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邊有句話叫:老人如小孩,意思就是說人老了就會變得跟小孩子一樣不講道理。每當朋友在抱怨父母的時候,我們總要用這一句來開解。所以說,這個現象不是一個地方才有的,基本是屬於普遍性的。
那麼,要怎麼應對這樣的情況呢?父母生養我們不容易,對我們有天高地厚之恩,我們也不能說就跟他們翻臉吧?孟郊不是一首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恩,我們是難以報答的,又怎麼能夠“恩將仇報”呢?
既然不能跟他們生氣,就只有忍耐。《聖經》上說:忍耐的人是有福的。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也總是免不了要受氣的。既然那些氣都可以忍,自己父母的“氣”又怎麼會忍受不了呢?
唐代孫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中記載:“論曰: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瞋怒,情性變異,食飲無妙,寢處不安……,”生動地論述了人在年老過程中的記憶、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性格、情緒狀態等的一系列變化。
而現代的心理學家則認為,人一旦走進老年之後,就容易進入一個性格的改變期,其表現在健忘、多疑、不安、鬱悶焦慮、懷緒多變等等。而一旦這些現象出現,自然也就不會那麼“懂事”。
理解了這些規律,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父母為什麼會出現反常的表現。既然能夠理解,也就需要我們去包容和忍耐。因為,有一天,我們也會老,也會像父母那樣“不懂事”。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去換位思考——小時候,我們是父母的孩子;長大了,我們把父母當“孩子”!唯有這樣,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才能共融。
我們這邊有句話叫:老人如小孩,意思就是說人老了就會變得跟小孩子一樣不講道理。每當朋友在抱怨父母的時候,我們總要用這一句來開解。所以說,這個現象不是一個地方才有的,基本是屬於普遍性的。
那麼,要怎麼應對這樣的情況呢?父母生養我們不容易,對我們有天高地厚之恩,我們也不能說就跟他們翻臉吧?孟郊不是一首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恩,我們是難以報答的,又怎麼能夠“恩將仇報”呢?
既然不能跟他們生氣,就只有忍耐。《聖經》上說:忍耐的人是有福的。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也總是免不了要受氣的。既然那些氣都可以忍,自己父母的“氣”又怎麼會忍受不了呢?
唐代孫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中記載:“論曰: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瞋怒,情性變異,食飲無妙,寢處不安……,”生動地論述了人在年老過程中的記憶、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性格、情緒狀態等的一系列變化。
而現代的心理學家則認為,人一旦走進老年之後,就容易進入一個性格的改變期,其表現在健忘、多疑、不安、鬱悶焦慮、懷緒多變等等。而一旦這些現象出現,自然也就不會那麼“懂事”。
理解了這些規律,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父母為什麼會出現反常的表現。既然能夠理解,也就需要我們去包容和忍耐。因為,有一天,我們也會老,也會像父母那樣“不懂事”。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去換位思考——小時候,我們是父母的孩子;長大了,我們把父母當“孩子”!唯有這樣,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才能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