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郭文史
-
2 # 鼓樓博牛志
明朝的王世貞曾經提出過“六經皆史”的觀點,當然持有該種觀點的人在他之前和之後都大量存在。
六經是哪六經?詩、書、禮、易、春秋。說《春秋》是歷史,這沒有什麼疑問。而剩下的,《易》是算卦的,《詩》是周朝時候的詩歌,為什麼說它也是歷史呢?因為《詩經》裡邊涉及了很多當時的風俗,反映了當時人們底層的生活歷史,可見文學是會反映歷史的,而且不同階段的文學也反映不同階段的歷史。而最能體現這一觀點的,可能要屬19世紀以來世界文學藝術發展的歷程。
在19世紀前後,法國經歷了大革命,但大革命帶來的並不是社會的穩定,隨之而來的是社會激烈的動盪以及拿破崙帝國的建立。這個時候社會給人們心靈帶來的衝擊是無比的,反映到文學上則是英雄主義盛行,遂產生了浪漫主義文學,像雨果的《巴黎聖母院》。
19世紀30年代以後,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可是工業革命的發展也暴露了其固有的弊端,造成了激烈的階級社會矛盾。這個時候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盛行,巴爾扎克、列夫托爾斯泰就是處於這個時期。
進入20世紀以後,經歷了30年代的經濟危機以及兩次世界大戰,使人們的心靈產生了無比的絕望和迷茫,西方世界於是產生了反傳統的現代文學,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社會主義文學,代表作家高爾基;拉美產生了魔幻主義文學,代表作家馬爾克斯。
美術同樣經歷了從英雄主義(新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現代主義的轉變。音樂創作上也經歷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和20世紀的現代主義。可見文學和藝術雖然是虛構的,但它的靈魂卻時刻反映著社會現實。
十九世紀以來中國的文化藝術一直走下坡路,自五四運動過後,中國的文壇再也沒有出現過魯迅,茅盾,這樣享譽世界的文壇巨人。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隨著中華民族崛起,人們的生活一點點有改善,從食不果腹的戰亂年代走到了如今全民小康的時代。人們對文藝的欣賞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人們喜歡低俗的有趣的文學藝術作品,因此形成近代文化藝術萎靡不前。
在戰爭年代,文化藝術就是一把槍,人們用筆桿子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因此湧現了一大批文化名人。
自十八大以來,習主席開始重視文藝創作,提出了文藝復興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