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言若心語

    紹興蓮花落,為浙江現存主要地方曲藝形式之一,起源於清·道光、咸豐年間。初時,沿門說唱,多演唱恭喜發財、吉祥如意之套辭,後逐漸形成有故事情節的段子,稱為節詩。這類節詩據稱有18只半,有《孃家節詩》、《長婆節詩》、《分家節詩》、《大衫節詩》等。這些節詩大多取材於民間日常生活或民間傳說,一個節詩敘述一個情節較為簡單的故事,具有滑稽、誇張、譏諷、幽默的特點。繼而開始說唱長篇書目,以紹興方言說唱,其說表語言通俗、生動,幽默風趣,有說有唱,以唱為主。唱詞通順流暢,代表性傳統長篇書(曲)目有《鬧稽山》、《馬家搶親》、《天送子》等,以後借鑑和吸收戲劇及其他說唱文藝的本子,出現瞭如《何文秀》、《百花臺》、《顧鼎臣》、《游龍傳》、《龍燈傳》、《珍珠塔》、《後遊庵》等書目。

    桐鄉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至今已有千餘年曆史,唐宋時期興盛,明清時期普遍流行於民間。據史料記載,清末民國初期,以藍印花布為業務的民間染坊遍佈桐鄉,其中影響較大、歷史較長的有石門的豐同裕染坊和崇福的藍茂豐染坊、協大染坊等。

    桐鄉藍印花布作為一種古老的手工印花織物,以靛藍做染料印染而成,以藍、白兩色相配,其花紋大多取材於民間傳統圖案,色調清新,圖案淳樸,工藝簡單,取材方便,深受群眾歡迎。其工藝流程全部採用手工操作,在藍白分明的圖案中,夾有灰幹綻裂的冰紋,被稱作手工印染的靈魂,這是任何機械印染所無法達到的。

    2009年10月,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長期以來,泰順縣高度重視廊橋的宣傳和傳承保護,鼓勵支援民間傳承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技藝和建造廊橋,民間修建廊橋的氛圍濃厚,從2003年至今已建成新廊橋二十餘座,在持續開展活態傳承實踐活動中,使該專案傳承人呈梯隊持續擴充套件,培育出4個建橋團隊,7位國家、省市縣級傳承人。非遺傳承人不僅在泰順開展活態傳承活動,還被邀請到到其他地方進行傳承實踐,如衢州的七里香廊橋,蒼南的大峨橋、臺灣的浙江泰順廊橋等。特別是2016年三座國保廊橋的災後修復工程正是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活態傳承的又一次成功實踐,“文物修復”+“非遺傳承”的融合更是一次經典案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喜不喜歡男人有鬍子的樣子?你對男人留鬍子這事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