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內向”還是“外向”,這基本上是由一個孩子的“氣質”決定的。
心理學中所定義的“氣質”,是每個人生來就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典型而穩定的動力特徵,是人格的先天基礎。
比如:
這的區別,只是不同的“氣質型別”之間的區別,它通常是天生的,而不是後天學習而來,並沒有好壞、對錯、聰明和不聰明之分。
比如,有些孩子在新情況下很自然很舒適,適應能力很強;
而有些孩子就更謹慎一些,需要更多時間來適應,以及更多成人的支援,才能在陌生的環境中感到安全。
看上去,好像適應得快的孩子更有優勢。
可是另一類謹慎的孩子,往往是非常細心的觀察者,他們能從自己的觀察中學到很多東西,而且,他們更傾向於在行動之前先考慮情況,這不也是一個很有優勢的特點嗎?
所以,氣質中的“內向”、“外向”不是孩子選擇的東西,也不是家長創造的東西。沒有“正確”或“錯誤”、“更好”或“更壞”的氣質。
只是,在不同的社會文化條件下,我們難免會不同氣質的孩子產生偏好和期待。
比如,在我們國家過去的文化中,更偏好文靜、羞怯一些,特別是對女孩子;
但最近幾十年,就好像更偏好活躍、大膽一些。
每一位父母當然有自己的偏好和期待,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也許爸爸媽媽自己很喜歡結識新朋友、喜歡嘗試新事物,性格很外向,但自己的孩子卻正好相反。
於是難免會困惑:“孩子怎麼一點也不像我”?
可是,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意識到孩子和我們有這樣的差異很重要。意識到孩子的需求很可能與我們的不一樣,才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為了培養孩子的健康的自尊,孩子很需要爸爸媽媽接受他本來的樣子。
當我們注意到、並真正欣賞孩子的特點時,我們才會真正調整自己教育的方式,去適應孩子,滿足孩子的個人需求。讓孩子感到自己能被愛、很重要、有自信、並且有能力!
所以,與其糾結“內向”好,還是“外向”更好,不如花時間去了解自己孩子的氣質。
每種氣質都有獨特的優勢。利用你對孩子氣質的瞭解,鼓勵他的優點,預估可能遇到的問題,並在需要時支援他。
不論是“內向”還是“外向”,這基本上是由一個孩子的“氣質”決定的。
心理學中所定義的“氣質”,是每個人生來就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典型而穩定的動力特徵,是人格的先天基礎。
比如:
有的孩子對生活中的小變化比較隨和,通常的小變化都容易接受;可有的孩子對生活中的變化卻很敏感,哪怕只是換了一件新睡衣,他的反應都比較強烈;有的孩子喜歡坐下來安靜地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對新事物的接受比較緩慢;但有的孩子卻喜歡主動地去享受新的體驗,結識新的朋友。這的區別,只是不同的“氣質型別”之間的區別,它通常是天生的,而不是後天學習而來,並沒有好壞、對錯、聰明和不聰明之分。
比如,有些孩子在新情況下很自然很舒適,適應能力很強;
而有些孩子就更謹慎一些,需要更多時間來適應,以及更多成人的支援,才能在陌生的環境中感到安全。
看上去,好像適應得快的孩子更有優勢。
可是另一類謹慎的孩子,往往是非常細心的觀察者,他們能從自己的觀察中學到很多東西,而且,他們更傾向於在行動之前先考慮情況,這不也是一個很有優勢的特點嗎?
所以,氣質中的“內向”、“外向”不是孩子選擇的東西,也不是家長創造的東西。沒有“正確”或“錯誤”、“更好”或“更壞”的氣質。
只是,在不同的社會文化條件下,我們難免會不同氣質的孩子產生偏好和期待。
比如,在我們國家過去的文化中,更偏好文靜、羞怯一些,特別是對女孩子;
但最近幾十年,就好像更偏好活躍、大膽一些。
每一位父母當然有自己的偏好和期待,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也許爸爸媽媽自己很喜歡結識新朋友、喜歡嘗試新事物,性格很外向,但自己的孩子卻正好相反。
於是難免會困惑:“孩子怎麼一點也不像我”?
可是,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意識到孩子和我們有這樣的差異很重要。意識到孩子的需求很可能與我們的不一樣,才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為了培養孩子的健康的自尊,孩子很需要爸爸媽媽接受他本來的樣子。
當我們注意到、並真正欣賞孩子的特點時,我們才會真正調整自己教育的方式,去適應孩子,滿足孩子的個人需求。讓孩子感到自己能被愛、很重要、有自信、並且有能力!
所以,與其糾結“內向”好,還是“外向”更好,不如花時間去了解自己孩子的氣質。
每種氣質都有獨特的優勢。利用你對孩子氣質的瞭解,鼓勵他的優點,預估可能遇到的問題,並在需要時支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