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過山谷的清風
-
2 # 香漫寶居
那首先是,父母要有善良的本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日常行為,待人接物,就是對孩子,最直接有力的教化。然後,再加以適當的誘導。這個孩子,就有可能保持住,自己善良的本性。關鍵是,父母在孩子眼裡要有可取之處。自己是否能夠感化孩子。這才是關鍵,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做父母的,沒能保持住善良的本性。想讓孩子做到,這恐怕不容易。有句話所謂,上行下效。我個人覺得,要想教育好孩子,在這個時代,我們做父母的,從人品道德,各方面的素質,都有待提高。不能只要求孩子,而忽略了自己,是否符合善良的標準。
-
3 # 靚媽曉麥
每個小孩都是帶著善良出生的,只是在成長過程中不得不丟掉善良的品質。很多家長總是給孩子製造一個恐慌的環境,動不動就嚇唬孩子。
最常見的就是你再哭,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很多家長完全不分析孩子哭的原因,只會用“嚇”的方式處理孩子情緒問題。長期在這種情況成長的孩子,請問他要怎麼善良?
對周圍一切都充滿了恐懼,那麼他也必須用盔甲武裝自己,都沒能好好保護自己,誰還管自己善良與否啊。
在生命之初,我們都是帶著善良與這個世界和睦相處。看到小植物、小動物都能心生憐憫之情,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小朋友特別愛貓貓狗狗。
但是善良不等於永遠的退讓,我們需要善良,但同樣要捍衛自己的權益。我們會看到毫無底線的善良只會讓自己萬劫不復,孩子的善良必須帶點鋒芒。
因為帶點鋒芒的善良表示你有辨別是非的能力。
善良是一個美麗的品格,是愛心同情心等美好品質的集合。然而大家需要將善良和懦弱做一個區分。以為很多人喜歡評價懦弱的人很善良。因此,我想在回答的時候加一點變動,如何培養孩子善良但不懦弱的品質。
1.多觀察孩子的表現,你盯著他看,自然能知道他是否善良是否堅強。你只需要多看著孩子的眼睛,一切結論在你心裡自然會有。
2.你要策劃呀。孩子在那些地方有欠缺,比如看見小動物就踢,不尊重老人啊,這些行為你要做規範,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規範,而是一方面約束錯誤行為,一方面鼓勵正確行為。
3.孩子就想小樹一樣,要讓他去經歷風雨,雖然相同的事在我身上也難安排,但我們去觀察身邊的人。那些獨立堅強善良的人,都吃過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