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費燈照夜

    我以為:

    從前人講報恩不講感恩,是因為感恩是心中所感,沒有具體的行為,其所具有的心理作用也沒有引起相當的重視,科技也沒有那麼發達,對事物的認知也沒有現代這麼廣泛,心理學還不能成為一門學科,沒有現代這種對一切美好事物都可以有感恩心態的概念。從前人重視的是具體以人為主體的具有針對性的施恩與報恩,比如提攜之恩、救命之恩,你幫了我,也要幫你,你救了我,我也要救你等等。

    現代教育提倡感恩,而不談報恩,是因為意識到感恩的心理作用可以指導行為,具有普遍性,推及的範圍廣泛,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有感恩的心,而不必具體的受到某人的某種恩惠,才去回饋社會以美好。而報恩的範圍相對較窄,又通常指的是有針對性的具體行為,因此較少談及。

    1、感恩

    強調的是一種心靈的感覺,感受到恩惠,對恩惠心存感激,將無以為報的感激永記於心,端正自己的態度,指引自己回饋社會以美好,不必有具體的物件。感恩的範圍比較廣泛:比如感恩大自然的饋贈,感恩太陽的普照,感恩佛菩薩的保佑,感恩社會的穩定,感恩別人的無私救助等等,它主要強調的是這種謙恭的心態和感受。有了感恩的心,就會對世事產生一種美好的感情,並且把這種感情以溫柔的方式傳播出去,惠及他人,重要的是有這個心。

    2、報恩

    強調的是一種具體的物件和行為,受人點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是比感恩更具體更嚴重的一種對恩情的針對性回饋。要以自己的語言、行動去回報那些有恩於自己的人,侷限於個人。那麼對自己沒有恩情的人呢?就不需要報了。

    所以:從前人講報恩不講感恩,而現代教育提倡感恩,而不談報恩,也是時代進步和認識深入、廣泛的一種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沒有了幼兒園,父母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