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曰讀歷史

    乾隆一生風光無限,堪稱史上最瀟灑的皇帝。到了晚年,乾隆皇帝逐漸好大喜功,不但大興土木,而且六下江南,損耗大量人力物力,再加上貪汙腐化成風,整個大清王朝極盛轉衰。

    “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

    乾隆皇帝一生貪戀權位,就算當了太上皇,也是大權在握,絲毫沒有放鬆權杖的意思。他的一生享盡榮華富貴,卻也給子孫後代埋下了禍患,大清王朝也因此極盛而衰了。

  • 2 # 先啟歷史

    這段期間乾隆可沒好好享受晚年啊,最少幹了三件大事啊!

    開始說三件事,這第一件就是,監政訓政哎雖然位置給你嘉慶了,但是你還得聽我的,也就是說這三年,全國大事還是掌握在乾隆手裡的。

    第二件事呢,是很多人比較羨慕的哈。人家太上皇了,還不忘納妃子,嘖嘖,他將自己最愛的富察氏的侄孫女小富察氏封為了晉妃,說是為了紀念皇后的。哈。

    還有一件事,就是眾所周知的鎮壓白蓮教起義,乾隆一生輝煌無比,威嚴堂堂。他怎麼允許底層挑釁,所以由他主導鎮壓,產生了巨大的震懾作用。可惜,乾隆不知道的是,在他後面,大清國不在輝煌,最終……

    我是先啟,為你分享更多趣味歷史!

  • 3 # 這個歷史很正

    除了幹一些皇帝日常的公事,在乾隆最後的三年裡,還幹了兩件大事,一件事舉辦千叟宴,另一件就是平定白蓮教起義。

    乾隆宣佈禪讓以後的第一件是就是舉辦千叟宴,可能是乾隆年少時參加他爺爺康熙的千叟宴被震撼到了,於是他一向嘗試一下這種人生巔峰的快樂,所以清王朝最後一次千叟宴舉辦了。

    但是舒服之後,也發生了一件另乾隆爺不那麼舒服的事,那就是千叟宴後沒幾天,白蓮教起義。

    因此,在乾隆生前的最後三年裡,除了千叟宴快樂了一次,其他時間都是在想著如何平定白蓮教的叛亂,恐怕真的是樂極生悲了。

  • 4 # 瘋狂青史

    乾隆六十年,他主動的宣佈了退位,次年正月初一,乾隆正式退位,嘉慶皇帝繼位,伺候,乾隆一直過著太上皇的日子,但這個太上皇卻不是我們相信中的那樣。

    乾隆雖然退位當了太上皇,可是在這三年的時間裡,他的地位和權利都是遠高於嘉慶皇帝,大清的江山仍然牢牢被乾隆把控在手中,只放給了因為年事已高不願意過問的禮儀祭祀活動。

    乾隆向眾臣解釋道:自己雖然是一個閒人,不過精神尚可,批閱奏章、訓示皇子、考察民情之事,他還是做得來的。

    並且在那三年之中,乾隆還專門的派了心腹重臣對他自己的陵寢進行了多次的巡查以及修繕,就連通他身後的葬禮都幫助嘉慶考慮好了,一點都沒有給嘉慶機會,也算得上是一個“寵兒子的皇帝”吧,一點都捨不得嘉慶操勞

  • 5 # 一盤拉條子

    縱貫中國歷史,禪讓雖然被認為是政治上的美談,但是實際上每一次禪讓的發生都伴隨著激烈的政治權利鬥爭,伴隨著流血。選擇禪讓權力的人,往往是政治鬥爭的失敗者,即便是父子之間,像李淵和李世民。

    根據當時的規定,官員在行文中遇太上皇這仨字,要高二格抬寫,和遇上嘉慶皇帝一樣。還有太上皇過生日稱萬萬壽,皇帝過生日只能稱萬壽。

    用乾隆自己的話說:“朕雖歸政,大事還是我辦。”

  • 6 # 眼史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雖然已經退休成為太上皇,但是他的權力慾卻並沒有消退。儘管此時他已經不再是青年時期的“天之驕子”,此時的大清帝國也已經是外強中乾,隱患頻發,但是乾隆皇帝卻依然不願意面對這樣的現實,想要憑藉一己之力挽救清朝的頹勢。但是大清帝國的衰敗,並不是因為乾隆皇帝不夠努力造成的,它是時代必然的結果,故步自封的大清王朝只能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落後於西方社會。

  • 7 # 珞珈山的貓

    乾隆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之一。擔任皇帝整整達到了60年之長。而後又退居二線做了三年多的太上皇。這樣的記錄足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8 # 老豬的碎碎念

    先聊一下乾隆為什麼能當太上皇,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在活著的時候把皇位禪讓給自己的兒子了,那麼問題來了,乾隆這是作的什麼妖,好端端的為什麼把皇位還給送人了,這在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事兒,這話兒可要從乾隆剛剛繼位說起了。。。。。

    話說這乾隆皇帝在25歲的時候就坐上了皇帝的寶座,而他有一個政治上的偶像,那便是他的皇爺爺康熙帝,他處處以康熙作為自己的榜樣,因為康熙是8歲登基,69歲駕崩,整整做了61年的皇帝,所以在乾隆上臺後,他曾經想老天發過誓,他說如果上天能眷顧他,能讓他在位坐滿一個甲子六十年,他一定在60年的頭上把皇位傳給兒子,自己絕對不超過皇爺爺康熙,於是乎,這段話被起居注官記載了本本上。

  • 9 # 星河談史

    乾隆當了三年太上皇,但是事實上他還抓住著皇帝的權力不放。因為他禪位給自己的兒子,並不是真心實意,而是被當年的誓言所逼。

    新的皇帝也就是他的兒子,嘉慶皇帝也沒有辦法,只好一直忍受著當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咱乾隆本身年紀也很大了,畢竟歲月不饒人,三年之後就死了,所以嘉慶皇帝也沒有等多長時間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帝了。

    在這三年的時間裡,一般大的事情都必須由乾隆皇帝來決定,小的事情可以交由嘉慶皇帝自己解決就行了。而且乾隆皇帝還一直住在象徵著皇帝寢宮的乾清宮。

  • 10 # 歷史長河中的一粒沙

    一般來說,太上皇就是個虛職,就是退休養老的。 但是,乾隆皇帝就不一樣了,他執政60年後,讓位給兒子嘉慶,自己當上了太上皇,但是對權利還是很眷戀,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裡,實權還是在乾隆手上的,這三年裡,嘉慶皇帝最多就算個旁聽的皇帝,頂多就是處理些雜事。

    所以在乾隆當太上皇的時間裡,嘉慶不過是個傀儡皇帝,只能站在乾隆的一邊,看乾隆怎麼處理國家大事。這樣看來,乾隆這太上皇當得還正是不老實啊,讓自己的兒子都活在了陰影下。

  • 11 # 老張的貓

    乾隆當了三年的太上皇,他都做了什麼呢?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既然說到太上皇,我們就不得不說到初衷,其實乾隆並不是想做太上皇,只是他當初立了一個承諾“在位時間不能超過我爺爺”,康熙當年在位61年,乾隆就說我最多60年吧!於是就發生了退位這件事,把位置交給兒子了。

    不過大家都想,退位後,那太上皇乾隆是不是就輕鬆養老了呢?對於普通人也許是這樣,可是對於乾隆皇帝,你想啊,做了60年的工作,突然讓你不幹了,是不是心理上都有點不舒服,那我豈不是成為廢人了啊,就像古代那些武林人士,動不動武功廢掉,就說“我是個廢人了”好吧,按照這個常理,我們現代人估計都是“廢人”了。

    現在我們來說一下乾隆這三年零四個月的太上皇,到底做了啥?我們主要說三件事:

    第一件事:訓政

    太上皇乾隆雖然退位了,但是卻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大權不放”,我們來看一下乾隆是怎麼做的“軍國重務仍奏聞,秉訓裁決,大事降旨敕。”,我們從《清史稿》發現了這個記載。從這裡面,我們看到,重要的軍務大事,國務還是乾隆來處理,而嘉慶雖然登基了,只能負責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且文武大臣進京都要請示他的恩訓。

    嘉慶元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在圓明園召見北韓使臣,更是直接放話:“朕雖然歸政於皇帝,但大事還是我辦。”大家看到了嗎?都退位到太上皇了,還自稱“朕”。而且住所一點變化都沒有,還住在養心殿,其實乾隆應該搬到寧壽宮,但是乾隆解釋道:“予即位以來,居養心殿六十餘載,最為安吉。今既訓政如常,自當仍居養心殿,諸事咸宜也。”意思就是說,你看我都住在這裡60年了,我都住習慣了,現在既然是訓政,幫著皇帝提點,那我還是住在這裡吧,別亂搬家了,怪麻煩的!哎,這都說啥話呢?我們都說在其位謀其事,乾隆還挺熱心,不在皇帝位了,還謀皇帝事,住皇帝住所。真是有點可憐嘉慶了。

    第二件事:“千叟宴”

    “千叟宴”這個事情,開創於康熙年間,當時康熙60大壽的時候舉辦過,在康熙69歲的時候又舉辦過一次。既然乾隆很多事都效仿康熙,這麼重要的事情當然不能放過了,在嘉慶元年正月初四,乾隆剛當上太上皇三天,就在寧壽宮的皇極殿舉辦了“千叟宴”。

    當然在乾隆75歲的時候,已經辦過了一次“千叟宴”了,可是那次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後果,由於舟車勞頓或者宴會吃的太好了等原因,一些歲數大的人,在回去後都病逝了。所以當乾隆在做太上皇的時候,再次效仿康熙第二次舉辦“千叟宴”的時候,就把人數降低了,列名參席者3056人,在宴席上大家還賦詩三千首,當時嘉慶還率領3056名耄耆老人山呼萬歲,為乾隆祝壽。在他一生當中,此刻達到了頂峰,乾隆十分滿意。

    第三件事:“平定白蓮教起義”

    在千叟宴剛過沒多久,在四川、陝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就發生了清朝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也就是“白蓮教起義”。

    在平定過程中,乾隆先讓湖廣總督,巡撫,西安將軍進行鎮壓,擊潰多股敵軍,隨後乾隆採取堅壁清野策略,讓白蓮教只能轉戰他處,讓清軍奪得了主動權。

    當嘉慶三年八月,起義領袖王三槐被抓獲,乾隆說道:“十全武功又多了一功”不過乾隆最終還是沒能看到起義結束,就撒手人寰了。

    這場起義歷時九年,直到嘉慶九年才平定。據統計,為了平定這場起義,清朝投入了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於國庫五年的財政收入。

    結語

    嘉慶三年臘月,89歲的乾隆得了輕微感冒,大家也沒在意,到了嘉慶四年正月初一,乾隆還接受嘉慶和親王貝勒的拜年,可是到了初三就突然駕崩了。

    乾隆的一生無比輝煌,哪怕是在最後的幾年也是過的非常愜意,大權在握,平定起義,千叟宴,最終也算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 12 # 饕餮不碼字

    乾隆五十六年,79歲的愉妃被翻了牌子。太監一臉驚愕,以為乾隆老眼昏花,小心的提醒道:“皇上,愉妃娘娘已經79歲了,要不咱換個年輕的?”乾隆怒拍桌子:“79歲怎麼了,今晚就要她侍寢。”太監嚇得半死,趕緊把愉妃梳洗打扮,送去了養心殿。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多日來一直失眠,胃口也差了很多。於是,御前太醫們為乾隆診脈、也沒什麼大的症狀,可就是一直治不好。

    眼看著身體越發虛弱,這莫不是上天給他的警示,自己活不了幾年了?想到這裡,乾隆腦海裡突然想起一件事:她以前說過,要尊敬祖宗家法。

    當天晚上,他就找來禮部尚書,檢視自己當了多久皇帝。不查還好,禮部尚書給出的答案:今年正好是第六十年。

    乾隆內心一驚:難怪近日覺得神思不佳,這不是祖宗在告誡自己嗎?

    他立刻下令,禪位於儲君皇十五子,第二年就要舉行傳位大典,一刻也不容許耽誤。

    等待了十幾年的嘉慶,終於等到了今天。這些年,跟隨乾隆的那幫老臣,明面上對他這個儲君還算尊重,可是背地裡都在嘲笑他,都快四十歲了,還被父親管著。

    可是他有什麼辦法,要怨就是皇阿瑪實在是太能活了。等自己當了皇帝,說他閒話的那幾個老東西,一個都不放過,尤其是和珅!

    但嘉慶萬萬沒想到,乾隆對和珅的依賴已入骨髓。更沒想到的是,已經是太上皇的乾隆並沒有放權。自己彷彿是一個擺件,任由乾隆和和珅在後面掌控。

    嘉慶心灰意冷,對和珅無從下手轉變對乾隆的怨恨。據說,在乾隆去世前一年,嘉慶還送了兩個妙齡少女給80多歲的乾隆,很多人猜測就是想消耗乾隆,好早一日掌權。

    從1796-1799年,嘉慶三年時間,都是乾隆掌權。那麼,這三年,乾隆究竟做了什麼事情,他的退休生活為後世子孫帶來了什麼呢?

    01,祖制不敢違:乾隆在世時禪位的真正原因

    (1),在位年限不得打破爺爺康熙皇帝的記錄

    乾隆即位的時候剛滿25歲,而且他本人也沒有背景可以受益,他的生母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他能夠當皇帝,外力靠的是爺爺康熙的喜愛,若不是康熙垂愛,恐怕當初雍正也不一定能當皇帝。

    所以,為了感恩康熙爺的偏愛,乾隆在剛剛當皇帝的時候,就曾經說過:康熙爺真乃千古一帝,在位61年,一生無數傳奇。我當了皇帝,一定不能超過這個時間,否則可是對爺爺的大不敬。

    其實乾隆這麼想也是有私心的,他的先祖們,也只有康熙一個高壽,乾隆之所以說不能超過康熙的在位時間,其實也是想著自己可以活過80歲,這樣就心滿意足了。

    在當時,細數歷代皇帝,在位時長超過60年,也就是隻有康熙皇帝一人。

    乾隆野心很大,他想當第二在位長的皇帝。只是他沒有想到,他打破了自己的規定,眼看已經85歲了,依然活得硬朗。

    所以,即使他有心繼續執政,但是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自己不能打自己的臉啊,眼看著馬上就要超過康熙的執政時間了,於是緊忙將皇位禪讓於嘉慶。

    (2),國家內部矛盾不斷,年老體衰精力不足

    乾隆中期之後,朝廷貪腐之風屢禁不止。而此時的乾隆好大喜功,早已忘記自己年輕時候的志向了,寵信和珅這個朝廷大蛀蟲。

    普天之下莫非黃土,土地高度集中在貴族手中,加上嚴苛的封建剝削,百姓深受其害。

    很多地方的農民無地可種,還要年年向官府上交很多銀兩。長久以往,無以為生的農民與無能的清朝政府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等到了乾隆末期,農民性起義數不勝數。

    林文爽、安南、廓爾喀之役,三場平復戰爭,消耗掉了大量的財力、人力。乾隆為此很是苦惱,但卻以年紀大不想耗費精力為理由,不願再做大的變動。

    加上他一輩子開銷極大,六次下江南,每次都對江南的百姓造成了一定的傷害。晚年的生活更是極其奢侈,也因為他的大手大腳,康乾盛世打下的基礎,到了道光年間,就耗費的差不多了。

    (3),朝廷百官頗有微詞,不禪位難堵悠悠之口

    1773年,乾隆已經62歲了,本來要立為儲君的皇五子早已病死。這麼多年,一直也沒有再立過太子。眼看朝野中有人私下議論這件事,乾隆心知,再不立儲君,恐怕會有異變。

    於是,他私下封顒琰為儲君。

    但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在當時並不算是秘密。可是,一晃都過了20多年,自己還佔著皇上的位置,有點說不過去了。

    對於顒琰承受的壓力,他也非常清楚,但是人老了,思維都會有一些狹隘。

    他當了太久的皇帝,一旦失去了這個位子,他心裡和身體上都難以接受,所以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霸佔”皇位多年。

    但現在時間太久了,對於一個80多歲的老人來說,還佔著皇位,處理國家大事,顯然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所以,趁著當政60年之際,禪位於嘉慶。

    02,禪位之後的乾隆,每天都在忙些什麼?

    ①,大力扶持和珅,輔助自己繼續把持朝政

    1796年開年,乾隆就舉行了禪位於嘉慶的傳位大典,自居為太上皇,從此退居二線,嘉慶正式做了皇帝。

    新帝登機,舉國上下都是一篇欣欣向榮的面貌,可嘉慶卻開心不起來。

    按道理乾隆歸政之後,應該搬遷別處,不可以佔用皇帝的居所。可是,乾隆依舊在養心殿訓政,也沒有搬走,顯然是一副“垂簾聽政”的樣子。

    他捨不得放棄權力,所以一直抓緊軍權,這樣他才可以控制整個大清。可憐的嘉慶還想著自己當了皇帝之後要將和珅一黨掃除,眼下不僅成了泡影,乾隆甚至較之前更加寵幸和珅。

    嘉慶二年,乾隆的身體出現嚴重問題,此刻的他猶如驚弓之鳥,時刻提防嘉慶。而這時,原來的軍機大臣阿桂大學士去世了。這個時候,嘉慶就想把自己的人放在這個位置上。可是被乾隆阻攔了,他將這個位置送給了和珅。

    至於為什麼是和珅,想必這個事對兩位當事人都有好處。乾隆知曉自己的兒子對和珅的怨恨,所以,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乾隆自然與和珅站在統一戰線。

    和珅這個人確實也是有能力,當年的白蓮教起義,波及到四川、陝西、河南以及湖北等多個省市,是清朝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民農起義了。但是在和珅當軍機大臣的時候,白蓮教因為內憂外患,最終領袖王三槐被擒,乾隆因此大肆獎勵和珅。

    據說在養心殿訓政時,乾隆坐於堂上,嘉慶坐在下首,而和珅卻可以站在乾隆旁邊。當時乾隆聽力嚴重退化,他卻還要堅持聽政,而且只有和珅才能聽懂他說什麼。

    所以,這一君一臣,控制了嘉慶和整個文武百官,和珅權力的頂峰居然不是在乾隆時期,而是在極度嫉恨自己的嘉慶年間。這件事令嘉慶非常生氣,但是上面有他爹罩著,他也不敢多說什麼,只等乾隆去世,好一雪前恥。

    在早期,乾隆看中和珅乃是聰明的頭腦,善於理財的思維。乾隆一輩子花銷太大了,即使雍正留給乾隆不少錢,但是也不禁花。所以和珅的這個“優點”,對乾隆就非常受用了。

    自己在前面隨意花錢,不用擔心國政,因為後面有個賺錢機器。

    晚期的時候,乾隆已經不在意那麼多金錢了,但是他需要利用和珅牽制住嘉慶,即使他明知道和珅在這個時候大肆斂財。

    在乾隆去世不足半月,和珅就被賜死了。從這個處置速度來看,也能曉得嘉慶對和珅的怨恨程度。其實說起來,和珅也算是為乾隆背鍋了,畢竟嘉慶不敢對乾隆怎麼樣,但要是收拾和珅,就太容易了。

    ②,舉辦了大清朝最後一次“千叟宴”

    千叟宴是清宮的宮廷宴會之一,最開始是由康熙皇帝舉辦的。

    康熙五十二年,恰逢康熙60大壽,為了慶賀這個特殊生日,他在暢春園舉辦第一屆千叟宴,感謝那些前來為他祝壽的人。

    清朝一共舉辦了四次千叟宴,康熙辦了兩次,乾隆也辦了兩次。最後一次舉辦的時候,乾隆已經將皇位傳給嘉慶,那個時候他已經86歲,為了讓更多的同齡人參與,還特意將門檻抬升到參與者年齡需70歲以上。

    據說參與者有3000多人,整個場面非常熱鬧,一些比乾隆年紀還大的老者,紛紛上前為其祝福。身體不舒服的乾隆,在這場宴會中,明顯精神了不少,雖然話不多,卻也能看出其內心的喜悅。

    乾隆自詡為“十全老人”,他認為自己是僅次於爺爺康熙的皇帝,成功舉辦了兩次千叟宴之後,乾隆滿意了。自認為大清朝在他手上發展達到了頂峰,自己也算是千古明君了。

    只可惜,這次千叟宴之後,很多前來參加活動的老人並沒有因此延長壽命,反倒是因為車馬勞頓,有一些人甚至都沒有回到家,在路上就去世了。

    不知道是不是一種預示,千叟宴之後,白蓮教起義爆發了。

    康熙後期,大量難民湧入川陝之地,這使得人均土地量急劇減少,人們只能靠微薄的收入維持生活。但是,當時的湖北、四川之地貪腐盛行,此地山區居多,不方便管理。所以這些貪官枉顧王法,清朝政策並沒有完好執行。

    在這種情勢下,民農起義不斷髮生,其中最為壯大的要數白蓮教了。

    白蓮教首先爆發在湖北,但隨著清兵的無能,逐漸發展到周圍的幾個省,而且當時朝廷上嘉慶並沒有親政,所以這些問題一直被忽視。

    直到後來乾隆意識到不能放任其為所欲為時,清軍已經無法輕易對戰白蓮教教眾人了。乾隆迅速調集大軍前往前線,並從國庫拿了充足的銀兩,保證清軍可以同白蓮教抵抗。

    戰爭持續了一年多,清軍終於在湖北將白蓮教首領王聰兒、姚之富包圍,最後,面對漫山遍野的清軍,王聰兒、姚之富自知已無抵抗之力,於是跳崖自殺了。

    對於這件事,乾隆認為是自己又在文武百官前炫耀了一把,甚至說這是自己“十全之外”的另一全,“成此巨功”。但是白蓮教並沒有因此被消滅,餘部在張汗潮的領導下,回到了四川。

    可乾隆並不在意,他覺得自己打敗了白蓮教的首領,就算是成功了。朝廷的輕視,也給了白蓮教喘息的時間,等到嘉慶親政後,開始對其進行全力反擊,直到嘉慶九年,起義才算是告敗。

    除了上面這三件事,乾隆在當太上皇的時候,還做了很多事情,其中較為人知的就是“圓明園宣誓皇權”以及“80老者娶妙齡少女”,這兩件事了。

    嘉慶元年,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並且好告訴這些外邦使臣:雖然我現在不是皇上了,但我還說了算,你們還要像之前那樣尊敬我。

    絲毫不願意放棄皇權,這也就難怪有傳言說嘉慶怨恨乾隆了。

    還有就是在去世前,新納了妃子。有人說這是嘉慶使得計策,明面上是孝敬乾隆,實則是催命。

    不管嘉慶的目的是什麼,單就說這新納的妃子們也是非常可憐,十幾歲就成了太妃。而且按照後宮規定,她們沒有生有子女,一輩子都不可以再出宮了。就這麼在冷清的後宮生活,是非常殘忍的一件事。

    嘉慶四年,乾隆在養心殿去世了,享年89歲,一代帝王就此隕落。

    總的來說,乾隆在退位的這三年,大部分時間都用於保全自己的權力。就算是他後來舉辦第二次千叟宴,本意是與民同樂。但就事實來看,這場盛宴並沒有改變清廷走向衰亡的走向。而白蓮教的危機,沒有及時解決,致使自白蓮教後,爆發了很多次大規模起義。

    等到了天理教時期,嘉慶被嚇得逃離了皇宮,可見皇室早已根基動搖了。

    最後總結一下:

    乾隆在前期是一位非常盡責的皇帝,即位後採用“寬嚴相濟”的政策,有待朝臣,同時在經濟上重視農業,鼓勵開荒,這樣百姓有地可種,才會吃飽飯,穿暖衣。

    可是每一個平凡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乾隆也是普通人,在經歷了過多的辛勞後,難免變得自大。尤其晚年時期,過於在意皇權,致使清朝實力極速下降,加上後繼子孫多為平庸,沒能扭轉殘局。

    所以,他這三年的太上皇時光,真的是為自己活的,這三年他沒有為整個大清貢獻什麼,有的就是完美的退休生活,直到去世。留給兒子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清,嘉慶估計也非常苦惱這件事吧。

  • 13 # 博書

    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但是清朝嘉慶初年,就出現了“天有二日,國有二主”的局面。乾隆皇帝生前傳位給皇十五子顒琰,當起了太上皇,可是他這個太上皇當“退而不讓”,處處掣肘,新皇帝敢怒不敢言。

    01-乾隆的心病

    乾隆皇帝,本名愛新覺羅·弘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歷史書上的“康乾盛世”,“康”指康熙皇帝,“乾”就指乾隆皇帝。從康熙到乾隆的一百多年,是清朝最為興盛的一段時期。

    因為“康乾盛世”的說法,許多人以為康熙是乾隆他爹,乾隆繼承的是康熙的大統,實際上乾隆是康熙他孫子。在康熙和乾隆之間,還有個雍正皇帝。雍正比較倒黴,他爹康熙在位61年,創造了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歷史記錄,雍正45歲才繼承皇位。

    雍正繼位後,在皇帝的位置上幹了13年就死在了圓明園。雍正駕崩,25歲的乾隆登基繼位,乾隆在皇帝的位置上一干就是60年。有一個牛逼的老爹,還有一個長命的兒子,歷史上還算賢明的雍正皇帝就被埋沒了,以致於“康乾盛世”的說法把他忽略不計。

    實際上雍正皇帝雖然在位時間只有13年,但是對清朝統治的延續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改土歸流、改革吏治、征伐噶爾丹、設立軍機處等,進一步穩定社會,促進了清朝的興盛。可以說,雍正皇帝把一個盛世交到了兒子弘曆的手裡。

    乾隆皇帝繼位時25歲,正是年富力強、雄心勃發的年紀,他發揚了老爹的勤奮精神,勤於政事、體恤民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賢明之君。

    在康熙、雍正兩朝的基礎上,乾隆拓展疆域,加強對西藏、新疆等地區的控制,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乾隆體恤民情,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保護農業生產,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

    清朝在乾隆的統治下達到鼎盛,但是有件事卻讓他很焦慮。這件事就是歷朝歷代的皇帝都焦慮的“立儲”大事——百年之後,選誰作為繼承人?

    清朝以前,為了避免權力交接時的混亂,歷朝歷代都採用“嫡長子繼承製”。只看出身,不論賢愚,造成很多弊端,後代之中出現不少混蛋皇帝,導致王朝覆滅。清朝吸取教訓,相對於“立嫡”更傾向於“立賢”。

    乾隆當皇帝初期也主張“嫡長子繼承”,立嫡出的永璉為皇太子。可惜3年之後這個兒子就夭折了,還不到10歲。此後,乾隆又立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永琮為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才兩歲。

    兩個兒子夭折,皇后富察氏傷心欲絕,一病不起,不久病逝。乾隆因為傷心而舉止失態,遷怒於庶出的皇長子永璜。永璜又驚又怕,不久憂懼而死,乾隆就更傷心了。死了3個兒子,還搭上了皇后的性命,立儲成了乾隆心中的一根刺,碰一次疼一次,於是他下旨,不許大臣再議論立儲之事。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乾隆63歲,已經到了當皇帝的“高危年紀”,不得不考慮選繼承人的問題。這時還活著的皇子有7人,乾隆橫挑鼻子豎挑眼,對誰都不太滿意。直到這一年的冬天,他才下定決心立十五阿哥永琰為太子。永琰,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承繼大統之後改名為“顒琰”。

    乾隆沒有和任何王公大臣商量,就擬定了建儲密旨。此後20多年,乾隆多方面考察永琰的品質和才能。為了防止其他阿哥覬覦皇位,乾隆嚴令禁止他們與外廷官員往來。

    雖然被立為皇太子,但是永琰自己並不知情。清朝自康熙一朝起,就實行了“秘密建儲”制度。設立儲君的密旨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的匾額之後,只有皇帝殯天之後才能由顧命大臣開啟宣讀。

    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由於不知道誰將繼承帝位,不僅可以避免皇子之間兄弟相殘,與廷臣拉幫結派,而且主動權完全掌握在皇帝手裡,如果對儲君不滿意,他還可以隨時更換。

    02-退而不讓的太上皇

    立儲22年之後,乾隆才開始考慮傳位的大事。他活得太久了,創下紀錄,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85歲的乾隆皇帝健康狀況開始走下坡路。

    這一年的九月初三,乾隆宣佈建儲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次年新正舉行傳位大典。經過了22年的考察,永琰順利透過考核。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元日,王公貴族、文武百官齊聚太和殿,乾隆皇帝升坐臨朝。鼓樂齊鳴,宣讀詔書,親授“皇帝之寶”給皇太子永琰,完成了傳位大典,嘉慶御殿登極,成為清朝的第七位皇帝。

    在眾多的古代帝王之中,生前傳位的情況是極少數。即使有,多數也是被迫為之。乾隆皇帝在85歲高齡是主動讓位,當了太上皇,也是事出有因。

    乾隆特別崇拜他的祖父康熙皇帝,他剛繼承皇位時就曾焚香告天,立下宏願:“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卷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康熙在位61年,作為孫子的乾隆不敢和他相比,如果上天眷顧,到乾隆六十年他就85歲了,一定會傳位給皇太子,自己當太上皇。

    乾隆當時在25歲,他許下這樣的願望,除了沽名釣譽,表達對祖父的尊重之外,主要目的還是祈求長壽。上天沒有辜負他,乾隆果然成了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85歲這一年,他也履行了當初的諾言: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但是當了60年皇帝的乾隆,對於權力豈會說放手就放手?

    乾隆自己曾說:“朕雖歸政,大事還是我辦。”可見乾隆傳位並非退位,只是形式變了,當皇帝是親政,當太上皇就變成了“訓政”而已。

    嘉慶雖然當了皇帝,但是乾的都是祭祀和禮儀這些無關痛癢的事情。太上皇乾隆乾綱獨斷,軍政大權一把抓,不僅仍自稱為“朕”,諭旨仍稱為“敕旨”,而且大臣題奏行文遇太上皇帝字樣,高三格抬寫,比皇帝還高一格。

    在當太上皇的3年時間裡,乾隆為了權力都幹了哪些事呢?

    乾隆早在62歲時下令修葺寧壽宮,並想把其作為他退位後頤養天年的地方,然而大典之後他卻背棄承諾,不願搬出養心殿。

    養心殿是帝位的象徵,乾隆不僅不挪窩,還給自己找理由:“子皇帝初登大寶,用人理政,尚當時加訓誨,何忍即移居寧壽宮,效宋高之自圖安逸耶。”

    老爹不挪窩,嘉慶皇帝沒辦法,只好仍舊住在毓慶宮。嘉慶繼位時都已經36歲了,乾隆話說得漂亮,實際上就是要打著“訓政”的名義越權干政。換句話說,雖然當了太上皇,但是乾隆不死,嘉慶就不能實現親政。

    宮外用嘉慶紀年,宮內用乾隆紀年,這不是亂了套嗎?

    除了紀年亂套,錢幣鑄造也亂套。按道理,嘉慶改元,全國錢幣鑄造機構應該改鑄嘉慶通寶,但是為了表示對乾隆的尊重,乾隆通寶仍然流通,“乾隆、嘉慶年號各半分鑄”。

    傳位之初,乾隆做出了很多承諾,他曾答應讓嘉慶處理各部衙門和各省題奏本章,但是歸政之後,嘉慶只能負責批閱一些無關緊要的題本,任免官員、處理政務的大權都被乾隆牢牢攥在手裡。

    乾隆越權干政,還要說漂亮話:“自揣精神強固,又曷敢自耽逸豫,遂自謂閒人。是以至今每日披覽章奏,於察吏勤民之事,隨時訓示子皇帝。”乾隆當了太上皇,但嘉慶在他眼裡還是“子皇帝”,換句話說就是“兒皇帝”,不能獨立處理政務,還需要作為老子的他隨時訓示。

    03-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乾隆當太上皇的3年時間,還是繼續幹皇帝的活。每逢早朝,他端坐太和殿的御座之上接受百官的朝賀,皇帝嘉慶則在一旁陪侍。

    《清史稿·仁宗本紀》記載:“初逢訓政,恭謹無違。” 嘉慶是個孝順的兒子,他斷不會公然和老父親搶班奪權。對於太上皇帝的越權行為,他隱忍不發,畢竟已經85歲高齡的乾隆也沒幾年活頭了。

    乾隆把持大權,而且權力心極重,對嘉慶處處防範。嘉慶剛當皇帝,為了表示對兒子的祝賀和信任,乾隆本來打算召回嘉慶的老師,時任廣東巡撫的朱珪回到京城擔任大學士,參與輔政。

    朱珪為官清廉,很有聲譽,當年因為與恃寵弄權的和珅發生衝突,被貶外任。

    和珅大家都很熟悉,清朝家喻戶曉的貪官和權臣。乾隆晚年,專寵和珅,有了乾隆爺做靠山的和珅黨羽遍佈朝廷,專橫擅權,肆無忌憚。和珅有多張狂呢?他甚至敢騎馬進入宮門,過正大光明殿。

    乾隆晚年昏聵,和珅大搞貪汙腐敗,乾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和珅也很清楚,他必須要和新皇帝搞好關係。在乾隆公開宣佈立永琰為皇太子的前一天,和珅就搶先跑去大獻殷勤,給永琰“先遞如意,漏洩機密”,以討好新主子。可惜,嘉慶對他不太買賬。

    和珅吃癟,竟敢和嘉慶皇帝搞小動作。

    和珅擔心朱珪會對自己形成威脅,誣告嘉慶皇帝正迫不及待培植自己的勢力。乾隆得知後大為憤怒,當即擱置了對朱珪的升遷。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長期乾綱獨斷的乾隆在當了太上皇之後,對權力仍然捨不得放手,甚至藉助寵臣和珅之手,打壓嘉慶皇帝。在他當太上皇的3年時間裡,退而不讓,繼續發揮餘熱。

    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首席軍機大臣阿貴病死,和珅接替成為首席軍機大臣,更加囂張跋扈。軍機大臣王傑、董誥不肯趨炎附勢巴結和珅,遭到他的打壓和排擠。

    董誥受命出京辦事,回京之後和珅隱瞞不報,也不讓他進宮面聖,乾隆多次責問董誥什麼時候歸來,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出宮,見到董誥跪在路旁,才知道這位軍機大臣早已回京。

    和珅專權如此,欺上瞞下,他甚至把心腹吳省蘭安排在嘉慶皇帝的身邊,“與之錄詩草,覘其動靜”,實際上是監視嘉慶的一舉一動。嘉慶想幹啥,和珅就搬出太上皇乾隆,公然和皇帝對著幹。

    對於和珅的專橫跋扈,嘉慶雖然內心十分憤怒,但是表面上卻十分恭謹。為了穩住和珅,嘉慶更是揚言自己將來治理天下,也要依靠和珅。嘉慶的隱忍不發、韜光養晦,讓和珅放鬆了戒備,自覺即使嘉慶親政,也不會威脅到自己。

    但是和珅不知道的事,乾隆去世之日,就是他的末日來臨之時。

    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病危,於正月初三的凌晨離開人世。乾隆駕崩,嘉慶順利親政,和珅的死期也就此來臨。乾隆去世當天,嘉慶就把和珅給軟禁了起來,讓他給乾隆守靈,“晝夜守直殯殿,不得任其出入”。

    自此,嘉慶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剷除和珅計劃。

    正月十五日,嘉慶宣佈和珅22條大罪,3天之後,和珅被賜自盡,查抄家產。查抄和府,查獲金銀財物、房產、產業無數,據說總價值約9億兩白銀,相當於乾隆年間兩年半的收入。

    乾隆晚年,吏治腐敗,貪官橫行,乾隆好大喜功,奢侈無度,更是掏空了清朝的國庫。從和珅那裡抄沒的財產,解了嘉慶國庫空虛的燃眉之急,因此民間又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

    整體而言,在乾隆當太上皇的3年時間裡,實際上是完全架空了嘉慶皇帝。他藉助寵臣和珅的權勢,繼續控制朝綱,雖然名為太上皇,實際上還是自己當皇帝。乾隆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實際當政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

    乾隆之所以生前傳位,不過是以不敢超越祖父康熙皇帝為名,行沽名釣譽之實。乾隆晚年的昏庸,也埋下了清朝由盛轉衰的伏筆。

    END.

  • 14 # 饕餮不碼字

    乾隆81歲那年,79歲的愉妃被翻了牌子,太監一臉驚訝,以為乾隆眼花看錯了,細心地提醒道:“皇上,愉妃娘娘年紀太大,要不咱換個年輕的?”乾隆聽完大怒,一定要愉妃侍寢。太監嚇得半死,立刻安排人把愉妃抬進養心殿。

    愉妃是五阿哥的親生母親,如果五阿哥沒去世,大機率會是乾隆的接班人。只不過,愉妃這一次侍寢後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此後又過了幾年,到了1795年正月初一,本是萬家燈火團圓的大好日子,身為大清朝皇帝的乾隆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他即將親手把享受了60年的皇位拱手讓給兒子顒琰,也就是年號“嘉慶”的清仁宗。

    嘉慶開心極了,一晚上都沒有睡好覺,暗地裡對皇帝寶座垂涎已久。

    終於,大年初一,嘉慶從85歲的老爸手裡接過來代表身份象徵的傳國玉璽。這也就對世人宣佈,乾隆時代已經翻篇了。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乾隆表面上很開心,實際心裡叫苦不迭。

    因為他還沒當夠這個皇帝。

    可是,誰讓他當初非要說大話呢?

    當朝天子,一言九鼎,自己說過的做不到,豈不是要讓天下人恥笑?

    原來,乾隆一直很仰慕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所以在自己剛即位的時候就說過,自己的在位時間不會超過爺爺康熙帝的60年。

    仔細想想,乾隆25歲登基,如果在位60年,自己就要活85歲,在古代看來是不可能發生的。只是乾隆做夢也沒有想到,老天爺捨不得收走自己,竟然讓他活了89歲。所以,乾隆也是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

    其實,在乾隆84歲生日的時候,乾隆就有些擔心了。

    一是怕自己活不長了,說不定哪天就駕鶴西歸了;二來,自己年輕時候放下的大話,年老了也得執行。就算自己再不捨得皇位,也要忍痛割愛,打碎了牙齒就往肚子裡咽。

    如果不遵守自己的諾言,一是會被文武百官和天下人恥笑。二是倘若今後到了九泉之下,無言面對爺爺康熙帝。所以,乾隆在85歲這一年,就宣佈把皇位禪讓給嘉慶。

    不過,皇帝的權利,他還是捨不得,只能說自己是名義上的退休。乾隆退休之後,無論是在權利上還是享受上,都要皇帝的待遇。

    就拿住的地方來說吧。

    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居住在養心殿,但是乾隆以自己年紀大了為由,養心殿自己已經居住了60年,住習慣了,不想再折騰搬來搬去了,導致新皇帝嘉慶還是蝸居在自己的毓慶宮。

    除此之外,在禪位之前,乾隆也不打算把玉璽給嘉慶。

    那嘉慶這皇帝既不是當了個寂寞?

    不如讓他繼續做太子算了。

    這個時候,看不下去的劉墉和紀曉嵐對乾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看著乾隆左右搖擺拿不定主意,劉墉甚至說:“皇上,這養心殿您住也就住了,傳國玉璽您再不拿出來,不怕世人恥笑嗎?依臣拙見,養心殿和這玉璽,您只能二者選一!”

    乾隆也是一個要面子的人,雖然心裡不願意,但最後還是戀戀不捨的拿出了玉璽。

    那麼當太上皇的這3年,乾隆到底做了什麼呢?

    01,退休之後的乾隆,為了制衡嘉慶,提拔縱容和珅掌權斂財

    實際上,乾隆退休之後的三年裡,嘉慶最多算個小皇帝,所有的事情還是大皇帝乾隆說了算。

    雖然乾隆名義上是太上皇,但實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這乾隆皇帝又想要好名聲,又想要權利,好事全讓他佔盡了。還自稱是“十全老人”,好讓後世對自己歌功頌德。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乾隆成為太上皇還要掌握實權,把皇帝大權都給嘉慶,自己養老享清福不就可以嗎?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拱手讓出皇位的太上皇基本都沒好下場。不是被穿小鞋了,就是被殺害了。

    在皇權面前,親生父子不算什麼。

    就拿我們知道的李淵和李世民來說。

    當年玄武門之變,李淵被迫讓出皇位,自己當上了太上皇。但是,他的日子並不好過。

    李世民連自己的親生兄弟都沒放過,雖然李淵是自己的父親,但是李淵作為曾經的皇帝,他的存在就是對李世民皇位的最大威脅。

    在李世民登基之後,如果再殺掉父親,那麼,李世民將會落得一個殺兄弒父的罪名,將來難以服眾,百年之後也會被後世所指責。

    李世民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沒有殺掉李淵,但是他把李淵軟禁起來。並且李世民為鞏固自己的皇權地位,還將李淵做過的一些功勞都攬到自己的身上。

    李淵在成為太上皇以後,手底也沒有下人伺候,只是自己一個人孤孤單單的住在太極宮。說好聽點,李淵是太上皇。說難聽了,李淵就像一個被打入冷宮的妃子一樣無依無靠。

    李世民將李淵與外界完全切斷了聯絡,李淵每天吃什麼飯都要被李世民控制。

    到了後來,李淵出了太極宮,搬進了大安宮,但是他還是沒有自由,只不過在大安宮生活條件比在太極宮要好。李世民這時候也對李淵放鬆了警惕,有時候還會允許他參加一些宴會。

    過了多年,李世民的皇位穩固,他對父親的戒備心也慢慢的放下了。

    不過李淵就像被關久了的金絲雀,就算開啟籠子,他也不想振翅飛天,後來父子兩人的關係雖然有緩和,但是難以回到從前。

    李世民給李淵進獻了無數美女,李淵也看淡了自己的權勢地位,後期整日和美女相伴,給李世民留下了好幾個弟弟妹妹。最後,李淵在大安宮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

    但是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沒有權利,還被兒子軟禁,是非常羞恥的,相比之前的呼風喚雨,萬人之上,到後來的寸步不能離開宮殿,李淵的後半生也可謂相當淒涼。當然,這在歷史上,李淵這個太上皇的結局還算好的,最起碼保住了性命。

    回過頭來說,乾隆皇帝本來就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他誰都信不過。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飽讀史書,以史為鑑,肯定也怕自己遭遇種種不測,所以他不捨得,也不敢把大權全都交給嘉慶皇帝。

    在成為太上皇以後,乾隆依舊在養心殿批閱奏摺。大臣呈上來的摺子,乾隆批閱以後,再給嘉慶看,兩個人都同意才有效。乾隆美其名曰,嘉慶帝要學的事情還有許多,所以他要自己手把手帶嘉慶皇帝。

    當然,最重要的軍國大事也是乾隆在主要負責,而嘉慶呢,主要主持一些祭祀典禮,這一類拋頭露面的事情。

    雖然嘉慶心裡不是滋味,但是也沒有辦法。年輕的嘉慶敢怒不敢言,因為他沒有生氣的資本。

    我們都知道和珅是一個大貪官,但是乾隆明知道他是貪官的情況下,也不處置他,乾隆自然有自己的道理。

    到了乾隆後期,為了制衡嘉慶的權利,乾隆甚至親自提拔和珅給他升了官。後來導致朝中大事大部分都是由和珅辦理。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每當大臣上朝的時候,乾隆坐在正中間,嘉慶坐在乾隆旁邊,和珅站在一旁,文武百官向乾隆下跪,其實是向這三個人行禮。和珅無形之中也享受了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待遇,當時民間都稱和珅是“二皇帝”。

    這樣的殊榮讓和珅很是享受,不過和珅有一點好處,他不會動歪心思,不會覬覦皇權。和珅只想著做高官,收刮錢財,這或許也是乾隆喜歡和珅的一點吧。

    乾隆想做一代明君,就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但是,乾隆默許和珅的行為,只要不是很過分,乾隆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和珅相當於替乾隆積攢財富,也替乾隆背了黑鍋。

    乾隆去世僅15天以後,嘉慶就找了個理由處置了和珅。據說在和珅家裡搜出來的財富摺合成銀子的話,大約是8億~11億兩白銀,比當時清政府的十年財政收入還要高許多。怪不得當時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傳言。

    就這樣,大貪官被嘉慶扳倒,嘉慶在十年之內不會發愁國庫是否空虛的問題。不得不說,還是得服氣乾隆的操作,自己兒子坐享其成,和珅最後什麼也沒撈到。

    02,自封“十全老人”,舉辦千叟宴,讓世人歌頌自己與民同樂

    乾隆是個非常注重儀式感的皇帝。

    還是皇子的時候,他受邀參加過爺爺康熙舉辦的千叟宴。小小年紀的乾隆就被當時的盛況給感染到了。

    所謂千叟宴,就是召集全國上了年紀的老人一起來到皇宮宴飲。表現皇家與民同樂,體恤老人。康熙舉辦千叟宴旨在踐行孝德,為親情搭建溝通平臺,營造節日氣氛,加強友善的鄰里、家庭等關係。

    千叟宴可以說是一場盛大的老人飯局。

    康熙第一次舉辦千叟宴,規定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官員,只要是65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來參加聚會。當時來京城參加聚會的有1000多人,透過這次舉辦千叟宴會,全國掀起了敬老愛老的風潮。

    年幼的乾隆皇帝正是受了這個影響,所以在自己當上皇帝以後,也效仿爺爺。在乾隆生前,他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乾隆第一次舉辦千叟宴的時候是公元1785年,那時候,國力富足,乾隆又得了五世元孫,心情大好,為了展現皇恩浩湯,乾隆特地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

    來參加千叟宴的老人絡繹不絕,畢竟這是50年才有的一次可以和當朝天子親密接觸的機會。皇家的飯食自然差不了,老人們一邊爭先恐後吃著東西,一邊誇讚朝廷的政策好。

    這些老人中最受人矚目的便是一位已經141歲的長壽老人——郭鍾嶽。因為他的年紀最長,所以被安排在了上座。

    乾隆和紀曉嵐還特地為他作了一副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這幅對子都是說的老人141歲的年齡。

    轉眼間來到公元1796年,這時候乾隆已經86歲了。

    名義上退居二線的太上皇乾隆,在寧壽宮的黃集店舉辦了第二次的千叟宴。因為當時乾隆自己已經86歲了,所以乾隆把這次參加千叟宴的老人年齡標準提高到70歲以上。

    雖然千叟宴給老人們帶來了福利,但是也有弊端。有些外地老人為了參加這次宴會,連夜舟車勞頓。加上在宴會時情緒高漲,在牽手宴結束之後,有不少老人累暈,醉暈,撐暈的。雖然滿足了乾隆的虛榮心,但是老人回去之後有猝死的。

    但是乾隆對自己舉辦的千叟宴十分滿意,他甚至自詡為前所未有的明君。

    03,88歲那年,嘉慶皇帝送給乾隆2個妙齡少女充實後宮

    在乾隆讓位之後,嘉慶皇帝便要充實自己的後宮,於是開始選秀。當時所有的女子,都以為自己過去要給年輕的皇帝當妃子。

    誰知嘉慶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硬是從秀女中選了兩個進獻給乾隆。當時的乾隆已經88歲了,而嘉慶選中的這兩個秀女年齡只有15歲左右。

    乾隆看到嘉慶這麼會來事,自己便開開心心的接納了,也沒有推辭。看來乾隆的口味沒有變,一輩子都只喜歡年輕漂亮的女孩。

    只是可憐了這兩個女孩,本來高高興興的,以為要給皇帝當妃子,沒想到嫁給了都可以當自己太爺爺的乾隆。

    更何況,第二年乾隆就駕崩了,只留下這兩個孤苦可憐的女孩守活寡。而且這兩個女孩,當時在後宮也沒有很高的位分。一個是貴人,另外一個是妃子。

    由於這兩位女孩沒有給皇室留下一兒半女,根據清朝的規定:沒有生孩子的前朝妃子,統一留在後宮中,由現任皇帝養老。

    可憐豆蔻年華的少女,就這樣把自己的一生埋葬在了看不見未來的後宮,後來這兩個女孩的結局也令人嘆息。

    晉妃活到了40歲便去世了,受貴人更慘,20歲的時候就沒了。估計是長期在深宮大院裡孤苦無依,心情鬱悶,也不知道去世的時候她們有沒有後悔過參加了當初的選秀。

    寫在最後:

    總的來說,乾隆晚年還是挺充實的,把握朝廷大權,獨當一面,壓著兒子嘉慶。關於乾隆去世之後,嘉慶馬上抄了和珅的家,有人則認為和珅是乾隆故意留給嘉慶的財富。其實這麼說也沒問題。畢竟有了和珅的家底,在嘉慶年間,以致於國庫不那麼空虛。

    世人對乾隆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功大於過,也有人說他過大於功。不管怎麼評價,歷史無法倒退,我們也該承認乾隆在年輕時為國家做的貢獻。至於晚期的一些迷惑行為,我想可能是身處在封建社會,時代的塵埃罷了。

  • 15 # 睿哲讀書

    1798年,嘉慶帝登基後的第一次選秀,13歲的少女富察氏被嘉慶選中封為晉貴人,富察氏以為自己從此就可以飛黃騰達了,沒想到卻被被送給了88歲的太上皇乾隆。半年後,乾隆駕崩,可憐的富察氏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

    乾隆活了89歲,是中國歷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世界第二),他一生風流倜儻,酷愛美人,他的後宮嬪妃有名分的就有41位。

    按照清宮規定,後宮嬪妃超過50歲就不用侍寢了,但在乾隆81歲那年,他還翻了79歲愉妃(五阿哥永琪)的牌子,結果沒多久,愉妃就薨世了。

    由於乾隆活得太久了,不僅熬死了眾多的子女,也熬死了眾多的後宮嬪妃。

    在他85歲禪位給嘉慶帝時,還在世的後宮嬪妃還有七個,穎貴妃巴林氏(時年66歲)、婉貴妃陳氏(時年80歲)、惇妃汪氏(時年51歲)、芳妃陳氏(時年47歲)、恭嬪林氏(時年64歲)、鄂貴人西林覺羅氏(時年64歲)、白貴人柏氏(時年67歲)。

    這些後宮嬪妃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年紀大,二是不受寵。

    但男人年紀再大,尤其是像乾隆這樣有權有勢,年輕時又美女環繞的男人,都還是會希望身邊有個可人的女人陪伴,比如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楊振寧在82歲時就還娶了28歲的翁帆為妻,成為一段佳話。

    於是呢,在乾隆帝禪位給嘉慶帝的第三年,嘉慶就趁著自己登基以來的第一次選秀,特別給乾隆選了一個年輕漂亮的13歲秀女,封為晉貴人,送給了他88歲的老父親。

    嘉慶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他心裡有自己的“小九九”。

    一是向乾隆表達自己的孝心。

    乾隆之所以會在眾多兒子中選擇嘉慶繼位,就是因為嘉慶雖然不是所有兒子當中最聰明的,但絕對是所有兒子中最聽話最有孝心的。

    嘉慶選擇13歲的富察氏,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富察氏出自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孝賢純皇后的富察氏家族,從輩分上來講,孝賢純皇后算是晉貴人富察氏的姑奶奶,嘉慶想著這層關係,或許能夠安慰乾隆晚年那顆寂寥的心。

    可惜晉貴人入宮不到半年,乾隆就駕崩了。可憐的晉貴人,不僅沒有因此給自己的家族帶來榮耀,反而年紀輕輕就和一群七老八十歲的太妃們,守著青燈古佛度日。

    二是懼於乾隆的威嚴和權勢。

    乾隆在位六十年,雖然比他的皇爺爺康熙少了一年,但事實上,他不僅是大清也是世界上掌握實權最長的君王,康熙繼位時只是一個8歲,15歲才親政,實際統治時間,不過55年。

    而乾隆25歲繼位,當了60年的皇帝后,又做了3年多掌握實權的太上皇,他的實際統治時間長達63年零4個月。也就是說他從25歲登基的那一天,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天,都沒有一天放棄過權柄。

    因為他雖然提前退位,卻是“禪位不禪權”,軍國大政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上,嘉慶只是處理一些雜務,說白了就是一個傀儡皇帝,只要他稍有不慎,他這個皇帝就隨時會被乾隆廢掉,所以嘉慶需要小心翼翼地討好乾隆。

    當上太上皇的乾隆,比當皇帝時更加嗜權如命

    若不是自己曾經發過誓下過旨,乾隆斷然是不會提前退位,將皇位讓給嘉慶的。

    而嘉慶之所以成為最終的儲君人選,實在是“矮子裡拔將軍”,沒人可選了。

    在嘉慶之前,乾隆曾經有過三次立儲,其中兩次是要立孝賢純皇后的兩個嫡子為嗣,但這兩個兒子都福薄,一個九歲夭折,一個兩歲夭折。還有一次是要立五阿哥永琪為嗣,但是五阿哥卻在26歲時英年早逝。

    此後,乾隆就再也沒有提過立儲的事了。

    乾隆不提,不代表天下人不想,特別是對於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來講,在他們看來,“儲位空虛”對國家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皇帝一旦出了什麼意外,天下就會出現動盪。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乾隆68歲時,就有一個叫金從善的讀書人就在乾隆東巡途中,攔住了他,上書請求乾隆立太子。

    對於古人來講,68歲已經很大了,沒幾年活頭了,而且在乾隆之前大清的幾任皇帝,沒有一個活過70歲的。

    乾隆也擔心世人會說他戀權,便下了一道諭旨:

    “朕此舉天下無由共聞,未嘗無竊議朕為貪戀寶位,不卡立儲。不知朕踐阼之初,曾焚香告天雲,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意思是說,天下人竊竊議論我貪戀皇帝寶座,不肯立儲,卻不知道我在繼位之初,曾經向上天禱告,我爺爺聖祖爺康熙在位61年,我不敢跟他相比,但如果上天眷佑,能讓我活到乾隆六十年,那時我也85歲了,我一定將皇位傳給我的兒子,自己賦閒歸隱去。

    乾隆這個決定,讓天下人感到很意外,因為清朝還沒有一個皇帝是“禪讓”的,而且中國曆朝歷代,禪讓的皇帝基本上都是被迫的,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事實上,這恰恰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更說明乾隆的戀權。因為在古代,“七十古來稀”,而皇帝是高危職業,能活到70歲的就更少了。所以在天下人看來,說等活到85歲就會讓位這種話,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但誰也沒想到,包括乾隆自己也沒想到,他真的活到了85歲,沒辦法,“君無戲言”,只能讓位。

    結果在禪位大典上,當司儀宣讀完傳位詔書後,乾隆卻坐在龍椅上一動不動,死活都不肯從皇帝的寶座上下來將皇帝玉璽交給嘉慶,搞得大殿下的朝臣個個不知所措,忐忑不已。

    後來在群臣連哄帶騙下才交出來玉璽,完成了禪位大典。

    雖然最終交出了玉璽,但乾隆依然掌握了大清的最高權力,嘉慶的皇帝只是掛名皇帝而已,幾件事就可以看出來:

    1、宣佈退位時,他對朝臣說:“接待、早朝、祭祀、禮儀這些日常工作交由嗣皇帝,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等事宜,嗣皇帝畢竟沒有經驗,還是由我來處理,嗣皇帝每天早晚來聽我訓導,以後可以參照著做,就可以少犯錯誤,才能為天下造福。”

    2、退位之後,凡是有外國使臣來訪,他又跟各國使臣宣稱:“朕雖然歸位,但大事還是我做主。”這時,他仍然用“朕”自稱,嘉慶的旨意稱為“聖旨”,他的旨意稱為“敕旨”,朝臣進京見嘉慶或者高階官員要上任之前,都要去乾隆那裡請示恩訓。

    3、在退位前,他花費巨資建了一所寧壽宮,是讓自己以後退休住的。可是退位之後,他卻沒有從養心殿搬出來,他說:“我在養心殿住了60年了,還是住在這裡比較舒心,而且我現在像往常一樣訓政,還是繼續住在養心殿比較方便。”乾隆不搬出來,嘉慶只能繼續住在太子才應該住的毓慶宮。

    除此之外,乾隆還擔心嘉慶會結黨營私,要求他還政,所以他大小事都交給和珅去做,還讓和珅派人監視嘉慶的一舉一動。

    要知道,嘉慶繼位時已經是個37歲的中年男人了,完全可以親政了,但乾隆還是“不放心”,可見他對權力是有多麼的貪戀!

    好在乾隆的太上皇只當了三年就賓天了,否則嘉慶真的是太悲催了!

    總之,乾隆的太上皇生涯,和他當皇帝時沒有什麼兩樣,只是換了一個稱號而已。

    當了太上皇的乾隆,一方面仍然大權在握,另一方面,沒有繁雜的日常事務,比以前輕閒多了。

    那麼在當太上皇的三年多里,乾隆都在忙些什麼呢?

    1、有更多的時間從事收藏和鑑賞活動

    乾隆皇帝對文學藝術十分感興趣,特別是喜歡寫詩,他一生寫過4萬多首詩,相當於平均一天寫一首,不過水準一般。

    乾隆還很喜歡畫畫和書法,他特別喜歡在別人的畫作上題字,毀了不少的古蹟。

    雖然乾隆不算是傑出的文學家、畫家和書法家,但他絕對能稱得上是清朝最大的收藏家。

    我們知道,乾隆時期,中國的經濟達到了頂峰。經濟繁榮,手頭上的錢也就多了,他就開始在全國各地蒐集稀世珍品,乾隆一生所蒐集的稀世珍品數量之多,是中國歷史上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

    乾隆最喜歡收藏的就是字畫,因為自己也擅長畫畫的關係,乾隆對字畫的鑑賞水平很高。他晚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鑑賞字畫,還把自己收藏的字畫分門別類,編為目標,編印成書。

    現在收藏界一些很重要的經典書目,都是他編的,比如古硯目錄集《西清硯譜》,歷代書畫目錄集《石渠寶笈》等,書法名貼《三希堂法貼》等。

    除了收藏外,乾隆朝還設定了一個專門製造藝術品的單位,叫皇家造辦處,專門製造玉器、瓷器等。

    因為乾隆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加上錢也多,所以乾隆朝製造的玉器、瓷器是整個清代水平最高的。

    也因此,乾隆朝的玉器、瓷器等,在現在的市場上是屢創拍賣新高。

    乾隆當上太上皇之後,雖然每天還是要處理國家大事,但是接待、早朝、祭祀等這些雜七雜八的瑣事都由嘉慶代勞,就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這些興趣愛好了。

    2、舉辦歷史上最後一次千叟宴

    嘉慶元年正月初四,也就是乾隆退位的第四天,他在宮中舉行了自己的第二次、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千叟宴”。

    “千叟宴”最早是康熙帝為慶祝自己的60壽誕,宴請全國數千位60歲的老人來為自己福壽而得名的。

    乾隆一向視康熙為自己的偶像,在很多方面都喜歡模仿這位聖祖爺。在他75歲時就舉辦過一次了,沒想到自己在那之後,居然還能再活十幾年,自然是要再來一次的。

    這天,嘉慶親自攙扶著太上皇坐上寶座,然後率領3000多名滿頭白髮的老人們和5000多名王公貴族大臣們跪呼“萬歲”。乾隆頻頻頷首,享受人生最圓滿的時刻。

    他讓參加宴會90歲以上的老人來到寶座前,親自為他們賜酒。恩賜年齡最大的兩位百歲老人六品頂戴花翎,其他90歲以上的老人獲得了七品頂戴花翎。

    這些老人們一輩子沒有見過如此豪華的盛宴,也沒有受過如此大的恩寵,結果有很多老人因為興奮過度或吃得太飽,直接過世。樂極生悲或許也是大清朝要由盛轉衰的一種預示吧。

    3、陷入平定白蓮教起義之戰

    在乾隆剛完成禪讓大典,宣佈自己成了“千古第一完人”後的第七天,也就是嘉慶元年正月初七,陝西、四川、湖北交界處爆發了白蓮教起義,並迅速蔓延到全省。

    所以乾隆當太上皇的這三年,除了享受生活、欣賞藝術之後,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基本上是把全部的殘存精力都用在了鎮壓白蓮教上。

    三年時間,共動用軍隊十餘萬,花費餉銀二萬萬兩,相當於清朝五年的財政收入。

    然而,這注定是一場不能在短時間被鎮壓的農民起義,但留給乾隆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為了不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這個老人,居然指望可以用意念將對方置於死地,每天神神叨叨地念著別人聽不懂的西域秘咒。

    中國歷史學家戴逸先生對此評價道:

    一個叱吒風雲的英明君主,晚年對農民起義無可奈何,獨自唸咒,意欲制敵於死地,這種行為典型地反映出一個意志昏瞀的孤獨老翁的心理狀態,別人幾乎不能理解。

    但顯然,咒語沒有奏效,反而是這位89歲的老人,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嘉慶四年的春節,乾隆勉強支撐病體來到宮中,接受百官朝拜。回宮後,乾隆突然毫無徵兆地倒了下去,正月初三,他在養心殿中平靜地閉上了眼睛。

    在去世前一天,他還做了一首題為“望捷”的詩,期盼平定白蓮教的捷報早日傳來。在遺詔中,仍然念念不忘這最後的未了之事。

    如果說乾隆在當太上皇的三年多時間裡有什麼煩惱和遺憾,這大概就是最大的煩惱和遺憾。

    不過總的來說,乾隆的太上皇生活過得非常的愜意和幸福,是中國歷史上太上皇做得最舒服,也是結局最好的。

    華人關於幸福的標準有五條,稱為“五福臨門”,即長壽、富裕、健康、子孫滿堂和得善終,這五點乾隆全都佔了,說他是歷史上最幸福的皇帝,最幸福的男人,也不為過了。

    然而,當半個國家的財富都用來供一人幸福的時候,這個國家已經開始崩塌了,這個神奇的盛世,也隨著老乾隆的陽壽一起,徹底走向了終結。

  • 16 # 九零後說書人

    乾隆81歲那年,79歲的愉妃被翻牌侍寢。旁邊的太監一臉慌張,以為乾隆老眼昏花看錯了,小心地提醒道:“陛下,愉妃娘娘年紀太大,經不起折騰,您重新挑一個年輕的。”乾隆瞬間大怒,一把打翻桌子上的竹筒。太監嚇得半死,立馬安排人去給年邁的愉妃洗漱,隨後用浴巾包裹著抬進了養心殿。

    愉妃年輕時並不得寵,晚年卻經常被乾隆傳召侍寢。這次過後的半年多,她就去世了。此後,80多歲的乾隆老當益壯,還在88歲那年收下了嘉慶送過來的2位妙齡少女。

    1796年正月初一,86歲的乾隆宣佈退位,十五皇子永琰繼承皇位,年號嘉慶。當乾隆將那晶瑩剔透的青玉印璽遞給欣喜若狂的嘉慶時,大清的權力交接也終於邁開了第一步。

    傳位典禮結束後,乾隆不慌不忙地回到自己的養心殿,留下一臉錯愕的嘉慶皇帝不知所措。儘管把皇位讓給了兒子,但對於太上皇乾隆來說,當今的天下依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和之前沒有太大區別。

    傳位典禮的前夕,身穿龍袍的乾隆端坐在龍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撫摸著扶手,八十六歲的他眼睛依舊炯炯有神,就這樣直直地看著在下面跪著的和珅,氣氛嚴肅中又帶著點詭異。

    終於,乾隆打破了沉默:“和珅啊,以後朕就不能再偏袒你了。”

    和珅一聽到這話,立即誠惶誠恐地道:“陛下,在微臣心中,您永遠是老臣最敬重的皇上。”和珅的回答讓乾隆帝滿意地點了點頭。明眼人都能看出,遲遲不肯交出軍政大權的乾隆是不會就此正式隱退的。

    果不其然,在傳位典禮完成後,乾隆帝沒有搬去早就準備好的寧壽宮,反而依舊佔據著皇上的寢宮養心殿,而嘉慶帝卻只能蜷縮在還是儲君時就住的毓慶宮。

    儘管如此,這位剛剛登基的皇上是敢怒不敢言。

    在乾隆當太上皇的這三年裡,他明面上退居幕後,實際上卻一直參與朝廷之事,大小均要過目,這使得當朝皇上嘉慶帝更像是一個擺設。

    那麼,在這三年裡乾隆究竟做了什麼?為何說在他執政的這些年,是大清王朝最後的餘暉呢?

    01,自古太上皇不得善終,掌控權力方可高枕無憂

    在康熙帝還在世時,乾隆就憑藉著自身的聰明伶俐從一眾皇孫中脫穎而出,併成功得到康熙的器重,而乾隆的父親雍正也因此得益,成功當上皇帝。因此乾隆對祖父曾經悉心的教育與培養是非常感激的,對他的敬重遠在父親雍正之上。

    乾隆在繼位時還曾許下諾言“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元紀六十一載之數。”因為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為了表達對祖父的敬崇,乾隆只敢當六十年的皇上,決不允許有人能夠超越自己的祖父。

    不得不說乾隆乃是命中註定的真龍天子,他曾經所許下的諾言也實現了。當時八十五歲高齡的他已經統治大清六十年,如果繼續當皇帝,那麼很有可能會打破康熙六十一年的在位時長。

    話是自己說的,總不可能自己打臉吧?迫於這句承諾,乾隆也只能讓位給自己的兒子永琰,也就是之後的嘉慶帝。

    縱觀歷史的史冊,絕大部分皇帝是因為先皇駕崩才能繼承皇位,當然也有部分皇帝甘願退居幕後,成為太上皇,讓自己的子嗣繼承皇位,統領天下。

    不過自古以來太上皇的日子並不是很好,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可以說是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他身懷雄才偉略,進行胡服騎射這樣偉大的改革,是出色的軍事政治人物。

    只是當時才四十多歲的他卻突然主動退位,讓位給兒子趙何。等到自己醒悟過來,想要拿回王位,最後竟被自己的兒子察覺,並被無情地困在城中整整三個月,直至餓死。

    唐高祖李淵在兒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被迫退位當太上皇,以後的日子也被李世民軟禁著,堂堂一位太上皇人身自由卻處處受到限制,作為一國的開國皇帝,李淵的後半生實屬悲哀,直到他離世兩父子間的恩怨情仇才得到化解。

    一國不可有兩君,太上皇對於皇帝而言始終是一個不小的隱患,吸取歷史的教訓,如果乾隆也把大權交託給嘉慶帝,那麼很有可能也無法善始善終。

    為此,乾隆雖然迫於之前的言論,禪位給兒子永琰,但也做好了無數防備,如玉璽一分為二、霸佔養心殿不搬走、提拔和珅地位以此對抗嘉慶帝等等。

    《清高宗實錄》曾記載著這麼一番話: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聽我訓導,將來知所遵循,不至錯誤,豈非天下之福哉。

    無論是軍事還是用人,都必定要遵從乾隆的意見方可實施,他用義正言辭的話語表露出自己仍要獨攬大權的野心,至於嘉慶帝不過是擺在檯面上的棋子罷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同樣,朕要你為棋子,你就要安安分分地聽從我的安排。如果說嘉慶帝是一顆不安定的白棋子,那麼乾隆帝最偏愛的寵臣和珅就是一顆被扶持的聽話的黑棋子。

    乾隆年事已高,想要獨自一人對抗自己的兒子,無疑顯得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他便把大量的資源傾斜給自己一手提拔的和珅。

    和珅當時的地位有多高,《嘯亭續錄》中記載:和相權盛,凡入都謁選,爭以謁見為榮。

    你只要能見和珅一面就已經很光榮了,可想而知他的地位有多尊崇。就連嘉慶帝對和珅的無禮和魯莽也是敢怒不敢言,朝廷上甚至傳出和珅就是大清的二皇帝這種謬論,儘管如此和珅依舊安然無恙,可想而知他背後的乾隆帝有多麼偏袒他了。

    和珅為人囂張跋扈,唯獨見到乾隆時一點也不敢放肆。即使面前的太上皇已經垂垂老矣,即使自己是朝廷的“二皇帝”,即使自己是他最寵愛的大臣,當見到乾隆時,和珅依舊手心冒汗,畢恭畢敬地拜見這位太上皇。

    “愛卿做得不錯,記住,這一切是誰帶給你的,不要跟錯方向了。”聽到乾隆語氣中帶有的若有若無的警告,和珅大氣也不敢喘一下,恭恭敬敬地應下來。

    02,位居幕後也不甘於寂寞,當“十全老人”受天下人尊崇

    當時的大清天下太平,沒有紛亂與戰爭,按道理來說,只要乾隆維持好皇權,不要讓亂臣賊子破壞朝廷的安穩,那麼他就算是一位明君了。不過,退居幕後,成為太上皇的他不滿足於此,他希望搞些大動作出來,讓全天下的百姓對他的尊崇更上一層樓。

    百善孝為先,尤其是在當時安穩的社會環境裡,如果能體現孝德之心,那麼百姓必定更加愛戴他,因為這個原因,乾隆帝大張旗鼓地辦了一場千叟宴。

    如此浩浩蕩蕩的宴席驚動了全國,老人們紛紛前來面見聖上,一個個爭先恐後,生怕乾隆帝沒有看到自己。如此一來,全場便顯得有些混亂,一些老人因為過度興奮,暴飲暴食,最終身體承受不住,離開人世。

    本應該是一場喜慶的盛典,最後竟成這番模樣,不得不說實在有些唏噓。

    由此可見,乾隆帝最終目的是借這個盛典彰顯自己,而非處處考慮這些老人是否能承受得住。不過這也是正常的,對於一位皇帝來說,少許百姓的存亡對比起他鞏固政權,實在有些微不足道,尤其只是幾個垂垂老矣的老人。

    當乾隆到了八十八歲高齡,此時的他也有些口齒不清,看樣子似乎離死神已經不遠了。儘管如此,乾隆帝對兒子嘉慶送來的兩個妙齡女子依舊來者不拒。

    “哈哈哈,看來朕的愛子甚得我心啊。”面對這兩個只有十五歲的年輕貌美小姑娘,乾隆帝無法按耐得住心中的情色,而這段跨越了好幾輩的愛情註定不會有好的結果。

    果不其然,等到第二年,乾隆帝便駕鶴西去,他的後宮基本上都是五六十歲的妃子,只有兩個剛納的妃子處於豆蔻年華。

    按照皇室的規矩,這兩位女子因為沒有為乾隆生下子女,所以這一輩子只能留在宮中,雖不愁吃喝,但是永生永世都不可出宮,也就是說,她們以後的命運都被固定在這裡了。

    原本以為進入後宮就可以飛黃騰達,沒想到最終竟是這樣的結局。最後這兩個女子一個在二十多歲時便忍受不住寂寞離開人世,另一個渾渾噩噩地活到四十歲便也隨之離開了。

    已經垂垂老矣的乾隆帝還要在駕崩之前傷害兩位豆蔻年華的女子,只能怪她們生不逢時,以及她們來到了不該來的地方,表面富麗堂皇的紫禁城,其實並沒有她們所想那般美好。

    不過在當時,絕大部分人對乾隆帝是推崇至極的,他“十全老人”的名聲也因為他所做的一些事而名揚天下。

    當然,誰也不可能做到讓全天下人滿意至極,乾隆帝背後的手段也會讓一些人為之不齒。但不管怎麼說,他在位的六十多年所做的一切也對得起明君這兩個字,直到他離世後,康乾盛世才算是真正的走向落幕。

    03,危機早已埋下伏筆,皇朝的餘暉逐步走向消散

    一直以來,“康乾盛世”被後人津津樂道。由康熙開創、雍正繼承、乾隆發揚光大的大清皇朝曾威震天下不止一個時代。

    等到乾隆逝世,或者說在他當太上皇那三年期間,皇朝已經展現出頹勢,世界各地都在飛速發展,只有大清固步自封,實行閉關鎖國,這也為後來屈辱的近代史埋下了禍根。

    千叟宴結束不久後,臭名昭著的白蓮教發動起義,這一次起義由王三槐領導,規模空前的巨大。對於乾隆來說,這是一次危機,不過也是一場難得能證明自己的機遇。

    為了平叛這次起義,乾隆帝調動了十萬大軍,耗費七千多萬兩白銀,用了三年時間,才成功擒拿了王三槐,平叛白蓮教,將其中的全部領導人一一處死。

    這次成功平叛白蓮教,也被乾隆帝視為自己當朝的偉政,同時他還以長輩的語氣對嘉慶帝說:你還是要多多學習,看看我的指訓,這樣才能不愧對天下百姓,才是天下人的明君啊。

    不過事實上雖然乾隆帝成功將王三槐斬於刀下,但是白蓮教並沒有就此罷休,而是選擇韜光養晦。在乾隆逝世後,白蓮教分化出來的天理教在後來帶給清皇朝不小麻煩。

    1813年,天理教甚至攻入紫禁城,嘉慶帝為此還被迫離開皇城,直到天理教被覆滅後,嘉慶帝才安心返回紫禁城。

    讓一位皇帝聞之色變,最終耗費大量的軍力和白銀,才解決了這個由民間組成的組織。而這一切頹勢其實從乾隆任太上皇期間就出現了,這也說明了其實乾隆統治的時期並沒有像表面上看到的這麼輝煌,其中的隱患早已隱藏其中。

    在外的隱患最終以武力平叛,至於在內的威脅,也就是著名的貪官和珅,在乾隆帝逝世後十多天,一直默不作聲的嘉慶帝突發冷箭,命人將和珅迅速擒拿,將其抄家。這位昔日的“二皇帝”在失去乾隆帝的庇護後,便如同孤家寡人,嘉慶帝毫不費勁就將他解決了。

    《清朝野史大觀》一書中對和珅的家產有記載:“其家產先後抄出八百兆兩(即八億兩白銀)有奇,甲午、庚子兩次償款總額,僅和珅一人之家產足以當之。政府歲入七千萬,而和珅以二十年之宰相,其所蓄當一國二十年歲入之半額而強。

    這一次抄家足以將大清國庫之前的虧損完全補足,和珅所貪汙的錢財最終還是落入皇室的手中,而他自己卻備受百姓責罵,在歷史上留下汙名,嘉慶帝則落得一個明君的好稱號,這一切究竟是不是乾隆的佈局,我們也不得而知。

    寫在最後:

    歷史上對乾隆帝的評價很高,統一新疆、免除百姓賦稅、維持社會環境的穩定等等。誠然,他在後期重用貪官和珅,成為太上皇后處處壓制皇嘉慶,這些也是他被後世人所詬病的地方。

    總而言之,作為康乾盛世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在他執政期間,百姓幸福安康,人民有所依有所靠,而他也撐起了大清的最後輝煌,也算不愧對明君這個稱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只生一胎女兒的父母,晚景會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