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宗伯正曜

    先師諸葛孔明,因為在隆中躬耕隴畝而自號“臥農”,並非《三國演義》等小說裡面描寫的“道號臥龍”。小說裡面描寫先師孔明身穿八卦衣,手拿鵝毛扇,通陰陽,知八卦,善於計謀,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是一個未卜先知的奇人,應該是道家。那麼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其實,先師孔明並不擅長預知未來,也不是一個道士或者道家修士。他是上古宗伯學顯宗弟子,也就是古儒學的儒者。

    道家講究修行,得道之人稱作“真人”。古儒學講究治學修身,集大成者稱作“君子”。這是兩者最顯著的區別。

    先師孔明終其一生都是按照“古儒學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和家人。在他所寫的《誡子書》中,開篇第一句就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講的就是修身。

    下一句話就是治學: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求是》雜誌發表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其中所提到的“明德”就是修身,“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就是治學。“要堅守高尚職業道德,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做到勤業精業。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良好職業道德體現在執著堅守上,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最後達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

    “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這句話該怎樣理解呢?對於黨和國家施政安民來講,就是“我將無為,不負人民”的廣闊胸襟和無私奉獻精神,但是對於我們普通百姓來講,我個人的理解就是明德修身和專心治學。

    我的政治理論水平低微,只粗略學習了半部《詩經》,但是讀懂了文章裡面充滿深厚期望的諄諄教誨:不能走捷徑、搞速成、搞花哨,要學會當愚公,巧偽不如拙誠。捧讀這篇文章,讓我悚然警醒,前有先師孔明先生的告誡,今有賢者寬厚的勸勵之言,我一定“以之為鏡,奉行毋違。”

  • 2 # 傳說111781981

    諸葛亮是雜家,恐怕孤陋寡聞的傻逼們歸功於兩個最無能的門派儒家和道家。實際上儒家教打仗了嗎?道家教治國了嗎?沒有,這樣虛頭巴腦的口號。

    儒生把博學多才的人歸功儒家,道家把有點關係就歸功道家,錯了,諸子百家中雜家博學多才,沒有門戶之分,人個個厲害,文韜武略,儒家知識分子基本都是無能的廢物,學的都是空頭支票,就喜歡認祖宗。

    諸葛亮算個兵家,又通陰陽,內政,發明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這些都是諸子百家的核心,諸葛亮一人皆通,所以歸於雜家,是個偉大的人。百川匯海有容乃大,鼓吹門戶者,何其小哉,容不下諸子百家的知識,狂妄自大,這種人智商低,成不了諸葛亮。把諸葛亮歸於道家,歸於儒家,是無知可恥的。

    諸葛亮,心中沒有門派之分,希望儒家和道家別爭了,你們不配。

  • 3 # 花逆節

    諸葛亮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他對諸子百家都有所涉獵,不過在蜀國執政期間主要是體現法家“農戰”“嚴刑苛法”“獨斷”的思想,三國演義中神化了諸葛亮的忠誠、計謀形象淡化了諸葛亮的真實政治面貌(宋明理學影響),像呼風喚雨、未卜先知這種能力。。。。。。。。。是否真的存在?

  • 4 # 西蜀觀雲客

    立身像道家,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長相打扮也是一副仙風道骨,學識通陰陽奇門遁甲;

    處世像儒家,竭忠盡智,鞠躬盡瘁,積極剛健;

    治國像法家,依法治國。

    需要指出的是,在三國後期魏晉之前,道家和儒家並沒有很明顯區隔,所以你說他是儒是道都可以,也都不可以。

    如果硬要區分,我覺得應該從立身和精神境界來分更合適,因為即使是佛家、道家人物出世,在傳統中國社會里面他都還是會採納儒家法家的作為。所以,從他清奇的長相、淡泊立身、寧靜精神境界來看,基本上他更合適放在道家人物序列。

  • 5 # 市場守望者

    孔明在《出師表》裡這樣寫到:“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當然是想做一個世外之人。在《誡子書》這樣寫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的思想應該更符合儒家的思想,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國家的統一,也可能有些南轅北轍,也是歷史的侷限。修身齊家平天下,是儒家的人生理想。

    孔明說到了,也做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倒著走路有哪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