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早講史

    【一句話答案】好主意,但估計大先生夠嗆能寫出來。

    五四時期,對於現代的、獨立的、叛逆的女性,有一種聖化的想象與讚美。

    當然,這種幼稚不會發生在魯迅先生身上。所以他寫了《娜拉走後怎樣》,判定娜拉即使走到樓上去,結局也不過是:墮落,或回來。

    《傷逝》可以說是《娜拉走後怎樣》的文學版。魯迅借涓生的手記,反思與譴責了男性知識分子的怯懦與不負責任:他們啟蒙了女性,鼓勵她們背叛家庭,為了愛情奉獻自我,卻沒有告訴她們前路的坎坷,自己也無法繼續擔當引路人的角色,只能放任她們走向更深的悲劇。

    魯迅在構思《傷逝》的時候,一定考慮過視角問題,但我不認為他能採用子君的角度來說。

    (電影《傷逝》,選當時的第一帥哥王心剛主演,也是對男主角的美化)

    事實上,《傷逝》裡隱隱對女性的世俗(如果不說庸俗)與軟弱亦有所不滿,在將人物典型化的同時,其實也著五四男性知識分子(說直男也行)對女性的刻板印象顯現。可以參見另一篇《幸福的家庭》。

    以魯迅當時的經歷,很難了解、代言一個真正獨立女性的心聲。即使後來與許廣平結合,他們在上海的生活也很難說不是另一種傷逝……

    這個問題,冰心也沒法寫。一直要到丁玲的出現,以決絕的姿態抗擊男性的各種蠱惑,才會有不一樣的子君。

    但是到四十年代的張愛玲,用另一種通透指出了社會結構的壓迫:“走?走到樓上去。”上樓只是一種姿態,也是換一眼風景。等到開飯的時候,還是要下來的。

    (《走?走到樓上去》就選自《流言》,民33初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唐浩明的歷史小說《曾國藩》寫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