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在諸侯國中打著尊崇周王的旗號,提倡信義,厚往薄來,歸還所侵佔的鄰國的土地,開關通商,遣使結好,會盟約誓。不數年,四鄰大親。這其實是一種團結多數、孤立打擊少數的外交策略。
齊桓公按照管仲的計謀,在經濟上實行富民策略;在政治上,隱令寄政,作內政而寄軍令;在軍事上,實行足兵的策略。
在齊桓公任用管仲的最初五年間,齊國日臻富強。
憑藉著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和中原各諸侯的支援,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齊國開始解決北夷和南夷的問題。
自周釐王三年至周襄王九年,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獨霸中原。
回覆列表
-
1 # 小心說歷史
-
2 # 雲中漫步笑紅塵
史料記載周滅商後,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諸侯國林立之時,《荀子•儒效》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而呂氏春秋•觀世》謂“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
僅東海之濱的山東地域,就分封了大大小小十餘國。周朝分封的諸侯按爵位分為
6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附庸爵。其中齊國足侯爵諸侯國。
齊國系周開國功臣姜太公呂尚的封國。公元前1000年前,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
後,被封國建邦。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初
封於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後遷至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國在
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曾在三監之亂後,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東至海, 西
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成為大國。
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同時,聽取管仲建議,春秋諸侯林立,要想稱霸諸侯,就得尊王攘夷。
齊桓公採納了管仲的建議,打擊東夷,北戎,四海臣服。諸侯國有難,立馬伸出援手。燕國遭到北戎襲擊,齊桓公立馬派兵痛打北戎。帶頭大哥得有實力。同時,對不聽招呼的諸侯國,打著周王的名義征討。
“桓公約以伐宋之後,相訂為會。乃再遣使如周,告以宋公不尊王命,不來赴會,請王師下臨,同往問罪。周釐王使大夫單蔑,率師會齊伐宋。”
楚國不給周王進貢,齊桓公也帶領一幫諸侯國小兄弟攻打楚國,為周王討回禮數。
公元前684年,在周惠王見世子鄭久的見證下,在首止設壇,歃血為盟。齊、宋、魯、陳、衛、許、曹七國諸侯,共推齊國盟主。
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齊國是最先邁入霸主地位。這與齊桓公尊王攘夷的策略是分不開的。
尊王攘夷一詞源自春秋時代,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原意是尊奉周王為中原之主,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後來成為面對外族入侵時,結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同義詞。
春秋時期,諸侯國內的篡權政變和各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不斷髮生。與此同時邊境族群趁機入侵,華夏文明面臨空前的危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適時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並數次發動幫助諸侯國攘斥夷狄戰爭而大獲讚賞,其事蹟被後世稱為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在中國歷史上多為正面評價。如朱熹稱其“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
另一方面,東周歷史上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屬“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義擴張自己利益的的行為,但並非攘夷,而是華夏諸侯國之間的內戰,正是孟子所說的“春秋無義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