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融家888

    金庸作為一代武俠小說巨匠,是現代通俗語言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其小說多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如民族大義愛國情懷,俠義,懲惡揚善和善惡有報等等。

    在民族大義愛國情懷方面最為有名的應該是《射鵰英雄傳》。其主人公郭靖就是長春子丘處機道長因為靖康之恥而取的。在通過拜師江南七俠和北丐洪七公學的一身武功絕學,並且在第二次華山論劍名動天下的情況下。因為聞聽蒙古大軍南下侵宋而毅然投身於抗擊外敵,守護襄陽的大義中去。最後在大宋搖搖欲墜無力迴天的情況下,守護襄陽逾30年的大俠郭靖攜妻兒壯烈殉國,可謂驚天動地,可歌可泣。雖然郭靖是虛擬人物,可是在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面,大俠郭靖這樣的征戰沙場,浴血報國的英雄不計其數,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偉大的傳統美德。

    俠義方面讓人稱道的也可以從《射鵰英雄傳》裡面找出其傑出代表江南七俠。他們結義的異姓兄弟妹子七人因為一句承諾,輾轉大半個大宋,最後在幾年後才在蒙古找到忠良之後郭嘯天的孤兒寡妻。然後又耗費十餘年將郭靖培養成三觀端正的正義愛國的可塑之才。十餘年他們可謂竭盡全力,並且其兄弟之一還葬身大漠。人生能有幾個十年,他們幾個在十餘年裡拋開個人自由和一切俗世之事。比如護養家庭家人,比如個人婚姻大事等等都被拋諸腦後。最後成全了一名名震天下的大俠郭靖。可謂義薄雲天。

    在善惡有報方面金庸大俠也是深信不疑的。一般作惡多端,多行不義必自斃。比如楊康認賊作父,賣國求榮,陷害忠義等等。最後不得好死。而像郭靖這樣忠君愛國,行俠仗義,最後天下聞名人人敬仰稱頌等等。

  • 2 # 半畝仙客

    金庸小說,除了《笑傲江湖》之外,都是有明確的歷史背景。它們主要講了江湖兒女的家國情懷與兒女私情的關係。 講述了在歷史大環境的背景之下,江湖兒女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金庸小說代表著一個時代,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3 # 2分鐘看世界

    金庸的小說其實是私貨挺多的。  1.小說裡沒有一個漢人皇帝是英明神武的,相反少民的比比皆是:完顏阿骨打,段正明康熙。甚至耶律洪基;大宋皇帝沒有一個是好的,光復漢室的明洪武朱元璋寫成了陰毒小人,而皇太極則把前來複仇的袁承志給折服了,差點殺仇敵變救仇敵。  2.顛倒黑白。王重陽、丘處機、包括整個全真派,都從未有過任何抗金、抗蒙之舉,反倒先投靠金人,又充當蒙古人的走狗,堪稱是不折不扣的漢奸組織,卻被老查塑造成了高風亮節的愛國教派。雙手沾滿漢人鮮血的鐵桿漢奸吳六奇,在老查筆下也搖身一變,竟然成了豪氣干雲的反清義士。“明史案”中可恥的告密小人查伊璜,也被美化成與顧炎武、呂留良相交莫逆、並駕齊驅的反清名士。呂文德這樣一個轉戰江淮、湖北、四川各地抗蒙前線達30多年,多次擊退蒙軍,取得驕人戰績的一代名將,反倒被金庸塑造成了貪生怕死、猥瑣無能的可憎小丑。  3.美化殖民。通過韋小寶之口,說只要給老百姓好生活,管他皇帝是本族還是異族,這其實是為英國殖民者講話(事實上異族管治也並不怎麼好,是他自己覺得好);而在《白馬嘯西風》裡,則通過女主李文秀之口表達“我就是不喜歡漢人,哪怕你愛優秀也不”之意。(“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4,金書裡邪教都是有所對映的。什麼洪安通、毛東珠、瑞敬皇后語錄等等,聯絡故事情節與角色身份,其心可知有多陰暗。  5.朝廷系統內的人,要麼是昏庸無能,要麼就被冠以“鷹犬”之名,肆意抹黑蹂躪。  6.在金庸的作品中,漢人官吏幾乎就沒有正面的形象,都是卑鄙無恥的段天德、殘酷屠殺契丹百姓的宋兵、被令狐沖戲弄的小丑軍官等等,可以說是清一色的人渣;而與之構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英明神武的皇太極、鳥生魚湯的康熙、豪邁的完顏阿骨打、講義氣的拖雷、精明強幹的忽必烈……

    高擎文明聖火:  金庸在其第二部小說《碧血劍》後附的《袁崇煥評傳》中,對明清易代表現出極大的激動和歡欣雀躍。請看其原話:   “整體說來,清朝比明朝好得多。從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個君主,他們的總平均分數和明朝十六個皇帝相比,我以為在數學上簡直不能比,因為前者的是相當高的正數,後者是相當高的負數。對於滿洲人入主中國一事,近代的評價與前人也頗有改變。所以袁崇煥的功業,不免隨著時代的進展而漸漸失卻光彩。”  “我想寫幾篇歷史文章,說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北魏、蒙元、滿清只是少數派執政,談不上中華亡於異族,只是“輪流做莊”滿洲人建立滿清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專制、最腐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為中國數千年中最黑暗的時期之一。明朝當然應該亡,對於中中國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

    當《書劍》一炮走紅後,金庸有了底氣,開始漸漸流露一些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在其第二部作品《碧血劍》中,金庸把重心放在了吹捧袁崇煥上,竭力塑造其忠勇無辜的形象,並竭力宣揚滿清瞎編的“偽明史”。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要證明崇禎昏庸無道,明朝天怒人怨,進而推出他一直想宣之於口的結論:“滿洲人建立滿清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  書中還極力渲染李自成冤殺忠臣李巖,義軍入京後燒殺掠搶的場景,目的也非常清晰,否定李闖農民軍,進而為滿清在“一片石”滅之,再統治中原奠基合理性。  在《碧血劍》後面附的歷史作品《袁崇煥評傳》中,金庸的這種態度流露地淋漓盡致,對明清易代表現出極大的激動和歡欣雀躍。下面看看查良鏞先生的原話:  “整體說來,清朝比明朝好得多。從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個君主,他們的總平均分數和明朝十六個皇帝相比,我以為在數學上簡直不能比,因為前者的是相當高的正數,後者是相當高的負數。對於滿洲人入主中國一事,近代的評價與前人也頗有改變。所以袁崇煥的功業,不免隨著時代的進展而漸漸失卻光彩。”  “我想寫幾篇歷史文章,說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北魏、蒙元、滿清只是少數派執政,談不上中華亡於異族,只是“輪流做莊”滿洲人建立滿清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專制、最腐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為中國數千年中最黑暗的時期之一。明朝當然應該亡,對於中中國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  僅從這三段中,查先生的立場和民族傾向性,便已顯露無遺。那時的金庸還年輕,還不懂得掩飾。於是他遭到了強烈的反對聲浪,這讓他警醒起來,不得不有所收斂,暫時掩飾內心的表達慾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幾萬元的手辦被“熊孩子”玩爛了,家長也不賠,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