滎經縣製造。

    關鍵是,如何保證鐵鏈的質量。

    如果鐵鏈質量不佳,橋樑用用就壞了,後果不堪設想。

    據說當時也學習朱元璋修南京城牆一樣,搞了責任制。

    南京城牆每塊磚,都有製造人的名字,一旦磚出現質量問題,就根據名字去殺掉責任人或者他們的後代。

    所以,這些城磚質量都極好,到今天仍然堅固。

    這13根鐵鏈也是如此,據說每個鐵環都定位到人,如果出了問題就殺掉負責的鐵匠。

    建造並不難,難得是如何架設到大渡河兩岸。

    大渡河水流湍急,涉水架設基本沒有可能。

    而鐵鏈重達1.6噸,採用拋、扔等方式,也不可能。

    資料中這麼寫:

     首先用一根足夠粗的繩子連線兩岸,然後再在繩子上穿上一個短竹筒,然後依次將鐵鎖依次送入竹筒內,然後河對岸拉動長繩,然後鐵索就跟著繩子劃到對岸了。

      將鐵索拉到對岸,也不是容易的事情。為了能夠帶動極其重的鐵鎖,在木棍上打了許多的孔,然後把木棒插入孔中然後轉動木棍,最後才慢慢的將鐵索送過去。

    由於這是康熙命令架設的橋,1年時間建成並不算誇張。

    瀘定橋的建設,有著巨大的意義。

    沒有瀘定橋之前,大渡河兩岸運輸主要依靠下游的安順場的渡船。然而,一旦遇到陰雨或者河流漲水,渡船就必須停開。

    有時候陰雨時間長達1個多月,大量貨物積壓在安順場,一些貨物早已腐敗,嚴重影響正常的運輸和商業活動。

    瀘定橋則不受天氣影響,徹底解決了運輸問題。

  • 8 # 碩風雜談

    瀘定橋最開始在1705年開始建造,一年後成功建成,這座橋是康熙皇帝為了促進和藏族人民交流,促進國家統一發展而建造的一座橋。可以說歷史意義重大。

    瀘定橋長103米、寬3米,一共由13根鐵鏈固定之後建成,13根鐵鏈總計由12164個鐵環相扣,總重量達21噸山上瀘定橋其餘的鐵件,橋身總重可達40噸。這樣的資料,即使是現在工業發達的我們,也很難想象如此重的鎖鏈是如何被當時的人架起來,並且保持到現在的!還能經受一次又一次戰爭的洗禮。

    那麼48噸重的瀘定橋,每根鐵索1.6噸,清朝工匠如何在一年時間內建造的呢?

    可能有人會說,用船將鐵鏈拉到對岸不就可以了?然而事情並不想你想的那樣。古人當初建造的時候就已經想過這個方案,但是當時嘗試了很多次鐵索太重了,往往是渡船還沒有抵達對岸,就已經被洶湧的河水掀翻。所以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在當時。

    後來當地的一位僧人提出了意見,先將大竹索固定在兩岸之間,然後在竹索上再安裝一些小竹筒,引鐵索到筒內,然後拉動竹筒就將鐵鏈給運到對岸了。

  • 9 # 想喝點257

    瀘定橋的修建時間要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在那個時候,藏族和漢族的物質交流是非常頻繁的,但是無奈卻被大渡河隔開,為了能夠方便一些不利於儲存的食物運輸,所以說就建起了瀘定橋,至此瀘定橋就成為了連線藏漢的重要交通樞紐。

    瀘定橋重40多噸,共13根鐵鏈組成,很多人在看到瀘定橋的時候都會非常的好奇,在300多年之前如此長如此重的鐵鏈是如何連線兩岸的呢?如果說沒有現在科技的支撐,那麼對於現在的人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瀘定橋一共有13根鐵鏈,超過1萬多個鐵環連線而成,他當時的瀘定縣是不生產鐵的,並且鐵匠和鐵礦都非常的稀疏,所以無奈知道這隻能去滎經縣製造鐵礦和鐵鏈。

    在提煉製作完成之後,如何將它在兩岸之間搭建起來,當時很多人也是犯了難。因為大渡河是處在比較偏遠的山區的,並且河岸的寬度一度超過了百米,下面的河水非常的湍急,如果說在建築過程當中鐵鏈墜河的話,那麼肯定是無法重新打撈起來的。在嘗試的過程當中,人們曾經用船將鐵鏈運輸到河對岸,但是卻無法完成對接的工作最終失敗。

    最後建造者使用了索渡的原理,在一開始就住著先將粗竹索連結河流的兩岸,然後再在出租所上傳10多個短竹筒固定之後,然後再將鐵鏈從竹筒上逐漸的運輸到對岸,這樣才完成了對接工作,最後13根鐵鏈全部對接完成之後,與地龍柱相連,完成了瀘定橋的最後連線工作。事到如今300多年已經過去了,瀘定橋依舊完好無損,人們不光在讚歎瀘定橋的質量也在讚歎著當時人們的建造智慧。當時受命去修建橋的人,他們為了選取合適的位置也是花費了不少的時間,本來當時有幾個非常適合建橋的地方,倆側堅硬的花崗岩非常適合固定橋的兩側,但是附近沒有適合居住的地方,人們過了橋也沒有可以迅速疏散的地方,所以就將這些地方給排除了,最後選了一個適中的地方,有一面是峭壁,一面是空闊的地方。在修建橋樑的時候,在有花崗岩的一側兩邊釘了長達九米的鐵柱,鐵柱的深深的被釘在花崗岩中,幾乎承擔了整座橋的重量。

    木橋和石橋都要比鐵鏈搭成的橋更方便人們的行走,最終選擇搭建鐵橋,還是因為這裡的地質決定的,地勢險峻一旦出現輕微的地震,這裡絕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鐵鏈可是擺動自如,不會受地震和河水沖刷的影響。當地並沒有鐵資源,這些鐵都是從幾百裡外的地區運來的,每一個鐵環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才打制而成。

    這一萬多個鐵環出自不同鐵匠的手,而且當時因為朝廷的管教嚴格,每一個鐵匠都要在自己打製的鐵環上打上自己的印章,如果以後出現問題就可以找到承擔責任的人,所以沒有人敢偷懶,都是花了十二分的力氣去打製的,保證了幾百年鐵橋的堅固。瀘定縣一帶屬於乾熱河谷,氣候乾燥,太Sunny強烈,而且經常有風,所以當地的百姓家中的鐵具很少生鏽,就是這種乾燥的氣候保證了瀘定橋幾百年來不生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王志文的《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