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安九品官
-
2 # 張睢陽齒
唐代政事堂是宰相日常辦公場所,相當於中央政治局常委辦公地。平時皇帝是不去政事堂的,皇帝一般是在大明宮的延英殿接見宰相大臣,共同商議國政,史稱“延英召對”。
唐朝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侍中、中書令、尚書左右僕射都是宰相,都能入政事堂議事。後來因為三省長官品級太高,皇帝給品級低的大臣加銜“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讓他們能入政事堂議事。唐高宗以後,宰相必加以上兩銜。
政事堂最初設於門下省,後來,侍中裴炎升任中書令,他就把政事堂遷到了中書省。唐玄宗開元年間,宰相張說把政事堂改名為“中書門下”;還配備了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等附屬辦公機構和人員。
政事堂是整個唐帝國權力的中樞,負責上傳下達。唐朝皇帝的聖旨如果不經過中書門下稽核,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諸卿,下至天下州、縣、府所有緊急重要的檔案都要交到政事堂,由宰相彙總後才向皇帝呈報。
為什麼要設定政事堂呢,因為三省職能互相制衡。中書省負責政令起草,門下省負責稽核,尚書省負責執行。如果詔令釋出前,中書省和門下省沒有充分溝通的話,門下省就會經常駁回中書省的政令;這樣會大大降低行政效率。唐朝設定政事堂,讓三省長官在其中議事,是為了讓宰相們在政令起草前互相多溝通,提高辦事效率。
政事堂議事時皇帝是不參加的!因為宰相大臣們在此商議的大事都必須呈報皇帝,由皇帝定奪!皇帝創辦政事堂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提高處理國家大事的效率,不至於一件事在升朝之時在朝堂上花費大量時間來討論!故而開政事堂讓宰相先確定一個大致方案!如同預習功課!
而一旦皇帝參與政事堂議事,儼然又成了朝會,即浪費時間又容易讓大臣們畏手畏腳!所以皇帝不參與政事堂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