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爐一點雪559
-
2 # 神諞秦腔
在中國戲曲發展壯大的歷史長河中,到了康熙年間,“摺子戲”的演出成為一時的風氣。而到了乾隆年間,“摺子戲”已經成為崑曲為代表的“雅部”逐劇演出的主要形式。摺子戲是從全本中拆出的、具有獨立藝術價值的精彩片斷,是該劇的中心或靈魂,具有很強的獨立性,情節濃縮,人物個性鮮明是其特點。如《牡丹亭》中的《驚夢》、《長生殿》中的《驚變》、《西廂記》中的《拷紅》、《玉堂春》中的《起解》、《白蛇傳》中的《斷橋》等。摺子戲的出現,是戲曲藝人根據市場需求,對傳奇指令碼做出的最大膽、最徹底的改變。站在戲館舞臺上的藝人,顯然比在富人的家宴上有了更大的發揮和創作的空間。“摺子戲”經過一代又一代藝人千錘百煉的演出,每個細節都得到了精雕細刻,趨於完美。戲曲由此建立了相當完備的表演程式,其中的眾多經典曲目也透過摺子戲流傳下來。摺子戲的風行,是清代曲壇的一個重要事件,它從一個側面顯示著中國戲曲發展的又一度變遷:演員的場上之曲正日益成為曲壇的主流。具有精品特點的“摺子戲”,為中國傳統戲曲的繼承和發展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源遠流長,流傳千古。
-
3 # 翟建鋒
古代戲劇中摺子戲較著名的有(不分劇種):《斷橋》、《女起解》、《拾玉鐲》、《三岔口》、《拷紅》、《林沖夜奔》、《貴妃醉酒》、《情探》、《打神告廟》、《化蝶》、《三對面》、《殺廟》、《小宴》、《放飯》、《哭墳》《三上轎》、《四賢冊》、《空城計》、《黃通宮》、《販馬》、《金臺將》、《黃鶴樓》、《藏舟》、《擋馬》、《櫃中緣》、《二堂舍子》、《三孃教子》、《徐策跑城》、《殺狗》、《表花》、《賣水》、《打路》、《戰馬超》、《李逵下山》、《悔路》、《趕坡》、《打鎮臺》、《掛畫》、《花亭相會》、《二進宮》、《拆書》、《隔門賢》、《胡鏈鬧釵》、《送京娘》、《請醫》、《火鳳凰》、《反西諒》、《吃草》、《藏窯》、《送女》、《撥蘭花》、《拆書》、《虎口緣》、《獻杯》、《祭靈》、《五典坡烘窯》、《烤火》、《殺惜》、《三堂會審》等等。
-
4 # 教壇35年
摺子戲往往是全劇中的精華部分,是戲劇矛盾的焦點和高潮。它們常常以唱功或做功見長,膾炙人口,歷久彌新。以西北流傳的秦腔為例,其經典摺子戲甚多,如趕駕,趕坡,打鑾駕,花廳相會,探窯,挑袍,二進宮,三孃教子,寫狀,五臺會兄,黃鶴樓,掛畫,二堂獻杯,等,基本上每部戲都有幾折。各地在演出前都會上演一折作為免費演出,送給戲迷欣賞欣賞。
-
5 # 安德烈一一唐
我寫幾齣湊個數,只是京劇。可能會把大戲誤成摺子戲,應該是看過的才行。一箭仇,一捧雪(審頭刺湯),二進宮,二堂舍子(寶蓮好,劈山救母),三岔口,三擊掌,三進士,三孃教子,四朗探母(坐宮,巡營,見娘),五臺會兄,六月雪(法場),七郎託夢(碰碑),七星燈,煙粉計(五丈原),王佐斷臂,陸文龍,八大錘(朱仙鎮),九江口,十道本,十三妹,十八扯,十八羅漢鬥悟空。十八羅漢收大鵬。十八相送,憶十八(柳蔭記,梁山伯與祝英臺)。
小放牛,小商河。
大保國。
上天台。
送京娘,京娘送兄。樓臺會(柳陰記)。遊湖,斷橋,金山寺(白蛇傳)。
打漁殺家,武松打虎,武松打店,石秀探莊,殺四門,劉金定,竹林記,棋盤山,鋸大缸,打孟良,扈家莊,打焦贊,打韓昌,打瓜園,打龍袍。
罵王朗,賀后罵殿,洪母罵籌。
哭秦庭,哭祖廟,哭靈。
韓七殺廟,宋江殺惜。
春秋配。
秋江。
天霸拜山,天女散花,女起解。
紅娘,賣水,祭江,祭塔,斷橋,罷宴,夜奔,智鬥,痴夢。
白良關。
黑風帕。
烏龍院,烏盆記,赤桑鎮。
盜厙銀,盜御馬,盜魂鈴,盜金桔,石遷盜甲,九龍杯。
桑園會,古城會,摘纓會。
華容道,走麥城,漢津口,單刀會。
馬鞍山,雁蕩山,飛虎山,焚綿山,戰金山,定軍山,長板坡。爛柯山(馬前潑水)。
文昭關。
武家坡。
失街亭。
戰馬超,戰太平,戰碗城,盤腸大戰,伐子都,挑滑車,火燒裴元慶,驅車戰將,秦瓊觀陣,戰冀州,戰白猿,安天會,金錢豹。
魚腸劍,宇宙鋒。
取帥印,取東川。
遇皇后,御碑亭,強項令,釣金龜(孟津河)。
望兒樓,鎖五龍,淮河營,穆柯寨,鍘包勉等太多寫不全!但我把60分鐘之內的戲當摺子戲看,有很多已失傳,幸虧看過!
回覆列表
推薦秦腔傳統摺子戲:《二堂舍子》《清官冊》《打鎮臺》《小姑賢》《賣畫劈門》《潞安州》《黃鶴樓》《打柴勸弟》《激友》《吃魚》《呂蒙正趕齋》《庚娘殺仇》《庵堂認母》《三上轎》《三回頭》《虎口緣》《古城會》《趕駕》《打鑾駕》《斬單童》《赤桑鎮》《看女》《吃糠》一一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