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刀回眸

    在沒有統一普通話的古代,各地人是如何交流的?答案讓我佩服古人

    其實普通話並不是現代社會專屬,最早形成於夏朝的“夏言”,夏建都洛陽,以當時洛陽話為主,到了周時進一步完善,稱之為雅言。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到各國講學,所以提倡用雅言,並且指出:“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這時雅言在上流階層已經很普及了,作為一個合格的縱橫家,第一個要練的技術就是雅言。

    南北朝時期由於皇帝和貴族南渡,不但帶走了財物,而且連語言都帶走了。但是也不要以為在胡人控制的洛陽就完全沒了影響,胡人多個皇帝傾慕漢文化,大力提倡漢化,北魏孝文帝提倡說漢話,穿漢服,典章制度悉如漢制。簡直比漢族還漢族。並且制定雅言標準,以洛陽話為主,金陵話為輔。

    實際上,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通行各國的"雅言"→即當時的普通話→以當時洛陽話為基準音的普通話,這就是北方各省的方言區別不大的原因,雅言主要在長江以北,而南方則方言盛行,但一個大區域內的方言差別不大,比如江西的永修話與南昌話與客家話很相似,交流還可以進行。

    先秦是雅言,秦朝也是有官方語言的,只是無法考證了。漢代是洛語,承襲了先秦時代的雅言,漢代標準語稱為正音、雅音、通話。西晉是洛語。東晉是吳音。隋朝是《切韻》,以金陵雅音、洛陽雅音為基礎形成的官話。宋朝稱為正音、雅音。元朝的國語是蒙古語,漢語成為天下通語。明朝的國語是江淮中原音。清朝是漢語官話,也叫國語。

    走南闖北的生意人是如何交流的呢?舉個例子說明吧!比如說你從北京去江蘇做生意,北京的這一代的方言都差不多,當你行走到山東與北京交界地段時,交界地段的百姓語言都是互通的,都能聽懂,可以找個交界地段的百姓當翻譯。山東地段的語言大體一致,可參照此方法,行至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時候,再找個這個地段的百姓做翻譯,因為山東與江蘇交界的語言也是互通的。

    古代因為交通,通訊都不發達,老百姓應交流不多,甚至一輩子未出縣外的人都有,秦朝已有戶籍制,禁止民眾自由遷徙,所以老百姓地區性交流不多,官方自有“雅語”之類,文字,書信交往即可。

    實際上,每地交界的語言都是互通的,就像中國和越南、俄羅斯邊境的邊民一樣,他們的語言都是互通的。這樣,走南闖北的生意人就是靠這種方式交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製作香河肉餅時如何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