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縝君
-
2 # 歐陽瀟雲無悔
歷史上經常有不少奇人,時常聰明時而糊塗,這個並非是因為個人做事的立場和觀念搖擺不定,而是因為在面對自身周圍現實殘酷的社會現實狀態的一種無奈之舉。
-
3 # 隨性自由的雨露
不同時期不同的表現吧,更多的是為了隱藏自己,比如說五胡亂華是北齊皇帝高洋,哥哥高澄掌權時表現的懦弱傻缺,高澄被刺後一改常態,意氣風發,務實幹練,穩定朝巨,早期執政張弛有道,是位明君,只是晚期不知什麼原因昏庸殘忍。
-
4 # 貝佳致遠
歷史上的一些人物在自己創業初期,總表現的英明睿智,禮賢下士,胸襟開闊。而到了自己有一定實力後,反而還不如以前了。恐怕是他們取得一定成績後,就聽不進不同聲音,一味的盲目自大,目空一切。實際上一種虛偽的表現,性格上原因造成的。
為什麼同一個人既有明智表現又有弱智表現?
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絕對的弱智和明智的!
我們總是習慣於非此即彼的看待一個人,或者一個事物。但是二元對立的看法,往往限制了我們觀察到事物的真相。
以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司馬衷來說。
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千載流傳。另外有一個【哈蟆為公為私】作為一個傻子皇帝的證據。
可有多少人知道為什麼他叫做【惠帝】?
皇帝的諡號裡,惠的意思是【柔質慈民曰惠。知其性。愛民好與曰惠。與謂施。】。
這就是說,進臣對晉惠帝司馬衷的評價是心慈愛民,對民眾善良。
文天祥曾經在《正氣歌》裡寫過一句【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這裡的嵇侍中血的典故,就與晉惠帝有關。
公元304年,晉惠帝兵敗,他臉上中了三箭,護衛都四處潰散,只有官職為侍中的嵇紹守衛在晉惠帝身前。敵軍軍士準備殺死嵇紹,晉惠帝出聲阻攔,他說嵇紹是忠臣,不要殺他。敵軍無動無衷,只是奉命殺死了他。軍士的刀砍在了嵇紹的身上,血濺到了晉惠帝衣服上。之後侍從想要為晉惠帝洗乾淨帶血的衣服。
晉惠帝卻說:“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
如果從這個典故上講,晉惠帝可以說是知人的明君了。
我們應該知道,一個人都是由多面組成的。如果僅僅從一個角度觀察,當然就容易得出弱智或者明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