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有一段很精彩的內容,講的是諸葛亮安居平五路,一人化解曹魏糾合的五路大軍共五十萬人,簡直是把諸葛亮的智慧進行了神話。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閱讀,在諸葛亮和劉禪的交流之中其實說錯了一句話,如果要換別的皇帝,早就招來殺身之禍了,那這到底是一句話什麼話呢?
在書中,諸葛亮對劉禪說道,臣尚恐不能全保,又密調關興、張苞二將,各引兵三萬,屯於緊要之處,為各路救應。此數處調遣之事,皆不曾經由成都,故無人知覺。這重點就在於最後寥寥幾句“皆不曾經由成都”,雖然表面這句話是諸葛亮在解釋安排的這些兵馬調動都沒有經過成都,所以劉禪並不知情,但是你仔細一想,僅僅是兵馬調動沒經過成都嗎?恐怕調動這些兵馬往來的官文,印信恐怕都沒有經過成都,這個事情可就比較大了。
蜀漢自成一國,成都就相當於國都,政令軍令應當都是從此出,而諸葛亮平五路調動軍馬何止千人,又涉及到漢中、江州南蠻等軍事要地,既然能讓劉禪毫不知情,足見諸葛亮當時已經大權在握。雖然劉禪當時並未親政,諸葛亮是託孤重臣,但是不管怎麼說他的權利也是太大了。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說:“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這句話說完整的概括了諸葛亮當時的權利,封地爵位什麼的就不說了,開府治事是一大亮點,也就是說諸葛亮可以自行招募丞相府中管理政治、軍事的幕僚,這是獨立於皇權的相權,而這些幕僚只要在諸葛亮不造反的情況下是絕對聽命於他的,這種情況說是架空了皇帝也不為過,除了兩者之間還有君臣關係外,絕大部分權利已經是屬於諸葛亮了,所以才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的說法。而且值得注意的說,在劉備時期,諸葛亮身為丞相雖然是儀同三司,但是沒有開府,也就是說劉備沒有給諸葛亮這個權利。而到了劉禪,不管是為了更好地輔佐,還是其他原因,總之諸葛亮的權力是大大的擴張了。
當然了,諸葛亮終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點要奪權的意思也沒有,但是這麼重大的軍事調動,連一聲招呼一個奏摺都沒有,還是犯了臣子的大忌,畢竟當時的劉禪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已經有分辨力,從他找諸葛亮商量抵禦五路大軍攻蜀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他也在為國家的生存擔憂。如果換做一般的皇帝,早就看不慣諸葛亮的這種功高震主的行為,但是如果沒有了諸葛亮蜀漢恐怕分分鐘就垮臺,也只有暫時忍耐,不然說劉禪絕對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絕非所謂的“阿斗”。
《三國演義》有一段很精彩的內容,講的是諸葛亮安居平五路,一人化解曹魏糾合的五路大軍共五十萬人,簡直是把諸葛亮的智慧進行了神話。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閱讀,在諸葛亮和劉禪的交流之中其實說錯了一句話,如果要換別的皇帝,早就招來殺身之禍了,那這到底是一句話什麼話呢?
在書中,諸葛亮對劉禪說道,臣尚恐不能全保,又密調關興、張苞二將,各引兵三萬,屯於緊要之處,為各路救應。此數處調遣之事,皆不曾經由成都,故無人知覺。這重點就在於最後寥寥幾句“皆不曾經由成都”,雖然表面這句話是諸葛亮在解釋安排的這些兵馬調動都沒有經過成都,所以劉禪並不知情,但是你仔細一想,僅僅是兵馬調動沒經過成都嗎?恐怕調動這些兵馬往來的官文,印信恐怕都沒有經過成都,這個事情可就比較大了。
蜀漢自成一國,成都就相當於國都,政令軍令應當都是從此出,而諸葛亮平五路調動軍馬何止千人,又涉及到漢中、江州南蠻等軍事要地,既然能讓劉禪毫不知情,足見諸葛亮當時已經大權在握。雖然劉禪當時並未親政,諸葛亮是託孤重臣,但是不管怎麼說他的權利也是太大了。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說:“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這句話說完整的概括了諸葛亮當時的權利,封地爵位什麼的就不說了,開府治事是一大亮點,也就是說諸葛亮可以自行招募丞相府中管理政治、軍事的幕僚,這是獨立於皇權的相權,而這些幕僚只要在諸葛亮不造反的情況下是絕對聽命於他的,這種情況說是架空了皇帝也不為過,除了兩者之間還有君臣關係外,絕大部分權利已經是屬於諸葛亮了,所以才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的說法。而且值得注意的說,在劉備時期,諸葛亮身為丞相雖然是儀同三司,但是沒有開府,也就是說劉備沒有給諸葛亮這個權利。而到了劉禪,不管是為了更好地輔佐,還是其他原因,總之諸葛亮的權力是大大的擴張了。
當然了,諸葛亮終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點要奪權的意思也沒有,但是這麼重大的軍事調動,連一聲招呼一個奏摺都沒有,還是犯了臣子的大忌,畢竟當時的劉禪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已經有分辨力,從他找諸葛亮商量抵禦五路大軍攻蜀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他也在為國家的生存擔憂。如果換做一般的皇帝,早就看不慣諸葛亮的這種功高震主的行為,但是如果沒有了諸葛亮蜀漢恐怕分分鐘就垮臺,也只有暫時忍耐,不然說劉禪絕對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絕非所謂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