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看小說的。
那時是70年代的農村,人們的精神生活非常匱乏,一年看不上兩場電影,除了學校裡有些小人書,小說在全村也見不到幾本。
幸虧我的大姐在北京,會給村裡的妹妹們買幾本書看。
我記得大姐給我們寄回來的第一本小說是《閃閃的紅星》。
其實這書主要是給比我大幾歲的兩個姐姐看的,我看她們倆你爭我搶的看,一看起來爬在炕上一動不動,心想,這書到底有什麼好看的?
乘她們都不在的時候,我便拿起來開始翻看。這一看不要緊,我被書中潘冬子的故事深深吸引,也著魔似的看起來。
那時,只知道那叫閒書,不知道叫小說。大人們見了,就會說,你小孩子家家學功課要緊,不要盡看這些閒書。
自從看上了《閃閃的紅星》,我才知道世上有這麼好看的書。從此,潘冬子便成了我心中的第一個偶象。
再後來,大姐又陸續寄回《漁島怒潮》、《金光大道》等小說。
我看小說一上癮,便把姐姐們借回來的《苦菜花》、《草原烽火》、《林海雪原》等書也在大人們的責罵聲中,偷偷地看完了。
每當與小夥伴們到地裡打豬草、刨玉米茬子時,我就會邊幹活、邊給小夥伴們講書中的故事,我講得有聲有色,小夥伴們叫得津津有味,我也樂得和他們分享。
小時候看的那些小說,大多以英雄人物為主,潘冬子、海生、鐵蛋兒、烏雲琪琪格、楊子榮、小白鴿等這些小說人物形象在我心中,也在許多60、70後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小說是時代的產物,作為一種文化教育載體,它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代人的價值理念。
我大概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看小說的。
那時是70年代的農村,人們的精神生活非常匱乏,一年看不上兩場電影,除了學校裡有些小人書,小說在全村也見不到幾本。
幸虧我的大姐在北京,會給村裡的妹妹們買幾本書看。
我記得大姐給我們寄回來的第一本小說是《閃閃的紅星》。
其實這書主要是給比我大幾歲的兩個姐姐看的,我看她們倆你爭我搶的看,一看起來爬在炕上一動不動,心想,這書到底有什麼好看的?
乘她們都不在的時候,我便拿起來開始翻看。這一看不要緊,我被書中潘冬子的故事深深吸引,也著魔似的看起來。
那時,只知道那叫閒書,不知道叫小說。大人們見了,就會說,你小孩子家家學功課要緊,不要盡看這些閒書。
自從看上了《閃閃的紅星》,我才知道世上有這麼好看的書。從此,潘冬子便成了我心中的第一個偶象。
再後來,大姐又陸續寄回《漁島怒潮》、《金光大道》等小說。
我看小說一上癮,便把姐姐們借回來的《苦菜花》、《草原烽火》、《林海雪原》等書也在大人們的責罵聲中,偷偷地看完了。
每當與小夥伴們到地裡打豬草、刨玉米茬子時,我就會邊幹活、邊給小夥伴們講書中的故事,我講得有聲有色,小夥伴們叫得津津有味,我也樂得和他們分享。
小時候看的那些小說,大多以英雄人物為主,潘冬子、海生、鐵蛋兒、烏雲琪琪格、楊子榮、小白鴿等這些小說人物形象在我心中,也在許多60、70後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小說是時代的產物,作為一種文化教育載體,它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代人的價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