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1956319052

    李鴻章和左宗棠的分岐。就是李鴻章不要新疆。李鴻章講西疆隨大,千里沙土,空氣希博,不適合人住。要不要無所為。左宗棠講新疆是中國的大後方。如果丟了。中國就不叫中國了。中國只是小國了。中國一但有事在沒有迴轉於地。李鴻章不要新疆,要海防,東部沿海富裕,才是防守重點。最後左宗棠講失新疆,大清難保。新疆佔中國的三分之一。只要新疆在,大清就在。最後在左宗棠的力爭。慈禧太后執持左宗棠。才保住了新疆。中國因為有了左宗棠,才萬性,如果沒有左宗棠,新疆沒有了。東部沿海被日本人進入。那時的中國就是和新加坡一樣大。看李鴻章就是個大漢奸。如果聽李鴻章的話。代給中國的恥辱就更大了。所以左宗棠就是民族英雄。

  • 2 # 萬水千山2178

    他們都是為了國家,只有正確與否,沒有好壞之分。國家財力實力有限,只能照顧重點,不能顧及全面。李負責海軍,當然希望側重海防,本身無可厚非。當然左的目光更遠,魄力更大,好在最終取得了勝利,更是讓人欽佩。

  • 3 # 河北人張鵬程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樸存,湖南湘陰人(今湖南湘陰縣界頭鋪鎮),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洋務派重要代表人物,湘軍統帥。他青年時即注重經世致用之學。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中舉人。後三次會試不第,遂為塾師。後來竟成為清朝後期著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陝甘同治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

    19 世紀 70 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沙俄乘機侵佔伊犁;1874 年,日本侵犯臺灣,中國賠款 50 萬兩白銀。由此引發了海防.塞防之爭。李鴻章主張放棄新疆,移塞防經費加強海防。左宗棠主張收復新疆,海防塞防並重

  • 4 # 娛樂小傻喵

    左李二人都是晚清的重臣,他們從同治初年起就一直有很深的矛盾,直到左宗棠去世,這種矛盾也沒有結束。李鴻章在給左宗棠的輓聯中,用了“周旋三十年”的說法,用這句話來概括兩個人的關係,應該是恰如其分的。左李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其起因則說來話長。

    李鴻章在咸豐三年回籍興辦團練,“婉轉隨人蓋九年”,起先一事無成,投奔了恩師曾國藩以後,才時來運轉。咸豐十一年歲末,上海官紳派代表到安慶請求曾國藩援滬,聲稱“上海為蘇杭及外國財貨所聚,每月得釐捐六十萬金,實為天下膏腴。”於是,曾國藩讓李鴻章去上海,不久,他被任命為江蘇巡撫,成為上海的最高長官。這時,太平軍李秀成、李世賢分路擾江、浙,以牽制官軍之兵力。秀成軍鋒極銳,蕭山、紹興、寧波、諸暨、杭州皆連陷,浙撫王有齡死之,江蘇城邑擾陷殆遍,避亂者群集於上海。有資格避亂的,當然是江浙兩省的富人,所以,這時的上海,實際上真如錢鼎銘所說,乃天下財貨所聚。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口岸,有了充裕的軍餉,有了先進的槍炮,又距離安徽很近,那裡有充足的兵源。李鴻章是個極有頭腦的人,上述條件加在一起,他立刻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一支裝備精良、軍餉充足、訓練有素的淮軍,其人數達七萬人之多。李鴻章的實力迅速地趕上了曾國藩,形成了“雙峰並峙”的局面。  

    與李鴻章比起來,左宗棠要艱難得多。他比李鴻章稍早一點被指派率部援浙,並被授予浙江巡撫,帶著幾千人馬攻入聚集著數十萬太平軍的浙江,由於雙方兵力懸殊太大,急需擴軍。可軍隊的人數要受到軍餉的嚴重製約,左宗棠在浙江省內所過之處,都是飽受戰爭創傷的地區,不僅不能從當地籌餉,還要從已有的軍餉中拿出錢來賑濟百姓。所以,直到兩年後攻克杭州,他的部下也只有兩萬多人,並且拖欠了大量軍餉。當時,他的副手劉典回家奔喪,是空著手離營的,左宗棠心裡十分過意不去,也毫無辦法。  

    在此期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李鴻章攻克蘇州以後,清廷命令他立刻西去和曾國荃一起會攻金陵,結束那裡的戰事。李鴻章是江蘇巡撫,金陵是江蘇的地盤,這樣的安排本來是天經地義的。然而,李鴻章卻有自己的想法:曾國荃是曾國藩的弟弟,他花了兩年時間包圍金陵,自己此去是和曾國荃爭功,肯定會引起不快,進而為此得罪曾國藩,所以一直按兵不動。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說;“屢奉寄諭,飭派敝軍會剿金陵。敝意我公兩載辛勞,一簣未竟,不敢近禁臠而窺臥榻。”  

    然而,清廷不斷催促,李鴻章不能總是按兵不動,想來想去,只有對浙江的左宗棠傾擠一下,於是,一下子揮兵進了浙江,攻克了平湖、乍浦、澉浦、海鹽、嘉善、嘉興等地。  

    左宗棠當然不能和曾國荃比,他沒有什麼“禁臠”,但是,他認為,從全域性出發,此時江蘇的溧陽、句容和安徽的廣德都在太平軍手中,將來大股太平軍必然由此路跳出包圍圈,因此曾三次致函曾國藩,要他注意上述問題,並特別強調要他注意廣德。但這些呼籲沒有任何作用,李鴻章回避了“禁臠”,一下子衝進浙江忙活起來,最後,大批太平軍餘部果然由廣德逃出,使戰爭結束的時間大大延長。  如果僅僅是以上這些,也就罷了,讓左宗棠不可忍耐的,是李鴻章在浙江的許多做法。他曾經向曾國藩抱怨說:“西塘之役,縱火大掠,聞因其六弟不能禁戢士卒所致。少荃(李鴻章,筆者注)因此遷怒嘉善湯令成烈而撤之。實則湯令之署嘉善,亦少荃所委,諮弟下扎者。湖絲鹽利皆浙所應有者,則盡佔之。嘉、杭富戶及土匪地棍之曾充(太平軍,筆者注)鄉官者,則誘致而收其罰捐。浙之遺民多以此為言者。又湖北協浙之餉,每月萬兩,官言奏撥江海關洋稅為抵,已奉明旨,少荃亦置不顧。滬餉不欠一月,浙餉已欠一年,尚復專謀挹注如此!豈浙亡而滬可獨存耶?亦可哂矣!”

    李鴻章的傾擠,幾乎是毫無顧忌的,因為曾李之間的關係比曾左之間的關係要好得多,曾國藩此時節制四省,是左和李的上級。再加上李鴻章擁有不曾經過戰爭破壞的上海做後盾,在軍餉、武器、軍隊的實力上,已經可以和曾國藩抗衡,遠遠超過了一直在浙江摸爬滾打的左宗棠。而後者即使到攻克杭州以後,處境也依然艱難:戰前有八十多萬人口的杭州城,只剩下幾萬人,杭州城裡百姓的屍體,多達數十萬具,官軍進城後,在西湖南北兩山總共掩埋了五十七個大冢的遺骸,光是這些墓地所佔的面積,就達上百畝之多,左宗棠向清廷申請,今後每年由浙江地方官府主持,對這些百姓的亡靈進行公祭。杭州剩下的百姓也已奄奄一息,必須向他們實行賑濟,無償提供糧食,這些人才能生存。當時,在掩埋遺骸和發放賑糧方面,胡雪巖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得左宗棠的賞識,他們兩個人之間的互相信任和密切合作,也從這裡開始。在這種情況下,左宗棠的軍餉當然就格外緊張,他對於李鴻章的做法反應強烈,也就不是什麼怪事了。 

     針對左宗棠的抗議,李鴻章在給他的座師孫銘鏘的信中說;“此間軍事粗稱順手,欲保蘇、滬不得不分攻常、嘉,而左公忌嫉之深,不以保土相諒,揆古例今,殊非常情。”  

    其實,李鴻章不去金陵而到浙江越界幫忙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他自己在給曾國荃的信中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並且,本來就財大氣粗的李鴻章在浙江的搜刮,無疑使左宗棠的軍餉短缺雪上加霜,對於這樣的事實,他都隻字不提。李鴻章說,左宗棠的浙軍一直為太平軍所輕,作戰時,太平軍專門找浙軍打。其實,輕視浙軍的不僅僅是太平軍,李鴻章更加不把浙軍放在眼裡。在他看來,只有兩萬人馬的左宗棠,只相當於自己的一個手下,如果考慮軍餉的盈缺和裝備的優劣等因素,則更加等而下之。所以,他可以出爾反爾地隨意任免浙江的官員,侵奪浙江的錢財,甚至連朝廷讓江海關每月撥付浙江一萬兩軍餉的命令,他也不予理睬。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左宗棠能夠像一個屬吏對待上司那樣,在李鴻章面前逆來順受,大家還可以相安無事,否則,後果將會很嚴重。和李鴻章這樣的人打交道是很費力的,而左宗棠又偏偏不會官場中那種陰陽兩面剛柔相濟的手法,所以,他們之間的失和是不可避免的,而在兩人長期的矛盾和鬥爭中,左宗棠一直處於絕對的劣勢。  只有一次例外,那就是著名的塞防和海防之爭。有人說,這是一場分別代表了湘系集團和淮系集團利益的政治鬥爭。筆者認為,從表面上看,左宗棠和李鴻章都封侯拜相,位極人臣,都是所謂的“中興元老”,應該大體上勢均力敵,各有千秋。但實際上,左李二人的實力相差萬里,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把他們之間的爭議說成兩個集團的利益鬥爭,實在是大大抬舉了左宗棠,同時,也改變了海防和塞防之爭的實質。  

    其實左李之間的矛盾還很多,大家有興趣可以繼續瞭解。

  • 5 # 於莎莎你

    不知道,只知道李鴻章建立的軍隊缺乏鐵血精神,甲午戰爭爛在他手裡。不說海戰,只說陸戰,拿著優於日軍武器的清軍被日軍打敗,讓人想起了被共軍打敗的拿著優良武器的印度軍隊,被共軍打平的拿著優良武器的美軍。戰爭不是完全由武器決定的。即使打不過日軍,也要扒他們一層皮下來,讓他們恐懼,敗了也可以贏得所有人的尊敬。李鴻章制下的軍隊,不戰而逃,實在可恥,鼓午了日軍的侵略野心。左宗堂敢於亮劍,親上戰場,值得尊敬

  • 6 # 程氏子

    最主要還是為官的方式和目的不同,左宗棠是傳統的中國官員,講究報效國家發揮才能,所以不貪財不好利,一身鐵骨!而李鴻章則是傳統的中國官僚,貪財攬權奉公肥私以利動人,只要有好處國家如何與幾何幹!這兩種人如果地位相差懸殊肯定沒得爭,只要地位差不太多就肯定會爭的!

  • 7 # 小賢看體育

    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 在這種局勢下,清廷內部爆發“海防”、“塞防”之爭。 李鴻章說:“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裡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

    光緒元年(1875)同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擁有籌兵、籌餉和指揮全權。左宗棠受任後,立即準備進軍新疆。 光緒二年(1876)二月,左宗棠移駐肅州,就近指揮新疆戰事,各路大軍陸續西行出關。在“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指導下,開始軍事行動。 六月二十一,西征軍夜襲黃田,開始收復新疆戰役,繼而攻克古牧地、烏魯木齊。九月,西征軍收復瑪納斯,北疆平定。次年三月,西征軍揮師南下,先後攻克達阪、吐魯番等城。 光緒三年十二月初二日(1878年1月4日),西征軍肅清和田之敵,取得完全勝利,收復了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區。左宗棠也因此由一等恪靖伯晉為二等恪靖侯。 左宗棠隨即致力於收復伊犁。 時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國談判歸還伊犁事,及《里瓦幾亞條約》成,失地喪權,舉國震怒。 左宗棠憤然說:“武事不競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茲一矢未聞加遺,乃遽議捐棄要地,饜其所欲,譬猶投犬以骨,骨盡而噬仍不止。目前之患既然,異日之憂何極?此可為嘆息痛恨者矣!”審時度勢,他認為只靠外交必不能收回伊犁,應“先之口舌,繼以兵戎,事無不濟”。 於是,在曾紀澤赴俄重開談判時,左宗棠在新疆備戰。

    光緒六年(1880年)春,左宗棠定出三路進兵伊犁之策。 同年四月十八,左宗棠攜棺木出關西征,以示與沙俄決一死戰。 甫抵哈密,左宗棠忽獲廷旨,諭其立即回京,“以備朝廷顧問”。左宗棠保薦劉錦棠繼任督辦新疆軍務。 次年正月,曾紀澤談判後,簽署《中俄改訂條約》(即《中俄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領土。 左宗棠在新疆注意興修水利、築路、屯田、植樹等等,建議以新疆建省,意義深遠。後人曾寫詩稱讚:“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收復新疆後,左宗棠曾專門到福建林則徐祠拜謁,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 他寫了幅對聯:“三吳頌遺愛,鯨浪初平,治水行鹽,如公皆不朽;卅載接音塵,鴻泥偶踏,湘間邗上,今我復重來。” 左公柳 左宗棠兩次率部西征,一路進軍,一路修橋築路,沿途種植榆楊柳樹。不出幾年工夫,從蘭州到肅州,從河西到哈密,從吐魯番到烏魯木齊,凡湘軍所到之處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連綿不斷,枝拂雲霄,這就是被後人所稱的“左公柳”。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爭,以及對陸防海防政策之歧見,與李鴻章素來不睦,甚至勢同水火。在是否收復新疆的問題上,兩人意見就完全相反。

  • 8 # 神州袖手人

    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是曾國藩提拔起來的,在與太平天國交戰期間成長起來。左宗棠性格倔強火爆,相比之下李鴻章較為隱忍。

    1868年8月捻軍張宗禹部覆沒,李鴻章奏報朝廷,張宗禹投徒駭河自殺。左宗棠非常懷疑,叫人四處搜捕張宗禹。李鴻章寫信給曾國藩說“(左宗棠)阿瞞本色,於此畢露”。將左宗棠比作奸雄曹操。後來多種史料證明,張宗禹的確沒死。

    同治十三年(1874年)朝廷爆發的“海防與塞防之爭”,朝廷經費有限,李鴻章等人認為,日本對中國威脅極大,應集中所有財力擴充海軍,西北貧瘠,並不重要。左宗棠與新疆的林則徐有過交流,認為賽防(西部)不能懈怠。清朝歷代統治者對新疆、蒙古與西藏極為重視,最後支援了左宗棠。

    從1875年到1884年的10年間,塞防經費花了8000萬兩,而1885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10年間,海防經費僅有3000萬兩。從這個角度看,塞防還是稍稍優先於海防。平定西北,左宗棠的歷史地位自然高過李鴻章。歷史不能假設,甲午海戰戰敗造成了清朝國力大損,但增加軍費未必能夠打贏日本。

    1885年,左宗棠在前線去世,李鴻章送來一副輓聯:“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爭,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

    這是在甲午海戰之前,李鴻章心裡似乎覺得自己與左宗棠還能平起平坐。甲午海戰之後,李鴻章一定心如死灰了。

  • 9 # 青年史學家

    李、左二人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同在曾國藩麾下,但卻一直關係不睦,多次結下樑子。

    實際上,在慈禧太后的心中,兩個漢臣之間互相齟齬是非常有利於她的統治地位的確立和維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渤、黃磊、黃曉明誰在娛樂圈的影響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