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風而行ing
-
2 # 想媽的育兒生活薈
其實現在的節日和以前的節日很不一樣了,具體變現在以下方面:
一、沒有節日的氣氛
小時候最喜歡過節,不但有假期,還有好吃的,好玩的,甚至有新衣服新鞋……那個時候,因為物質的相對匱乏,過節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日子,也充滿了節日的儀式感。
而現在,因為物質相對富裕,已經對新鞋新衣服沒有了那麼高的期待,平時不過節,只要有需要或者喜歡都可以擁有,所以過節的氣氛就相對來說,沒有那麼濃厚了。
二、人們的意識發生了變化
以前因為物質相對匱乏,很多好東西都要留到過節的時候才拿出來。所以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對節日充滿了期待。
而現在,很多物質上的東西都可以隨時買到,所以到了節日,就曉得沒有那麼值得期待了,更不要說盼望了。
三、精緻生活需要儀式感
人生不過是一個經歷過程,許多時候我們所謂的悲苦,不過是正常的生長,正常的人生責任與行進歷程。但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不喜歡生活本身,那我們所遭遇的一切,就成為生命不堪承受之重。
所以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這樣才能讓生活更美好。而節日就是最起碼,最簡單,也是最好的營造儀式感的時間點。
想要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精緻,那就需要給生活來點儀式感,讓生活每一天都不一樣。
-
3 # 新生隨心所遇隨心所欲
不是儀式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其一,人心不古。人心散了。
其二,條件變了。不僅時代,環境,主要是行為人,變了。
其三,目的不純。單純變得稀有,成為負面,可悲。
其四,別有用心。古語,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是對的。
其五,特殊情況。需要。
-
4 # 靠譜的砍哥
作為80後我覺得儀式感大機率取決於節日的關係人年齡,比如傳統的春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甚至打春這些節氣都會被父母輩的銘記和遵守老規矩。
對於新興的節日,尤其是羊節日,如聖誕節,情人節,感恩節,80後出生的人們大機率會推崇,因為沒有文化認同或者說本土化之後更多的流於了形式。
對於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對於當代青年和青少年來說,儀式感是在增強的,這跟國家的文化引導和民粹發展息息相關。
這兩年國家通過了中國農民豐收節,首屆就有多地的形式展現,這是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
5 # 拾荒者的時光
其實現在過節不是儀式感強了,反而是沒有了儀式感,誰會更多的選擇過節,那一定是商家!商家過節是利益驅動,而我們其實更多的需要文化上的儀式感,而不是利益前的儀式感
-
6 # 深圳市格萊博諮詢有限公司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1] ,儀式感無處不在。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華人向來是注重“儀式感”的。
回覆列表
我們傳統的節日其實活動很多,特別是春節,古代注重禮,所以很多節日有特別的活動,比如齋戒,沐浴,祭祀等。現代摒棄了舊時的繁文縟節,但是活動也不少。在我幼時,逢年過節,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做傳統美食,包餃子,搖元宵,端午節要包粽子。還得走親訪友,有的人家還要燒香祭拜,擺上長輩照片,上供磕頭等等。至今日,人們的生活便捷年節的親友朋友之間可以發微信,打電話影片聊天,很多時候都不走動了,至於飲食,生活水平好了,平時吃的比過去年節吃的都好,對過節的期待也少了很多,現在一切方便,很多人家直接在飯店吃,在外面買好,燒香祭拜的也少了很多,確實儀式感沒有過去那麼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