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涯明月人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和“多行善事,必有厚報”這兩句來分別形容朱元璋和劉繼祖二人最是合適不過。朱元璋是在歷史上著名的薄情寡義的帝王之一,他在江山一統之後大肆屠殺開國功臣,可謂是薄情寡義。但是他卻對這麼一個普通人——劉繼祖顯示了他仁慈的一面,不僅對其本人封侯,且保了他後世子孫的榮華富貴。這個劉繼祖是何許人,為何朱元璋如此厚待他,我們一起來看下。

  • 2 # 大史官

    估計劉繼祖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當初的這個小善心,卻為子孫換來了200多年的榮華富貴,世襲皇恩,直至明朝滅亡,這也說明好人終會有好報。作為九五之尊的朱元璋能夠不忘窘困落魄之時,曾經給過自己援手的人,而且知恩圖報,足見朱元璋的人情味還是很濃的。

  • 3 # 史研

    在無數次和元朝的軍隊交鋒,終於把元朝的軍隊趕出了北京,朱元璋終於是統一了天下,並且經歷過號,號稱大名,這一刻等得太久了,朱元璋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之後,就立刻回到了自己家鄉,雖然自己家鄉是非常的貧窮,但是朱元璋還是沒有忘記那些事情,他找到了自己的家,可是沒想到恩人已經死了。

    朱元璋沒有辦法,那就是能夠對恩人的後代好一點,讓他們當上了大官,並且是封侯了,在當時朱元璋這個舉動已經是非常好的,因為當王的都沒有幾個,可想而知朱元璋多麼喜歡報恩。

  • 4 # 天香引

    朱元璋榮歸故里,來到了老家。

    當他打聽恩人劉繼祖的時候,很遺憾的是,劉繼祖已經去世了。

    聽到這個訊息之後,朱元璋放聲大哭了一頓。他找到劉繼祖的後人,把去世的劉繼祖封為了義惠侯,爵位讓他的兒子世襲了。

  • 5 # 小雪歷史微鑑

    小小的善舉,劉繼祖在很多年後可能都已經忘懷了,但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朱元璋雖然後來打了天下,也如願成為了君主,但是,在回想起那段日子,還是非常的傷心。

    王侯將相,可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魅力。要知道,義惠侯是可以世襲的。曾經小小的善舉,贏得了這個金字招牌,可謂恩小情重。而當時沒有幫助自己的佃戶劉德,朱元璋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赦免了他們家的賦稅,多給了幾塊田地而已。

    雖然窮兵黷武,但是知道朱元璋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都歷經有加,還是非常敬佩他的

    除了劉繼祖之外,朱元璋還曾經冊封在早年幫助過自己的李貞,早年,朱元璋家徒四壁,吃穿都是問題,而當時家裡稍微有些富足的李貞夫婦,非常熱情的幫助了他們。

  • 6 # 唐古看今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這一年突發蝗災,莊稼顆粒無收,當時很多人都在饑荒中餓死,而朱元璋的父母以及長兄也都在這次災難中去世,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朱元璋成為皇帝后,雖然大肆殺伐,卻沒有忘記當初對他有恩的人,而劉繼祖也因為當初的一個善舉,而成就了子孫後代276年的富貴!

  • 7 # 小聰歷史客棧

    從乞丐到皇帝,朱元璋成為皇帝后,很快被人給神化了起來,經過鼓吹手們的不斷鼓吹,給朱元璋的頭上加上一個又一個的光環,朱元璋成了真命天子。

    正因為當年劉繼祖的好心,也得以福廕子孫,劉繼祖和朱元璋,一個善良,一個不忘恩人,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也成就了這一段佳話。

  • 8 # 雁城流浪僧

    當成為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再回首這段往事時,感慨道“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徜徉”。朱元璋衣錦還鄉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爾之所為,亦恆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也”。主要意思就是想表達,當初你們所作所為都是人之常情。當然朱元璋不會忘記劉繼祖的。後來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子孫世襲罔替侯爵,順便也賜給劉德,田30頃,免徭役10年。

    劉繼祖向我們證實了,善良是人生中最好的修行!

  • 9 # 爽食天下

    分四段來講吧?

    1、朱元璋痛失至親,沒錢安葬

    2、劉德無情,劉繼祖有義給了地

    3、朱元璋當了皇帝,追封劉繼祖

    4、待劉繼祖兒子勝過親生兒子

    劉繼祖有一個兒子叫劉秀,朱元璋待他好過自己的親生兒子。戰鬥最膠著的時候,劉秀想去帶兵打仗,朱元璋壓根捨不得讓他去,可他自己的兒子朱權、朱棣都要親自衝鋒陷陣的。朱元璋不僅對劉秀這麼好,還讓自己的子孫後代一定要厚待劉繼祖後代,直到大明朝不在了。

  • 10 # 卜凡

    朱元璋回到家鄉的時候,發現劉繼祖已經逝世了,但劉德卻還活著,感慨為什麼死的不是劉德呢,劉繼祖這麼善良的人卻死了,好在他子孫滿堂。於是,朱元璋便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並讓其子女後代世代繼承爵位,這樣也算一種報答了。

  • 11 # 文業尊賢勝

    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幾乎是這塊地在作怪,葬在龍脈,才使朱重八飛黃騰達,一沒念過字,二沒會武功,明朝敗也是地師在作怪,被清朝破壞了龍脈,也像秋風掃落葉?現在有作為的都重視祖先的墳墓?幾乎沒重視活生生的人?

  • 12 # 元來大

    元末明初,中原大地烽煙四起,有一年出現了旱災和蝗災,餓死了很多人,後來疾疫橫行,朱元璋父親、長兄和母親相繼在一個月內染疾而亡。那年朱元璋才十七歲,他們家沒有任何的積蓄,而且是逃難到這個地方的,家裡頭沒有田地,父母死去之後連下葬的地方也沒有。

    於是他去跪求地主劉德,希望他能夠給他一點土地,讓自己可以把父母、兄長安葬。但是劉德卻死活不同意,這時候劉德的哥哥劉繼祖,因可憐朱元璋,就給了他半分土地讓他將父母兄長埋葬了。

    在做了皇帝之後,他將自己父母、兄長的墳墓進行了重修。在尋找有恩於他的劉繼祖的時候才發現他已經去世了,於是朱元璋追封他為義惠侯,其妻婁氏為侯夫人。而且還允許他的子孫世襲罔替,將這爵位一代代的傳下去。真應了好心得好報,恩澤惠及子孫後代。

  • 13 # 海賊說歷史

    朱重八小時候家裡特別窮,父母和大哥相繼餓死,鄰居劉繼祖家境稍微好一些,好心幫助了他,給他安排了父母的安葬。後來朱重八出家當和尚,參加紅巾軍,起義自立門戶,最終稱王稱霸,成為明太祖朱元璋。這一路走來,他仍然記得當初幫過自己的劉繼祖,就像當年韓信發跡之後仍然記得“一飯之恩”一樣。

    朱元璋登基後,他曾經派人去尋找劉繼祖。不幸的是,劉繼祖已經去世了,只找到了他的兒子劉秀。朱元璋將劉繼祖封為義惠候(從這個“義惠”兩個字中就能感覺出朱元璋對劉繼祖當年伸出援手的感激之情),並且他的後代子孫永遠受到大明朝的庇佑。(意思就是隻要明朝還在,國家管吃管住,保管榮華富貴)。

    這樣的庇佑,誰不期盼?可是明朝終究還是亡了!

  • 14 # 歷史百小生

    劉繼祖是萬萬沒想到啊,自己當初就是看著這哥倆太可憐,做了一把慈善,竟然為他換來了一個“義惠侯”的爵位,讓他們家族成為鳳陽的第一家族,風光了300年。

    不過很可惜,劉繼祖是一點也沒享受到朱元璋的回報,因為朱元璋稱帝后,劉繼祖就已經去世了,但是,他給子孫後代帶來的榮耀卻是延綿不斷的。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開始封賞功臣,其中“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此後陸續加封,到1398朱元璋去世,也不過是10個“公爵”,52個“侯爵”,3個“伯爵”,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大明的功臣,功勳卓著。

    但是,其中有一個人,既沒有任何戰功,也不是朱元璋的親戚,還已經去世多年,卻被朱元璋封為“侯爵”,這個人就是劉繼祖。

    劉繼祖能被封侯,唯一的原因,就是當年朱元璋父母去世的時候,沒有地方安葬,劉繼祖拿出了一小塊地方,給他安葬父母。

    這件事,對於劉繼祖來說,是一件小事,畢竟他是鳳陽的地主,僅僅是看朱元璋可憐,沒有想到任何回報,當時的朱元璋,也根本沒有任何資本去回報。但是,對於朱元璋來說,這卻是一件天大的恩情。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公元1328年。

    這一年,生活在安徽濠州的貧困戶朱五四,迎來了他的第四個兒子,起名叫“朱重八”。為什麼排行老四,卻叫朱重八呢?

    因為古代是大家族生活,朱五四還有一個哥哥朱五一,因此,在起名字的時候,是從他哥哥朱五一的兒子那裡算起的。

    “朱五一”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五。

    “朱五四”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朱重四,朱重五,朱重六,朱重八。

    另外,朱五四還有兩個女兒,為了生活,他早早地就把兩個女兒給嫁了出去,但是依然養活不了一家人,於是,他又讓老三兒子朱重六當了別人的上門女婿。

    朱五四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當然,說農民就有點抬舉他了,準確地說,他是一個“佃農”,連一塊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只能租種地主的土地,大部分的收成都要交“地租”,只留下一小部分,維持一家人的溫飽。

    雖然是一個“佃農”,但是,朱五四也明白,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於是,他省吃儉用,拿出一部分錢去供小兒子朱重八讀書。可是,讀書是真費錢啊,朱五四也是真沒想到,沒錢上學,那就只能回來吧。

    於是,朱重八的學歷,就止步於“私塾肄業”了。

    回家後的朱重八,也不能在家裡待著吃閒飯啊,朱五四就在自己東家,地主劉德那裡給朱重八謀了個差事,放牛。朱重八也在放牛的過程中,結識了不少的小夥伴,比如湯和,徐達,這倆人日後都成了大明開國功臣。

    日子就這樣悠哉悠哉地過著,少年不知愁滋味,雖然老朱家的日子過得很苦,但是,小小的朱重八卻沒有太多的煩惱,畢竟,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快樂。

    但是,很快災難就降臨了,老朱家的頂樑柱塌了。

    1344年,整個北方發生了嚴重的旱情,糧食顆粒無收,想吃野草都沒地方挖去,因為蝗蟲氾濫,野草都被蝗蟲吃完了,屋漏偏逢連夜雨,瘟疫又發生了,每天有無數的人倒下。

    其中,就有朱五四,朱五四的老婆,朱五四的大兒子。

    一瞬間,一個完整的家庭破裂了,16歲的朱重八和哥哥朱重六兩個人抱頭痛哭,哭完了,擦乾眼淚,還要給父母兄長操辦後事。

    後事好辦,大災之年,一個貧苦人家,也不需要什麼隆重的儀式,磕個頭,哭一頓,就算完事兒了,但問題是,人埋哪兒?

    古代的土地都是私有的,可不是讓你隨便挖坑的,朱五四在濠州混了一輩子,到頭來連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因此,也給朱重八哥倆出了一個大難題。

    想來想去,朱重八還是決定去找自己的老東家,地主劉德幫忙,希望劉德能給他一小塊地,哪怕是極小的一塊,只要能把父母埋葬進去就行。

    可是,劉德拒絕了,他沒有理由去幫助這兩個窮小子,甚至,他還覺得把朱五四埋到自家的土地裡,是一種晦氣。

    天無絕人之路,這件事被劉德的堂兄劉繼祖知道了,他看這兩個小哥倆實在是可憐,就給了他們一小塊地,朱重八千恩萬謝,沒有錢買棺材,就用一些舊衣服裹著,草草的把父母兄長給安葬了下去。

    父母不在了,家也就沒了,濠州是活不下去了,只能出去看看,能不能有啥活路,古人說:“樹挪死,人挪活”,老朱家就這麼分開了。

    大嫂帶著一兒一女回到了孃家,二哥抱著朱重八哭了一頓,從此以後音訊全無,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發動一切人馬去尋找自己的二哥,都沒有找到,估計是早死了。而朱重八,則去黃覺寺當了和尚。

    並不是朱重八看透人生,遁入空門了,而是因為,黃覺寺管飯吃。

    沒多久,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風起雲湧,朱重八也被時代的洪流攜裹著參加了起義軍,從郭子興手下的一名親兵幹起,逐漸成為義軍首領,繼而打敗陳友諒,張士誠,於1368年在南京登基稱帝,建立大明。

    朱元璋從小吃了不少的苦,都是在親戚鄰居,以及各種好心人的幫襯下,才能活下來,還奇蹟般地當了大明皇帝,因此,在他的內心裡,非常注重親情,從當上吳王起,他就開始尋找失散的親人。

    他找回了大嫂一家,還把侄子朱文正帶到軍中,二姐夫李貞是主動找到了他,他的外甥李文忠就開始跟著舅舅南征北戰,他甚至還找回了自己堂嫂,這些人,在大明建立後,無一例外都獲得了封賞,就連堂嫂的女兒,都被封為了慶陽公主。

    不僅僅是活著的人獲得了封賞,就連死去的親人,朱元璋也都一一加了封賞,甚至都追溯到了四輩人以上,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全部追封為皇帝,三個哥哥,伯父一家,全部追封為王。

    都追封為皇帝和藩王了,那陵墓自然不能寒酸,必須要好好整一整,一提到陵墓,就讓朱元璋心酸,當年自己的父母,甚至差一點沒地方下葬。

    此時,劉繼祖的兒子劉英,已經追隨朱元璋多年,朱元璋就派劉英回去負責修建父母和兄長的陵寢,就是後來的“明皇陵”。因為朱元璋一家是從江蘇遷徙到安徽的,他爺爺輩以前的人都在江蘇生活,因此,他又派人在江蘇的盱眙縣修建了一座陵墓,安葬他高祖,曾祖,祖父,就是後來的“明祖陵”。

    朱元璋死後是埋在了南京,稱為“明孝陵”,而朱棣以後的明朝皇帝,都埋在了北京,就是我們熟悉的“明十三陵”。

    不過,有兩個皇帝不在這裡埋,一個是朱允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一個是朱祁鈺,哥哥朱祁鎮被蒙古人抓走後(土木堡之變),他上位當皇帝,哥哥回來後,發動“奪門之變”,他又變成了藩王,後來埋到了海淀區的玉泉山。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回了一趟鳳陽老家,這應該是最高規格的衣錦還鄉了吧,他特意封劉繼祖為“義惠侯”,此時劉繼祖已經去世,實際上,這個侯爵就是封賞給劉英的,因為劉英跟隨朱元璋多年,而且負責修建了陵寢。

    而且,朱元璋也給了劉家一個特殊的任務,負責管理,祭祀,維護這個皇陵。

    至於那個小氣鬼劉德,倒是還活著,朱元璋也沒有為難他,畢竟他已經是皇帝了,格局早就打開了,以一個皇帝之尊,去報復一個小地主,傳出去還不讓人笑話。

    另外,當時的老朱家,也確實是靠著給劉德打工,才能勉強活命,也算是他們的恩人,因此,朱元璋也給了劉德很多的賞賜。

    靠著“義惠侯”的身份,靠著“給皇帝家守陵”的名頭,劉繼祖一家,成了鳳陽當地的第一豪門大戶,爵位世代相傳,一直到明朝滅亡。

    所以說,人啊,還是要有一份善心,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總有一天會得到回報。

  • 15 # 閏土讀文史

    朱元璋在最落魄無依時,同鄉劉繼祖,王媽媽,汪大娘都對他進行了善意的幫助。在他一步步發跡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忘記恩人。朱元璋一統天下後,這些的善舉都得到了最深的回報。

    朱元璋對開國元勳們冷酷無情,動輒殺戮。但對鳳陽的鄉親們,卻真的做到了不忘舊恩,湧泉相報!

    仗義施墳

    劉繼祖,字大秀,其父劉學老曾任鍾離縣總管,後辭官回到老家太平鄉孤莊村,成了當地的財主。

    劉繼祖繼承父親田產,在無數人顛沛流離,慘死溝壑的亂世中維持著安定富裕的生活。更可貴的是,他雖家境富裕,但並不輕視身邊的鄉鄰,反而急公好義,深受人尊敬。

    繼祖生而穎異,有父風,嗣父產業,日益饒,乃鞠躬履方,日益積德累善。

    ——《鳳陽新書· 劉繼祖傳》

    劉繼祖的鄰居朱五四,家境貧困,子女眾多。為維持生計,便租種繼祖之弟劉德的土地耕作,並讓最小的兒子重八為劉德放牛。

    劉繼祖對這位貧窮的鄰居始終保持著鄉親間應有的尊敬,兩家孩子常互相串門。

    且家為比鄰,常命其子時時過從省候,效殷勤。——(同上)

    至正四年,朱重八十七歲。這一年,旱災,蝗災接踵而至,緊接著又瘟疫四起。朱重八的父母,大哥,二嫂,兩個侄兒都被突如其來的瘟疫奪去性命。

    朱家只剩下了重八和二哥重六及大嫂,侄兒,侄女。家中赤貧,大嫂為了活命,帶兒子女兒離開了。

    重八和重六大哭一場後,才想起該把親人埋葬。但在那個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世道,上哪去找墳地呢?

    重八想到老東家劉德,便跑去請求施捨一小塊土地以埋葬父母,但卻被劉德痛罵。

    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明皇陵碑》

    劉繼祖的兒子劉大看到後,忙跑回家中告知父母。

    劉繼祖和妻子婁氏聽說,連忙走到朱家。對重六和重八道:“你們為何不來找我?我家也有田地,你們隨便選一塊將親人埋葬吧。”

    兄弟二人聽罷,感激的淚如泉湧,找幾件破衣將父母遺體包裹,哭著抬到劉繼祖田地中下葬。

    汪氏老母

    葬過父母,兄弟倆回到家中,勉強撐了半年,村民王媽媽曾救濟過他們。但天災不斷,鄉親們的日子也越發難熬,不少人都外出逃荒去了。重六和重八決定離開家鄉,各謀生路。

    兄為我傷,我為兄哭,皇天白日,泣斷心腸。——《明皇陵碑》

    哥倆的痛哭驚動了鄰居汪大娘。她走過來對重八道:“你小時候長生病,你父親曾在黃覺寺許過願,將來讓你捨身佛門。如今你沒有去路,不如就到黃覺寺去做和尚把。”

    重六對兄弟道:“既然父親許過願, 你就按照大娘說得去黃覺寺出家吧,免得我倆都餓死他鄉。”

    汪大娘家中貧困,仍準備一些香燭和銅錢,命兒子曹秀送重八去黃覺寺求長老收入門下。

    重六則獨自離開孤莊,從此下落不明。

    在那亂世中,就算是出家,也解決不了肚子餓的問題。朱重八隻在黃覺寺呆了五十多天,長老便命眾弟子各自外出化緣,說白了就是廟裡也沒吃的了,所有人都出去要飯吧!

    於是,苦命的朱重八隻得離開寺廟,踏上了四處行乞的生涯。

    稱帝后的朱元璋曾如此訴說那段迷茫,酸楚的生涯:

    突朝煙而急近,暮投古寺而趨蹌,仰瓊崖崔巍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淒涼。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佒徉。

    ——《高皇帝御製集》

    賜名改姓

    至正十二年閏三月,朱重八結束乞丐生涯,投奔了濠州紅巾軍將領郭子興。

    憑藉著勇猛作戰與足智多謀,朱重八很快得到了郭子興賞識,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為妻。

    地位改變後,沒人再叫他朱重八,而是皆呼為“朱公子”。

    至正十三年三月,孤莊村的劉繼祖病死,十一月,妻子婁氏也撒手人寰。劉大失去父母,孤貧無依。

    此時各地造反,汪大娘也在貧苦中去世。曹秀和劉大聽說郭子興手下有位朱公子,此刻正佔據滁州,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到滁州求見,結果朱公子果真就是昔日的重八。

    朱元璋得知恩人去世,也很難過,便將他們留下做了貼身侍衛。

    輒問二親無恙?子泣告之故,太祖慘怛動容,爰解佩劍賜之,朝夕侍御。

    ——《鳳陽新書·劉繼祖傳》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率軍渡過長江,攻打江南重鎮集慶府。

    劉大請求要衝鋒陷陣,朱元璋不准他上戰場,並說:“你是我恩公之子,若讓你去衝陣,萬一出了閃失,教我怎對得起你父親?”

    朱元璋不肯讓劉大和曹秀參加戰鬥,是不願他們受傷甚至陣亡。他雖已是一方統帥,但仍沒有忘記劉繼祖和汪大娘對自己的恩德。

    某日,朱元璋忽問劉大:“你怎麼沒個正式名字呢?

    劉大說:“鄉下人有個稱呼就行,誰會去講究取名呢?”

    朱元璋想了半晌道: “我賜你一個名,今後就叫劉英可好?”劉大十分高興,連忙拜謝。

    朱元璋又看著曹秀道:“你與劉英如兄弟一般。他的父親字大秀 ,你的名字也有秀,實在不妥。乾脆改了。我受你母親恩德才有今日,你今後隨母姓,就叫汪文吧。”

    自此後,劉大成了劉英,曹秀則成了汪文。

    這段故事見於《鳳陽新書》,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做,完全是懷念劉繼祖和汪大娘的緣故啊。

    大明皇陵

    至正十九年二月,劉英向朱元璋請假,要回家鄉安葬父母。朱元璋准許,並承諾待戰亂平息後,一定重新厚葬劉繼祖夫妻。

    不久後,朱元璋專門抽空回家鄉拜謁父母之墓。他見到了黃覺寺左右居住的鄉親,也見到了早已破敗不堪的寺廟,心中感慨萬千。

    由於戰事緊急,朱元璋設下宴席招待二十多位鄉親吃了,便匆匆返回應天。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稱吳王,東南群雄也被他消滅得差不多了。於是便派劉英隨世子朱標回鄉祭祖,併為父母修建陵園。

    第二年,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稱帝,建立大明,追尊父親朱五四為仁祖淳皇帝,母親陳氏為淳皇后。

    洪武二年,朱元璋命官員加修父母陵園,厚封廣植,崇列華表。劉繼祖當年施捨的那塊地,正式成為了大明的皇陵。

    劉英上奏朱元璋:“臣和鄉里數家的祖墳都在皇陵附近,請皇上容臣等遷徙墳地。”

    朱元璋下旨道:“周圍的墓皆是我家舊鄰,不必遷徙,春秋任其祭掃出入,守陵官不得阻擋。”

    這一年,朱元璋想念曾救濟過自己的王媽媽,便命人將王媽媽母子接到南京。王媽媽年老,見了皇帝仍稱“重八”,左右官員嚇得汗流浹背。

    朱元璋毫不生氣,笑眯眯地與王媽媽聊家常,隨後命工部在京城為王媽媽蓋大房子,請她留在京城。

    洪武報恩

    洪武四年,朱元璋回鄉祭拜皇陵。隨後又去了劉英家,他像個年長的老農一樣,要劉英和他的子孫勤儉持家,團結鄰里。君臣喝完茶,劉英又陪朱元璋去曾經的朱家舊址觀看。

    過了多年,原來的房子早就毀了,只在草叢中撿到幾把當年使用的農具,朱元璋感慨不已。

    有人請朱元璋治劉德當年的不敬之罪,朱元璋卻說:

    此世情耳,不必問。吾貧時彼豈知今日為天子耶?——《明良略錄》

    隨後下旨,賞劉德三十頃田,免除他十年賦稅。

    洪武七年六月,朱元璋下旨讓官員接劉英和汪文的兒子到國子監讀書,日用開銷,皆官府供給。

    後來,劉英的長子劉鑑病死在南京,朱元璋下詔安慰劉英,並說:“等他讀幾年書,我便要讓他入朝為官,如今真是可惜。”

    六月二十四日,朱元璋設皇陵祠祭署。任命劉英為署令,掌管皇陵祭祀,子孫世代承襲此職。

    洪武十一年,皇陵建成,劉英協助修陵有功,賞銀二百錠,綵緞二表裡。

    朱元璋親自撰寫《大明皇陵碑》,在文中再次提到劉繼祖與汪大娘當年的恩情,並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

    五月,朱元璋下旨,命劉汪二氏之祖配享皇陵,四時祭享。

    九月,朱元璋難忘劉繼祖贈地之德,便下詔追贈繼祖為義惠侯,婁氏為義惠侯夫人。

    朕昔居微時,薦罹親喪,艱於宅兆,爾繼祖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惠朕。朕得安厝皇考皇妣。眷茲大惠,云何可忘?而歲月易流,厚德莫報,慨念實深。茲特贈爾為義惠侯,以榮爾於冥冥,爾其有知。

    一家之興,必以其人,非惟夫道之獨修,亦由婦德之協相。義惠侯妻婁氏,和柔慈惠,克成厥家。曩者朕寓是方,家遭流疫,二親俱亡,求地而葬。爾夫婦樂惠斯土,致朕皇考皇妣陰宅於斯。至今難忘,特贈爾婁氏於冥冥為義惠侯夫人。爾其有知,歆服茲命。遣官齎誥命,仍為文以牲醴祭之。

    ——《明太祖實錄·卷一一九》

    尾聲

    劉繼祖與汪大娘,當日只是出於農民最淳樸的感情而幫助了朱元璋,並沒有想要得到報答。

    雖然他們都在元末動盪中離世。但這善舉卻為自己的後代喚來了長久的富貴與榮耀。

    劉繼祖的子孫,世代為朱家守護皇陵,至嘉靖年間還見記載:

    今劉氏孫世列太常,見職祀典,經九代矣。——《鴻猷録》

    正應那句名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是多麼的重要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裝穿著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