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了欲
-
2 # 關於這宇宙
首先,任何一個新恆星的形成都需要一團濃密的星雲氣體,透過星雲的不斷運動和在襁褓中心的恆星引力,星雲逐漸自我集中,形成中心的主恆星,然後再形成一個原行星盤,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構成了今天類似太陽系的這種穩定結構:主恆星進入蓬勃的生命週期,釋放的能量保持穩定,各個環繞的行星系統按照比較穩定的軌道圍繞主恆星運轉,構成了一個穩定的星盤。
奧爾特星雲就屬於這片星雲的最外圍,但如何界定它的定義範圍莫衷一是,比如NASA甚至定義到了近兩光年外,幾乎是我們到比鄰星距離的一半了。而柯伊伯帶則屬於這個原始星盤的外圍(距離太陽約45億公里以上),相當於太陽系主行星區域與外圍殘留星雲(奧爾特雲)的交界地帶,跟奧爾特雲的規模相比簡直是原子核對比整個原子。
這裡太陽引力和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這些巨型行星的影響力互相作用。不同行星軌道週期各不相同,因此對於柯伊伯帶而言,受到不同週期的引力,比如土星每繞太陽旋轉一週的時間,木星則旋轉了兩週,使得柯伊伯帶不斷被這種週期性變化的引力(共振)作用。它的效果使得太陽系內某些區域產生一個巨型行星的可能性變得非常低。經年累月的作用下來,柯伊伯帶就形成了一個由許多微星和原始星盤碎片構成的區域,冥王星也處於這個區域。
更外圍的奧爾特雲距離太陽引力更遠,無疑受著更復雜的攝動力,保持著極其稀疏甚至混亂的狀態,不過那裡太遠了,人類並不能探測到什麼有效的東西,只是理論邏輯上的推演而已。
柯伊伯帶大致位置,圖中英文分別是(Jupiter-木星,Saturn-土星,Uranus-天王星,Neptune-海王星,Pluto-冥王星,Kuiper Belt-柯伊伯帶),來自NASA
上世紀五十年代(Eαge W0rth)柯爾柏和埃吉沃斯就預言在太陽系邊緣區域充滿微小的冰封物體,也是短週期慧星的來源地。到1992年天文學家猶維特和魯烏終於在距太陽為43個至100天文單位的區域內發現了公轉週期291年的(QBⅠ)直徑200KM的天體,如今已發現上千個直徑不等的天體在柯伊伯執行,這個區域科學家定為柯伊伯帶。
奧爾特(Jαn Hendrⅰck 0rt)荷蘭天文學家認為在五十億前形成太陽及其行星的星雲之殘餘物質,根據NASA定義到距太陽兩光年外,而柯伊伯帶距太陽45億KM以上。
柯伊伯帶在大陽系的邊緣執行而奧爾特雲則包圍著太陽系和柯伊伯帶,它才是太陽系邊緣。