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是唐代詩人中用典最多的一個。典故的運用使得其部分作品語義晦澀,寄意曲折,甚至成為詩謎。歷來有不少人考證義山詩中典故的年代、事件、人物,試圖強解詩謎,其中不少頗有穿鑿附會之弊。他用典之多、用典之巧妙奇崛,在前人少見。在後人公認他最擅長的七言律詩中,典故所在,有的兩三處,有的六七處,有通篇;有的聯聯用典、句句用典,有的一句之中嵌有幾個典故。對典故題材的精心選擇、靈活運用,或以典故意象構築詩境,或以典故意蘊融入詩歌整體氛圍,反映了與晚唐其它詩人一致的對詩美的刻意追求,也是其獨特風格形成的原因之一。這在他的政治詩、愛情詩中有更集中的表現。 典故意象的片斷性,造成李商隱詩歌的結構迂迴曲折,包蘊密緻。詩人往往把所需表達的意思在一首詩的主要部分完全用典故來表現,使詩收斂細密。可以想見,他是從個人感受情緒出發去選擇組織典故意象,就是說,在確定了感情線索之後有意識地選擇典故,從而使得典故意象難免片斷化。另一方面,正因為如此,全詩往往吟詠一種情緒,在不同角度上重疊復沓,猶如徘徊深谷,纏綿無休。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緊扣“別離”來寫相思,但不限於離別的當時之景,反從想見的困難寫起,一直聯想到別後的痛苦和希望,層層渲染,典故意象的各個片斷剝繭抽絲般逐一生髮出來:暮春的東風、凋零的花事,烘托愁緒;蠶絲、燭淚象徵情絲、別淚,並以“絲”雙關“相思”之“思”;“雲鬢改”指女子形容憔悴,青春易逝,“月光寒”指孤獨難捱、淒冷清幽;傳說中的蓬萊仙山和西王母飼養的青鳥,象徵愛人所在地和愛的資訊傳遞者,雖有青鳥傳信,始終無法見面,愁苦非同一般。濃郁的感傷氛圍中,詩人複雜的心理過程曲折地傳寫出來,委婉而又熱烈,含蓄而又鮮明,真摯動人。這種幽微隱約、迂迴曲折的結構,形成義山詩歌綺豔密緻、迷朦隱奧的象徵主義風格。
李商隱是唐代詩人中用典最多的一個。典故的運用使得其部分作品語義晦澀,寄意曲折,甚至成為詩謎。歷來有不少人考證義山詩中典故的年代、事件、人物,試圖強解詩謎,其中不少頗有穿鑿附會之弊。他用典之多、用典之巧妙奇崛,在前人少見。在後人公認他最擅長的七言律詩中,典故所在,有的兩三處,有的六七處,有通篇;有的聯聯用典、句句用典,有的一句之中嵌有幾個典故。對典故題材的精心選擇、靈活運用,或以典故意象構築詩境,或以典故意蘊融入詩歌整體氛圍,反映了與晚唐其它詩人一致的對詩美的刻意追求,也是其獨特風格形成的原因之一。這在他的政治詩、愛情詩中有更集中的表現。 典故意象的片斷性,造成李商隱詩歌的結構迂迴曲折,包蘊密緻。詩人往往把所需表達的意思在一首詩的主要部分完全用典故來表現,使詩收斂細密。可以想見,他是從個人感受情緒出發去選擇組織典故意象,就是說,在確定了感情線索之後有意識地選擇典故,從而使得典故意象難免片斷化。另一方面,正因為如此,全詩往往吟詠一種情緒,在不同角度上重疊復沓,猶如徘徊深谷,纏綿無休。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緊扣“別離”來寫相思,但不限於離別的當時之景,反從想見的困難寫起,一直聯想到別後的痛苦和希望,層層渲染,典故意象的各個片斷剝繭抽絲般逐一生髮出來:暮春的東風、凋零的花事,烘托愁緒;蠶絲、燭淚象徵情絲、別淚,並以“絲”雙關“相思”之“思”;“雲鬢改”指女子形容憔悴,青春易逝,“月光寒”指孤獨難捱、淒冷清幽;傳說中的蓬萊仙山和西王母飼養的青鳥,象徵愛人所在地和愛的資訊傳遞者,雖有青鳥傳信,始終無法見面,愁苦非同一般。濃郁的感傷氛圍中,詩人複雜的心理過程曲折地傳寫出來,委婉而又熱烈,含蓄而又鮮明,真摯動人。這種幽微隱約、迂迴曲折的結構,形成義山詩歌綺豔密緻、迷朦隱奧的象徵主義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